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头条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11 07:10:30

王  昶

核心提示

当前,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开放合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部地区发展“强身健体”。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开放合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统筹发展

优化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布局

构建梯次产业体系。中部地区既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要前瞻布局、抢位发展,合理布局产业体系。深入推动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前沿新材料、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错位发展产业集群。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构建具有本地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的集群体系。长株潭都市圈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武汉都市圈高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大南昌都市圈衔接中三角、长三角,打造中医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合肥都市圈作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集群;郑州都市圈作为中原中部的中心地带,打造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等产业集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紧邻雄安新区和京津冀,打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统筹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明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向和有序承接路径。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大型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入驻,大力发展“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不断深化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为主导、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模式为支撑的高质量承接路径,构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为重点的产业转移协作体系。

转型提质

加速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升级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推动优势产业集群率先开展数字化协同转型示范;分行业引导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体系、开放式赋能平台等与中小企业实现数据联通,加快促进中小企业深度上云、上平台。共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推动中部地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企业走出去。

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严格落实国家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在钢铁等传统行业深入开展绿色制造工程,并协调中部六省传统行业推进“双碳”工作。协同推进区域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转型,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步伐,鼓励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替代。加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联动,在机电产品、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协同打造再制造专业产业园区,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协同,规范发展再生资源行业。

推动产业融合化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依托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检验检测、广告会展等服务品牌;支持建设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鼓励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协同设立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国货潮牌等新消费增长点,牵引带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共享共治

强化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协同

加强区域创新协作。聚焦光通信、集成电路、先进计算、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组建一批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合作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鼓励行业龙头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从专利到产品、从创新产品到新兴产业的产业化通道。

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中试研究基地等研发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郑开科创走廊合作对接,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与共享。加快建立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引导基金在中部地区范围内互设互投,推进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

完善协商共治机制。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协调推进机制和主要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研究推动重大事项落实。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之间协调联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市级层面建立合作协同机制,积极开展干部人才交流挂职任职,在产业协作、招商引资等领域建立协作机制,探索中部地区走出一条共抓机遇、共享资源、共促发展的新路子。

外引内联

深化中部地区产业体系开放

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建设中部地区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分割,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实现产业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加快湖北、湖南、安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步伐,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整合中欧班列资源,提高中部地区的中欧班列集结能力和运营质效,强化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枢纽平台作用。

畅通区域流通体系。依托京广、京九、沪昆等交通干线、长江黄金水道和航空网络,完善内外联通、多向拓展的物流通道,率先打造“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快重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布局建设省级物流枢纽,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进大宗商品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快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等模式发展,推广“一单制”服务,推动供应链协同整合,持续提高流通效率。

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推进公路、铁路、水运、物流通关、航班航线无缝衔接与合作共享,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合肥都市圈、郑州都市圈与山西中部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高铁互联互通,构建多层次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推动新型能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作者系中南大学二级教授,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责编:姚懿轩

一审:詹娉俏

二审:李茁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