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国华:重读语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22 11:23:51

文 | 艾国华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市读书交流协会让我向读者推荐几本书,要求是对我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书。我想了很久,告诉他们:“还是语文吧!”

语文于我贡献最大。我从学语文到教语文,再到习字作文一辈子,都是语文帮的忙。我认为,语文教材是精品中的精品、经典中的经典,犹如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我从小就喜欢语文,从拼音“a,o,e”到看图识字,从精短的古诗到长篇文章,都读得有滋有味。小学语文老师教我们拖着长腔背诵“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至今记忆犹新。初中语文老师儒雅斯文,古文功底深厚,我最喜欢听他的课,所以每次古文阅读题考得最好。后来读师范,学的是《文选与写作》,换了几个老师,都是大学的高材生,各有风格。记得一位年轻女老师在教《诗经·关雎》时,理解深刻,讲解精彩,让同学们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

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一所重点小学教书,安排教学的课程还是语文,是不是看了我的学业成绩量身定制的呢?不得而知。我喜欢改学生的作文,看到好作文满心欢喜,会激动地写下一段长长的评语,然后打上一个“A”字,还要加三个加号。我经常带学生去野炊,看展览,做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一次县里在纪念堂举办菊花展,我领着全班学生去参观,同学们像小鹿一样在花丛里欢跳。我要求分组观察,集中讨论,展开联想,这次作文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事实证明,观察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功。

后来因为在报纸上发表几个“小豆腐块”而改行,不管是当记者还是当公务员,都离不开一个“写”字,因为单位要求“好学能文”和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作为我的成长插上翅膀,先后发表各类作品一两百万字。

读的书越多,越感到时间和精力不够用,就开始琢磨做减法——精选,精读。读什么好?我又想到了语文。于是翻箱倒柜把保存的语文课本找出来,又陆续从网上买来一些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等等。

重温一篇篇经典美文,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然而,相隔几十年,人生况味大不相同,读出的感受迥异。以前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背诵,肤浅地理解。现在则是静静地欣赏,慢慢地品味,美美地享受,没有任何功利,没有时间限制,读得轻松、自在、过瘾。我年少就外出读书,后来长期在外工作,好不容易回老家一趟,才发现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顿时明白什么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每次出远门,看到火车站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才读懂朱自清的《背影》。儿时嘲笑孔乙己的滑稽,憎恨华老栓的愚昧,困惑骆驼祥子的无奈,直到我跨过人生的一道道坎后,才逐渐在一篇篇课文中找到共鸣。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著名作家梁衡说,人有六个阅读层次,前三个,信息、刺激、娱乐,是维持人的初级的浅层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来解决。后三个,知识、思想、审美,是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只看不行,还要想,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有了人生阅历,再来读语文经典,审美上会更上一层楼。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秋思之祖”美誉,是我最喜欢的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用“蒙太奇”手法连续推出十一个镜头,形象地展现秋天的悲凉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情感,美在意境,百读不厌。所以,王国维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后来我经常仿写《天净沙》来练笔,如《春游中坡山》:“和风薄雾暖阳,幽谷清泉浅塘,绿树红花草房。人影成行,不辜负好春光。”

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收入不少新课文,传递了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让人耳目一新。如《一着惊海天》,记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陆辽宁舰的全过程,将这一历史性时刻,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航天员杨利伟亲自撰写的《太空一日》,讲述了他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太空飞行的惊险经历,充满紧张和意外,引人入胜。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这些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新编语文教材的四个标准:强调经典,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体现时代性。

语文教材,传达的知识准确,表述的事物真实,阐明的观点正确,所作的分析客观,是学习语文的范本和语文能力训练的标准。让我们打开语文课本,重读经典,回味童年,感悟人生。

责编:李夏涛

一审:李夏涛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