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16 09:59:59
连续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以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发表EI论文1篇,三次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带训新生超过1000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超400小时……他不断锤炼个人意志,积极探索水环境保护之路,最终成功推免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学专业。他是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01班本科生李奥祥。
学有良方,啃下硬骨头
李奥祥的家乡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小镇,高中时,他每次从学校回家的路上都会经过一处污染严重的小湖泊。受到附近化工厂的影响,这片水域时常散发出刺鼻的化工原料气味,人们甚至走远两三公里都能闻到。久而久之,李奥祥心中萌发了想改变这一现状的心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跟随心声,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
上大学的路上,李奥祥从火车窗外见识了沿途省份的湖泊、河流,不同水域的对比更是让他体会到清洁水域的重要。于是,他决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所学投入于实际,让家乡乃至更多地方的水清澈起来。
在本科学习中,李奥祥时刻保持着自律勤奋的习惯,稳扎稳打。每学期初,面对新课,李奥祥总是会在开课前向学长学姐咨询各个课程的基本情况与难易程度,提前把握好课上要讲的内容,以此保证对每门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前排落座,认真听讲。然而,“不理解、难掌握”,还是李奥祥面对很多理工科课程的第一感受。例如《工程力学》课程,理论概念的复杂深奥,实际应用题目的变幻多元,也曾让李奥祥擦了把汗。经过摸索,他找到了良方:“把深究的时间交给课后,别让一时的不解困住自己。”课堂上遇到的疑点堵点,李奥祥会迅速做好记号,继而紧跟老师的思路往下走,课后进行复盘,这样不会拉下进度,后期复习也能迅速找准发力点以巩固疑难知识。课后反复读教材、练习题、借助网络视频讲解资源……李奥祥就这样啃下了《工程力学》这块硬骨头,以95分高分顺利结课。
提及学习方法,李奥祥言不止于此。面对专业课,他巧妙运用“知识分块”的学习技巧,将零散的内容模块化。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时,李奥祥从概念总述、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生化处理等知识块入手,初步认识了课程知识的内在结构,再以主干知识中的主要支撑点为基础,逐块细分知识点,并为每个知识块都撰写了总结笔记。基于“知识分块,逐级攻克”的学习方法,李奥祥逐步构建起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框架。
李奥祥还特别提到,专业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经常在学习群内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料,这也让他从中取了不少经。得益于稳中求进的学习方法,李奥祥连续三年获得了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
科研求真,探索污水治理
水利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前期的专业学习中,李奥祥接触了许多基础性实验课程,逐步培养起扎实的实验技能。大二下学期一次环境化学实验课上,李奥祥在做Fenton试剂催化氧化酸性大红GR染料实验时,惊讶发现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上有所出入。按照理论分析和教材上的内容,溶液颜色应该是从红色逐渐变淡为无色,但实际操作中溶液颜色从红色变淡后变为了棕黑色。他立刻向老师提出疑问,并与之探讨。经过反复试验探究,他们推测出是试剂过期导致了实验现象有异。这次课堂实验的探索历程,点燃了李奥祥不断求真、坚持科研的热情,他真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次经历后,李奥祥越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科研。他主动联系了环境化学实验课任课老师于瀚博,并加入了老师所带的课题组,学习基本的科研思路和创新技能。入组第一年,李奥祥在学长学姐做实验时从旁学习,从一开始无法自主设计实验,到后来能够独立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并进行实操。
就这样,李奥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溴氧化铋基复合催化剂自产H₂O₂-类芬顿耦合去除抗生素的研究》中,负责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进度把控,实验数据分析等工作。该项目着眼于研究光催化高效降解抗生素并分析其降解机理,致力于减少水体中抗生素残留而对人体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
2023年五一假期,李奥祥留在学校协助导师,全身心地沉浸在科研实验中,常从清晨七点忙到深夜十一点。日积月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团队以溴氧化铋(BiOBr)为基底材料,成功合成了新型光催化材料,用于降解水中抗生素。
此后,李奥祥仍时刻关注着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2023年暑假,李奥祥开始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氮掺杂硫化镉锌催化去除水中多种抗生素的效能和机理探究》。期间,面对实验效果不佳、产量低、制备成本高等难题,李奥祥积极协调团队成员时间,安排交替开展实验。他们从分析抗生素的降解机理入手寻求思路,通过大量文献研读,进行了多种催化试剂的实验摸索。基于平时在文献上下的功夫、和指导老师的交流以及对实验规律的把握,李奥祥带领团队成员三手齐抓,最终成功制备了新型的N掺杂的光催化剂。而后,李奥祥依托项目中积累的实验经验与数据,发表了名为《氮掺杂的硫化镉锌光催化降解水中抗生素》的EI论文。
“每次走出夜晚的实验室,身体虽然劳累,心里却很满足。”提及实验历程,李奥祥由衷感慨道。随着他对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探索步伐持续深入,对治理水域污染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力也更趋坚实,这颗高中时就深埋的种子,渐渐长成了大树。
战友鼓励,从“不敢”到“迈步”
回首大学时光,李奥祥坦言,初入大学的他有过很多“不敢”情绪。“大一下学期时,教授《分析化学》课程的张玲老师经常鼓励我们主动联系老师,多参与科研项目锻炼自己。但我一直不敢迈开那一步。”他说,“让我改变最大的,是在民兵连的时光。”
大一军训结束后,李奥祥就加入了长理民兵连。在他看来,这是他从小“参军”想法的另一种圆梦方式。
在民兵连的三年,李奥祥从一个正步都踢不好的新兵慢慢蜕变成为2023级新生军训连长。体能训练、“四会”训练、队列会操……这些在旁人看来耗时、劳累的常规训练,李奥祥却把这些当作学习生活外的一种放松,让自己从紧张的思绪中脱离出来。每周四个固定的训练时间段,李奥祥从未缺席。在寒冬的清晨,他和队友们总是互相打气鼓劲,铃声一响,迅速起身,迎着寒风列队前往训练场早训。暑假集训时天气炎热难耐,经常有毕业的战友会来给训练的同志们送上清凉饮品,李奥祥为连队的战友情深深触动。“连队充满了温暖,大家无论走多远,心仍然牵挂着集体。”民兵连“严肃而活泼”的生活让他收获了强健的体魄,也体会到别样的“铁汉柔情”。3年、14天、736人——在民兵连的三年、每年军训的14天、23级水利学院新生736人。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对他来说意义深远。李奥祥认为,自己从民兵连收获到的成长意义大于任何荣誉证书。“在连队学到的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也让我在学习生活中更有动力和耐力。”
民兵连的前辈经常鼓励李奥祥:“遇事不要胆怯,管它能不能行呢,先去试试再说。”而科研,正是他尝试迈出的第一步,“不胆怯、先尝试”也成为了他后来许多行动的出发点:资助宣讲、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一次疫苗接种志愿服务工作中,李奥祥和民兵连的战友们共同负责维持体育馆秩序,从下午一点连续值班至晚上八点半。“任务结束后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聊天共勉,我们都说以后还干!”他回忆起那个夜晚,仍然心潮澎湃。大学期间,李奥祥参加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400小时,他和战友们并肩同行,在服务集体的路上笃行不怠,步履不停。
“任何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回馈。”目前,李奥祥已推免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读研深造,未来,他将以踏实肯干、务实进取的科研态度继续水环境保护研究,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与治水事业,像一滴水一样,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建设发展之中。(何兴如 范子馨 康涛)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