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构筑“立体式”防止规模性返贫安全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30 15:40:00

李飞 彭磊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湖南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必须继续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秉持“精准”理念,协同推进“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构筑“立体式”防止规模性返贫安全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守底线”: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织密防止返贫监测网,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持续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巩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做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动态监测、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预警监测机制,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保障,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落实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长效机制,抓好新增危房鉴定改造,确保“人不住危房”;严格落实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问题隐患排查清零机制、运维管护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紧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排查,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另一方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分级遍访机制、分析研判机制、交办落实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工作机制,着力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及时监测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运用数字化平台预警等手段,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进一步提升监测的及时性、帮扶的精准性,兜牢防止返贫的底线。

“增动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和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首要任务。一方面,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打好产业帮扶“组合拳”,因地制宜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庭院经济、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持续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抓好“消费帮扶八方助农增收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发挥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作用,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新职业新业态、返乡创业等培训。另一方面,着力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抓产业就业既是促农增收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长久之策,应全面落实好相关劳动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带动等激励措施,分类施策加大帮扶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衔接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优化利益联结方式,把更多机会和收益留给农民;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着力提升其技能素质,使其实现一技傍身、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对于劳动能力弱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推动帮扶车间吸纳、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帮助其稳定就业;探索建立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等激励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政策机制。

“促振兴”:强化重点区域帮扶和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强化重点区域帮扶。对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多维度投入;探索完善有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实现对重点帮扶县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提升帮扶资金的绩效;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另一方面,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能力。聚焦强县富民,强化产业引领、推进城乡贯通、加强要素保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资源禀赋,编制针对性发展方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深化协作帮扶、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把握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保靖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