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百万人围观退彩礼,绝不能把这当“家务事”来看

胡雅南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5-10 20:20:28

5月8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短视频官方账号开启了一场特别的直播,“主播”是法院执法人员,直播内容是集中执行退还彩礼案件,同时向观众进行普法宣传,引来众多网友观看,数据显示,直播一度达到274万的热度。

案件中女方隐瞒婚前生育事实,与上海一男子闪婚,男方付出20万元彩礼及礼物。双方登记结婚后,实际仅见面两次。随后男方提出离婚诉讼,女方又要求复合,男方付出10余万彩礼后女方再次悔婚,男方故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在厘清案件事实后,判决女方退还彩礼,但女方拒不执行判决。此次直播中,女方已被警察带走,强制执行退彩礼。据执法人员介绍,如法院判决后,对方依旧不执行判决的,他们将上门进行强制执行,确保判决生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中国是礼仪之邦,婚丧嫁娶、添丁增岁、升学乔迁等仪式是代代相传的民俗礼数,也是增进感情的人情往来。但在一些炫富、攀比等不良心理的刺激下,人情往来异化成了高价礼金、滥办酒席等繁重的“人情负担”,一些人甚至将礼金当作重要收入来源,借由“人情”谋取利益。

不合理的繁重“人情”是经济负担,制约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正常发展;“人情”中暗含的“面子工程”更是精神负担,攀比嫉妒不仅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还容易滋生急功近利、腐败等不良动机。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彩礼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彩礼金额持续走高,有人罔顾家庭经济情况,盲目将彩礼多少视为衡量爱情的标准,有人认为彩礼越多越有面子,形成攀比之风,无形之中给年轻人的婚恋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彩礼问题也给一些人的婚姻稳定埋下隐患,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最高人民法院一位庭长在去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指出,“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

移风易俗问题近年得到国家层面关切。早在2019年,“天价彩礼”就被中央一号文件点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表述为“高价彩礼”,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人们普遍认为人情礼金不过是你情我愿的“家务事”,旁人难以评断。但当“天价彩礼”引发男女双方甚至家庭之间的冲突纠纷,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时,自然就已超出了“家务事”的范畴,对彩礼纠纷的判决结果也寄托着人们对文明婚俗的向往、对社会公正的期待。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针对未办理结婚登记、已办理结婚登记但确未共同生活以及彩礼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适用退还彩礼的情形做了详细说明,并明确了“严禁借婚姻索取财物”“合理认定彩礼范围”“合理平衡双方当事人权益”等三项处理彩礼纠纷的原则,为治理高额彩礼等婚俗陋习提供了合情合理、可行可效的司法支持。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裁判的价值在于执行。此次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直播执行退还彩礼判决的行动,坚决将判决结果执行到位,将公平正义落实到最后一个环节,充分彰显了法律尊严和执行威慑。

彩礼是男女双方及家庭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民风民俗的大窗口。依法治理高额彩礼陋习,推进移风易俗,除了司法力量“重拳出击”之外,已有更多力量加入弘扬文明新风的行列。

近年,由湖南民政部门指导的“湖南国潮集体婚礼”已举办到第五届,去年110对新人在伟人故里韶山完成了夫妻对拜、合卺同杯、执手盟誓等婚礼环节,共同宣读婚事新办简办、移风易俗的倡议;常德市康王乡长石桥村在当地法庭指导下,将杜绝高额彩礼白纸黑字写进村规民约,明确界定本村彩礼数额区间,并确定违反最高彩礼规定的惩治措施,鼓励村级“红白理事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彩礼纠纷化解工作。

“人情”重在“情谊”,“礼金”本是“心意”。当真诚的交际往来沦为“攀比之风”“生财之道”,成为影响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症结,理应强势纠偏、弘扬新风,让“礼尚往来”的优秀传统回归到联络情感、互敬互助的本源本义。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