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4-29 16:07:26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龚星铭
“201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年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正式成为人民教师,第一次尝试英语教学,第一次参加青年教师业务竞赛……一路走来,经历过彷徨、体会过茫然、感受过崩溃,是什么让我毅然决然地选择成长,我想只有一个词可以解释,那就是热爱,因为热爱让我勇敢地迎接了这场洗礼,也勇敢地挑战自我并超越了自己。”慈利县第三中学中级教师、高一年级英语备课组组长、班主任、现役军人军嫂柴慧深情地说。
她是虚心钻研的学习者
“走上讲台,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你,孩子们特有的纯真眼神布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就像焦渴的大地在期盼雨露。”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经验,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柴慧内心很焦急。“不要害怕,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军人的话语永远那么简短有力,丈夫适时的关心点燃了她不服输的意志。她迅速调整状态,立即找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研读,对标教材摸索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把近五年的英语高考真题做了一遍又一遍,每天下午两点半的办公室里总会有她伏案备课的身影,近一年的坚持让她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业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2023年3月高三备考进入二轮复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了复习备考视导活动,柴慧运用“拿着学生的问题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了一堂《针对342班本次英语模拟考应用文写作指导》,在课堂上她针对342班学生在该联考中写作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一一进行探讨和分析,再参照高考英语应用文得分技巧给出具体的建议,让学生就自己的作文当堂进行二次修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改善,这堂精彩的示范课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很感谢上级部门给予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很感谢学校优秀前辈的细心指点,同时感谢永不放弃的自己。”柴慧话语总是那么谦逊且坚定,笑脸正对着一摞厚厚的听课笔记。
她是因材施教的践行者
慈利县第三中学是一所位于乡镇的农村高中,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学生知识基础,都与城市高中差距较大。“他们同样拥有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一颗走出田埂的心,我能帮他们什么?怎么帮?”柴慧自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问自己,“那就和时间赛跑,与勤奋做伴吧。”刚工作的前几年,柴慧还没有担任班主任,但教室内外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陪学生上预备节、给学生布置限时训练、开展英语小剧场活动、进行拓展阅读等。每次英语早自习她都会提前5分钟进教室,布置明确的早读任务,将英语单词、经典例句和美文美篇三合一,提高学生的早读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堂前3分钟诵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下课后3分钟及时将课堂内容补充到英语词汇积累本上。有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较高但听力部分较差,她便牺牲休息时间一对一播放听力材料,并指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有的学生整体水平较好,但在作文题中字体不美观,她便找来字帖让学生临摹,并适当鼓励学生;有的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高,她便采用日常口语对话及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缓解学习压力。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再加上每天多拼出来的几十分钟,时间一长,效果显而易见。“柴老师,您是我见过最有责任心的老师。”柴慧拆开一朵小纸花,里面一行娟秀的小字是对她2000多个日夜守候的最大肯定。“看,这是我第一届毕业学生给我的,两届6年过去了,我还是特别喜欢,反复折叠、静待花开的过程是很美好的”。
她是温柔体贴的护航者
“小柴姐姐”是柴慧当班主任时学生对她的称呼,她对班里学生的关注是全方位的,新接的高一376班有个吴同学,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是上课容易走神,课间也总是愁容满面,柴慧通过多方面了解到吴同学因为家庭变故导致了中考失利。“小吴,进入高中生活有一段时间了,还适应吗?”一个安静中午,柴慧在办公室里轻声地问道。“还好。”吴同学头低着,不言其他。“开学这么久,我听说了你的家庭情况,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班主任能理解。”压抑的情绪仿佛找到了出口,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涌了出来,柴慧走到她旁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想哭就哭吧!哭出来就好受一点。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遭受一些坎坷和挫折,我们会感受到伤心、难过、痛苦甚至崩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坚强,你可以靠自己拥有全新的人生,相信你可以做到......”一个多小时的开导,吴同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柴慧又拿起手机分别拨通了吴同学父母的电话。经过家校配合,吴同学的心态有了好转,重新变回了那个积极阳光的女孩,成绩也回归了第一梯队。春节期间,吴同学发来信息:“李白大笔一挥诗化了半个盛唐,而您柔情一语拯救了我的整个青春。谢谢您,小柴姐姐”。
“我常常问自己,我的职业的内驱力来源于哪里?是薪资?是褒扬?都不是,是因为我愿意,我愿意与学生在一起共同成长,愿意陪着孩子们沿着青春的征途不断向上。正因为如此,无论多大的困难,多难融的坚冰,我都可以去克服。我愿意,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像《追风筝的人》里面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上课铃响了,柴慧又像往常一样夹着课本走上三尺讲台,朗朗的读书声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在校园里回荡。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