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桥茶话(下)

黄柏强     2024-04-12 09:21:25

文/黄柏强

长沙高桥镇位于湖南长沙县北部偏东,清代属长沙县尊阳都。

出高桥镇镇政府不远,在金井河畔,郭桥之旁,就是明清茶庄旧址。明清时期,高桥48家茶庄就已闻名全国,其茶远销沙俄、波斯等异邦。

茶埠竹枝词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编审李行之在其《长沙茶事》中载:

“长沙产茶,向来集中在高桥、范林桥、金井、团山、石弯、蒲塘、单家坝、乌龟山、丁家洞、白石洞、茯岭、七家冲、师公桥等地。各地所采摘的茶叶,又皆在高桥制作、销售;同时,平江、浏阳、湘潭等地的茶叶,也都以高桥为集散地。”

“当时高桥茶叶市场极为兴旺,每到春季,各地茶商云集,从事采摘加工的工人多至数千,一时最称繁盛。”

民间一直流传有《高桥茶埠竹枝词》以咏其事。李行之曾予辑录:

高桥茶埠竹枝词并序

中西互市,茶业肇兴,出产之区,潭州为最,高桥茶埠其一也。每值仲春之际,谷雨之前,巨贾商人,相率而来,即制造之时间,虽不过数旬,而制茶之工人男女逾万,爰作竹枝词,以记其事。

一、楔子

茶季繁华远近知,人生行乐此其时,

风流逸事知多少,闲倚栏杆唱竹枝。

二、进庄

满山茶叶正飘香,巨贾商人各进庄,

成竹在胸无失算,从容布置不慌张。

三、子庄

谷雨新茶色味香,今年应比去年强,

茶商招股多资本,到处专人设子庄。

(大庄收茶不足,故设分庄)

四、开秤

闻道茶庄秤已开,采茶山户一齐来,

争多论少锱铢计,难怪他们不发财。

五、成箱

茶箱顶上写乌龙,铅木双胎不透风,

五色裱糊红配绿,商标人各不相同。

(茶箱内衬铅皮,外用木板,花纸商标,有字曰“上上乌龙”。)

六、开采

鸡声方罢月初斜,收拾拦门发拣茶,

赢得老妪齐抱怨,先生专爱貌如花。

(天初明,每庄发茶给妇女拣选,老妪每少给。)

七、运箱

夕阳桥畔系轻舟,春雨连绵水上浮,

装得茶箱千几百,好风相送出潭州。

八、束装

豆蔻含胎正及瓜,风姿窈窕髻盘鸦,

多情最是枝头鸟,劝我高桥去拣茶。

(尊阳乡 有鸟叫:“去拣茶!”)注:①高桥旧属尊阳乡

九、拣茶

习习清风近午天,双抛红豆手纤纤,

一声归去斜阳晚,喜得蜻蚨个个圆。

十、检查

茶业公推办事员,时时稽察不迟延,

潮毛皂色同掺抹,查出当场要罚钱。

十一、抓牌

南北东西白发中,警官拿获不宽容,

可怜人散黄昏后,犹说三元与四风。

十二、收科

新词草草十余章,下里巴人味不长,

世风浇薄高桥镇,但愿明年大改良。

茶庄旧事

当时的48家茶庄,大都沿河而建。那时,高桥、范林桥、单家坝十里长河,三个码头,四十八家茶庄,纵横河东一线,路上不断人,灶里不断火,到处可见人用鸡公车推着铜板去收购毛红茶。茶庄里运茶的、选茶的、看茶的、打包的、搬运的人都忙得脚不点地。因交通闭塞,高桥茶都靠船舟运渡,顺金井河而下,至捞刀河,出湘江,涉重洋,再奔三湘四水,异域他乡。

那些满载的欢喜,离愁,悲泣,希望,穿过茶庄旁的古桥,向更宽阔的水域划去。船上的人挥一挥手,两岸的茶肆和田畴向后退去,一路清茶为伴,聊慰寂寞。桥上的人挥一挥手,只盼载茶的船儿早日回乡。据说民国时茶庄首富叫魏合林,家有几百亩地出租,名下的茶铺就占了半条街。有一年夏初,他运了几十船干茶叶去上海,遇到日本人极力压低价钱。魏合林一气之下,烧了船和茶叶,自此家道败落。但在茶乡人心中,他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魏合林当年烧掉茶叶后如何回乡,看到家中妻儿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无从知道。后来,48家茶庄也在日本人的大火中化为废墟。

清末民初茶叶市场(长沙县史志档案局提供)

窄窄的青石板街道旁,茶叶店一家挨着一家,成堆的茶叶摆放在店铺外的架板上售卖。茶庄屋檐上的旗帜迎风招展。从长沙县史志档案局提供的这张百年前的照片可看出当时高桥茶市的盛况。

如今,那些船运的等待和召唤,悲愤和痛苦都已远去。当年两旁林立的店铺已成了居民楼。楼不高,房屋之间有菜园,菜园里蔬菜蓬勃肥绿,篱笆旁绕着一丛丛黄菊花,闲闲地在风中张望。街道依然很窄,依然是古茶道原先的距离。老街上的人指着一栋栋楼说,这家,原先是一家铁铺,几代人在这里打铁,打出的铁剑铁锄头远近闻名。这家,原先是一家卖油纸伞的,红红绿绿的伞圆圆地张开,悬在在店铺屋顶,看一眼都觉得心里明亮。这家,原先是生意最好的茶铺,数他们家的茶醇厚清冽,滋味最长。这家,阁楼上还藏着100多年前的纺纱车,打稻的斛……

(长沙县史志档案局提供)

以上照片中“永兴祥茶号”木质招牌为杨氏祖上所传,黑底金字,字体端庄大气,制于清乾隆年间,有近300年历史了。至于“永兴祥茶号”的荣衰,杨氏后人只能从祖辈相传的故事中寻找了。

杨家阁楼上收藏着纺纱车、斛桶和打草鞋的架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小小的纺纱车每天吱吱哑哑地纺着丝线,纺出的线除了自己织布,多余的还会拿到茶庄集市上去卖。打草鞋的架子上落满了灰,但是支架的弧度依然平滑。斛桶除了用于稻子脱粒外,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作为储藏容器。稻谷收成后,晒干、扬净,再装进斛桶,斛桶成为茶乡人家名副其实的储备粮仓库。

高桥镇因高桥而得名,《长沙县地名志》对高桥有如此记载:“原境内一桥,长十米,宽五米,高十米,花岗条石砌成,栏杆上刻有虫鱼花草,饰以浮雕,横跨金井河,上通车马,下航舟楫……”如今高桥只剩遗址,茶叶出高桥镇必经金桥村,村头有一古桥,名郭桥。清朝康熙23年(公元1684年),由本地著名才子郭浚、郭灿捐资修建。主桥为四座石墩,桥面为木板铺成,桥两旁是竹子帮漆。后人不忘修桥人,取名“郭桥”。如今,嵌在桥中刻有“郭桥”二字仍清晰可见。

在高桥郭桥下游,依然看到几个河中的坝墩。每到秋季雨水稀少,行船困难,而茶叶运出正是秋后季节。因此,百姓每年秋后就要在高桥下筑坝蓄水。当地一村民说,他的祖父文华公曾多年承包筑蓄水坝的工程,后来茶庄老板联合出资在高桥下河里筑几个永久性的三合土石头坝墩,以减轻筑坝的工作量。坝好蓄满水,逢秋茶收购结束,便择日开坝。上百号木船载满茶叶,同时放出,似蛟龙出海入湘江过洞庭。高桥茶叶也由此经汉口远销欧美。后来端午节,高桥龙舟竞渡也在此筑坝水。现在坝墩仅留遗址。

茶研所寻踪

谈高桥茶事,就不能不提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了。过高桥老街,绕茶山而行,远远便望见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此照片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提供)

这张照片拍摄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南茶事试验场长沙高桥分场新屋落成之日。如今,门前的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此照片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提供)

从前,方圆百里的茶农每到三四月,都会挑着采摘的新茶来到茶叶研究所,或卖,或加工。暖暖的日头照着,男人女人挑着竹箩,竹箩里蓬松鲜嫩的茶叶堆得冒了尖,老人孩子挎着篮,提着茶篓也来了,一路说说笑笑。新茶叶鲜嫩得要挤出水来,香气直往人鼻子里钻。

研究所的小院后,是一大片茶山。有一千多个品种,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说是一个活的茶树博物馆。每当春天来到这里,赏天下茶树之姿,煮一壶天下名茶,话人间滋味,又是一大乐事;“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 一曲《采茶歌》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