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崔建平:理想的光辉 信仰的力量——评电视连续剧《追风者》

  湖南文联   2024-04-22 14:43:22

理想的光辉信仰的力量——评电视连续剧《追风者》

文丨崔建平

电视连续剧《追风者》在中央八台落下了帷幕后,正在浙江卫视热播。而我的脑海却微澜依依,起伏不平,觉得本剧迥别于其他谍战片、历史故事片、人文风情片。是当下一部难得的题材新颖,人物形象饱满,情节复杂诡秘的电视剧。本剧别开生面地叙述了鲜为人知的国共两党在金融战线的斗争,特别是关于金融人才的培养与争夺。给观众许多不同以往的观剧体验。一批追求理想有着坚定信仰的金融战线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力大,克服了以往程式化的套路,丰富了电视荧屏,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补上了一堂国共两党金融斗争的历史大课。

题材新颖别致开生面,让观众了解了我党在金融战线从零发展,壮大丰溢的历史。以前上播的电视连续剧要么是解放战争题材,抗日斗争题材,要么是家庭生活人文故事,谍战反潜斗争,鲜有全面深刻反映国共两党在金融经济战线上殊死较量的电视连续剧。当然该剧也只是从一个侧面将几件相关事件串联起历史的大势,深刻地反映国共两大党在金融领域的斗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其实任何革命斗争与战争都少不了经济基础作支撑,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该剧正是从国共两党在金融战线上的斗争展开故事叙述,从经济情报、货币囤积、银行建设、金融人才的争夺与培养等方面概莫能外,是全方位的较量与斗争。不同的是国民党的金融政策服务的是蒋家王朝的高层,国民党高层的腐朽贪婪,中层官员与黑势力的层层剥夺与侵占,使国民政府的经济入不敷出,捉襟见肘,逐年衰败。而共产党则十分重视金融战线的斗争与人才培养,从基层的银行筑基,从乌砂贸易起步,从人才培养锻炼都有全面的计划与实施策略。从该剧中的男女一号人物身上都能看到党组织对培养吸引金融人才工作的重视,就连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高级顾问沈图南都被党组织竭力争取,促其转化。在瑞金时期,共产党就对金融事业注入大量心血与努力,才使金融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塑造了一批有理想追求、有崇高精神信仰的人物形象。电视剧《追风者》正面塑造了一批有理想有抱负建设祖国金融基础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像沈图南、魏若来、沈近真等,特别是对魏若来的成功塑造是经典的。魏若来一个江西农村来到大上海的农村孩子,怀揣金融报国的理想,偶然的机会被国民党中央银行高级顾问沈图南慧眼识珠,招募进最高金融机构,拜沈图南为师,在银行里历练学习、迅速成长,而关税事件,假币案,库券风波等尖锐复杂的斗争,使他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贪婪,看到各级官僚政客的中饱私囊,虚假嘴脸,他的理想破灭,抱负落空,信仰颠覆,逐渐让他从怀疑、迷惘、痛苦、悲伤中走出来。他一方面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信仰,一方面又难忘师恩,一方面感受苏区人人平等自由,一方面又痛恨旧上海的没落腐朽,他常常痛苦焦虑,时时为师父揪心,直到最后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成为我党难得的金融人才。该人物的塑造血肉饱满,令人感奋。剧中沈图南人物形象塑造更让人感到欣喜。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过往影视剧中难得一见的国民党内有理想有信仰的高级官员人物形像,他一心怀揣金融报国的政治理想,为国民党的金融事业披肝沥胆,精忠报国,以宋先生的命令马首是瞻,但在假币案,库券发行等事件中逐渐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面对康少捷、虞世清、林樵松等国民党黑暗势力的挤压,他无力回天。仅有的一次苏区的见闻让他感受到了共产主义明媚春天已然到来,从心底慢慢地接受了共产主义。剧中他面对国家、家庭、亲人、事业、理想流露出的痛苦与失望让人心寒莫名,他的觉醒与进步真实可信。该剧中人物的塑造突显理想主义的特色,强调信仰在人生中的作用,这是《追风者》的一大特色,让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与思想形成有了理性的光辉、信仰的力量。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诡秘复杂。在这场血淋淋的金融战争中,折射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拼命敛财,搜刮民脂民膏,挖空国库中饱私囊的腐朽贪婪,表现我党江西苏区金融的星星之火由弱到强,毛泽民、雷鸣等一批共产党金融人士的努力奋斗感人肺腑。几场围绕着国共两党的金融战线的斗争错综复杂,斗智斗勇,吸引观众的眼球。如两场假币案的斗争,一场发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白区上演,意在中饱私囊。一场发生在江西的苏区,国民党策划并执行,企图摧毁处在萌芽状态的共产党的红色经济,损坏苏维埃银行在工农群众中的威信。还有围绕乌砂贸易的斗争与较量都是那么惊涛骇浪,险象环生,以魏若来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金融战士一次次粉碎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这些斗争情节都是以往影视剧中很难看到惊险与刺激,也是过去的许多电视剧未曾涉猎的领域与场景,给人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电视连续剧《追风者》竖起了理想主义的大旗,崇尚真理的力量,不是简单的标签化的人物塑造,而是赋予人物饱满血肉和鲜明性格,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