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尽所有为寂静生命解锁!刘玲琍为什么感动中国?身边人这样说

  三湘都市报   2024-04-09 12:15:56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叶竹 张浩 视频 谢佳燊 项炜

三尺讲台,捧一片丹心;卅载春秋,育“折翼天使”。

33年来,刘玲琍始终坚持做一件事——用心用情为听障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代表湖南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平常岗位,身边榜样。刘玲琍的故事何以感动中国?三湘都市报记者前往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采访了她的同事、学生和家人。

倾囊相授 手把手传授教学技巧

4月的雁城,春意盎然。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操场旁,“争当刘玲琍式好老师 永做特殊孩子守护者”的签名展示板上,是数十位教师以刘玲琍为榜样写下的“誓言”。

“那位特别兴奋地和你打招呼的小朋友,吐字已经很清楚了,刘老师花了不少心血。”26岁的语训班教师成伊玥,一边接过学生们递来的习题指导,一边向记者介绍。

2017年,成伊玥来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2018年进入语训班,负责数学教学。上公开课前,有刘玲琍辅导讲课细节;给孩子们语训,用刘玲琍的舌操法教学;教学技巧,有刘玲琍传授指导……每天和刘玲琍朝夕相处,她自称是刘玲琍一手教出来的“徒弟”。

成伊玥回想起刚来语训班时,自己讲课生涩的模样,刘玲琍的话犹在耳旁:一定要夸张,表情要夸张,口舌动作要夸张,这样才能让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语训班办公室就安排在教室里,刘玲琍几乎旁听了成伊玥的每堂课。“不管是教学中的,还是和学生生活交流中的细节处理,刘老师都会手把手教我。”倾囊相授的场景,在这对语训班教师“师徒”间时常上演。

如今,成伊玥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语训班老师。

劝师弟“上进”,自己始终 坚守一线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黄春华清晰记得,22年前,第一次见到“师姐”刘玲琍时的情形。

“干劲十足,活力满满。”在黄春华看来,刘玲琍每天都穿戴整洁、得体,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生活的小细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影响着因为听障习惯了‘慢一步’的孩子们。”

和刘玲琍一样,黄春华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02年10月,刚毕业的黄春华接手了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文班。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难免有些不合群。

为了让黄春华融入大集体,刘玲琍经常组织教职工聚会。聚餐、出游,大家轮流请客。但轮到黄春华请客时,刘玲琍则提议“跳过”,“师姐说我刚刚参加工作,等稳定了再说。”

正是因为刘玲琍的带领和帮助,从外地来衡阳工作的黄春华很快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年轻教师队伍,成为大家庭中的一员。

“年轻老师脑子活、学得快,肩上的责任也大。”黄春华一直记得,刘玲琍叮嘱他的这句话。从一线教师、班主任,到校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22年过去了,黄春华已是学校副校长,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教了半辈子书,“领路人”刘玲琍却始终坚守在一线教师岗位上,搞管理、换岗位,都被她一一拒绝。33年坚守特殊教育,她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特殊学生,“习惯了这项工作,希望看到更多孩子的成长与改变。”

成为 “焦点”, 更多人关注特教行业   

爱心、诚心、耐心、细心、用心,是同事们给刘玲琍的评价。和刘玲琍相处了32年的同事、好友陈红看来,刘玲琍敬业热心,工作一丝不苟,人缘也很好。

“很多单位找她交流心得,她都会提前备稿,丝毫没有耽误教学工作,每天都很忙。”陈红说,不管刘玲琍多忙,永远都是一笔一画地认真写教案、班务日志、听课记录,“每个孩子都是她手心里的宝。”

“推选‘先进’‘优秀’,她在学校里都是全票通过。”陈红坦言,正是因为刘玲琍的影响,她才在特殊教育行业坚持下来。“我1992年进入学校工作,比刘老师晚一年。第一次见到她时,感觉她是一个阳光灿烂爱笑的女孩。”周围都是身体情况特殊的孩子,陈红坦言教学压力非常大,“我不是学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确实想过转去普通学校。”

陈红回忆,刚入职时她就与刘玲琍同在语文组,每天相处交流,她逐渐被对方身上的坚持和专注所感染,“刘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也一直在向她学习。”

同事眼中积极工作,充满正能量的刘玲琍,对申报荣誉奖项却特别“不积极”。衡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笑着介绍,“多次要求她填报荣誉评选资料,她都很低调。”

今年,刘玲琍相继荣获“感动湖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特教老师们的坚持和信心添了一把火。“很多人不了解特殊教育行业,不了解特殊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刘老师获得的这些荣誉,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支持特教行业的发展,对孩子们以后走入社会的事业发展也会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总支书记匡明生说,这不仅是颁发给刘玲琍老师的荣誉,更是给特殊教育行业教师们的集体荣誉。

记者手记:爱的双向奔赴

为了特殊的学生,刘玲琍32岁才生孩子。儿子七个月大时,被诊断患有先天神经性耳聋。身边人都建议她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刘玲琍犹豫了,学生们离不开她,他们也是她的孩子。思来想去,她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也一定能教好儿子。

坚持不懈地训练,儿子凯凯(化名)学会正常说话,入读普通学校。2023年,考入湘潭理工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母子二人喜极而泣。

比其他孩子“慢一拍”的听障儿童,正常融入社会、考上大学,刘玲琍对儿子说,“妈妈以你为骄傲”;坚守33年,培养出30多名大学生、为听障孩子打开有声世界大门,凯凯对妈妈说,“妈妈你是我的骄傲”。

这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双向奔赴。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门口,学生张义煌、刘梅经营的夫妻理发店生意红火,两口子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考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学生刘寒湘,正在北京排练舞蹈,团队即将对外展示中国特殊艺术的魅力……

这是一场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责编:陈舒仪

一审:叶竹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