久坐一族注意啦,屁股上“长鸡蛋”可能是“坐骨结节囊肿”

张春祥   湖南日报   2024-05-11 17:39:0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朱文青

家住长沙市雨花区的九旬老人李玉梅(化名),身体硬朗,平日爱好打麻将,最近却坐立不安,因为屁股一挨凳子就痛,用手还能摸到臀部右侧长了个鸡蛋大小的“疙瘩”。担心自己长肿瘤的李奶奶马上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科室主任李良军进行了仔细的体查,结合B超检查结果,诊断为“坐骨结节囊肿”。

(图中箭头所指为“坐骨结节囊肿”)

李良军介绍,目前,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就可以为李奶奶解决这个“难言之痛”。经完善术前相关准备后,老人入院第二天便接受了微创手术治疗,手术切口仅为两个0.5厘米大小的小孔,术后第二天李奶奶便开心地出院了。

无独有偶,来自岳阳市的张燕(化名)是一名制衣厂的工人,因长期久坐,也患上了“坐骨结节囊肿”,微创手术成功后,她高兴地说:“不用开大口子,术后恢复快,太好了!”

李良军介绍,坐骨结节囊肿,是由于臀部坐骨结节部的滑囊在长时间的过度反复摩擦、刺激、周围肌腱慢性损伤等因素引起滑囊充血、水肿,滑液聚集、囊壁增厚纤维化形成囊肿,常引起臀尖(坐骨结节部)疼痛,坐时尤甚,严重者不能坐下,多发于体质瘦弱而久坐工作的中老年人。

对于囊肿较大、疼痛明显且保守治疗无效的坐骨结节囊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切开手术不仅手术较大,术后切口积血、伤口疤痕影响美观,且坐骨结节囊肿在肛周,伤口容易发生感染、愈合不良,术后个人也护理不很方便。而微创的关节镜手术仅需要2—3个0.5厘米的小孔就能完成,术中出血少,在放大成像技术的视野下能够彻底切除囊肿,保护神经,安全性更高,术后基本无痛,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伤口愈合后基本看不见疤痕。

李良军提醒,坐骨结节囊肿常见于久坐一族,预防该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坐具。可以在硬板凳和硬质坐具上垫上厚软的棉布或海绵垫,或改坐沙发和藤椅,以减少对坐骨结节的摩擦。

2.讲究坐姿。要改变不良的坐姿习惯,例如坐时不要跷起二郎腿或者长时间盘腿而坐,尽量使两侧坐骨结节均衡承受上身体重,避免无意识地厚此薄波而引起病变。

3.静中有动。平时不要长时间坐着不动,每次坐半小时至1小时后站起来伸伸腰、弯弯腿,活动一下筋骨,并用手轻轻按摩坐骨结节部位3—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新陈代谢。

责编:李传新

一审:张春祥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