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4-04-02 16:05:24
蜂麻燕雀,骗子太多,花样翻新,防不胜防!这是当下很多商家的新烦恼。看似正常的交易行为,一不小心就踩了坑。用于经营的银行卡被警方冻结后,财产损失还是小事,“涉嫌电诈”的帽子戴上影响商业信誉才是大事。
据半月谈报道,河北一家数码商店店主张某最近很烦恼,仅仅是一次正常的手机交易,她的银行卡连带与该银行卡有往来的几张卡,也一并被警方冻结调查。
原来,张某交易的客户,是洗钱团伙的成员。他们以公司采购的名义,到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地用诈骗赃款向不同商户购买最新款国外品牌手机,再将手机低价变卖,将赃款洗成“正常交易所得”,再将销赃所得购买虚拟货币转给上游犯罪团伙。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个。记者从检察、公安机关了解到,“断卡”行动后,诈骗分子开始寻找新的洗钱手段。新款手机价格高、易出手,“看似寻常交易,实则电诈洗钱新手段。”这种新型洗钱方式给警方办案带来难题,也让不少手机零售商无辜“躺枪”。类似的还有用万元钞票扎成的“鲜花”用来洗钱的骗局。
为什么说类似的新骗局给警方出了个难题:不阻断诈骗资金的洗钱路径,就很难精准打击电诈犯罪。这就必须查明诈骗资金转移线路,并冻结转移线路上相关银行账号。而手机零售商没有途径,也没有义务审核对方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却无辜“躺枪”。不少商户鸣冤叫屈、感叹遭遇“无妄之灾”,他们表示,“我们就是做正经生意的,哪里知道他钱哪里来的、干净不干净,警方能查,我们商户有什么办法呢?”可是后果很严重:无论是商店声誉还是经济方面,都要蒙受巨大损失。虽然商家承担诈骗的损失,在司法界存在一些争议,但现实条件下,很难短时间内能甄别清楚。
有律师认为,此类案件办理,首先要看手机销售商户有无犯罪故意,一看款项来源,即商户是否明知交易的款项来源于诈骗等犯罪所得;二看是否从中获取额外利润。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否明知,司法实践中界定起来不容易。比如前面提到的张某,她的交易看起来很正常,价格也不离谱,唯一的疏忽,是在付款环节:对方以公司发福利的名义,购买6部高档手机,索要了银行卡号打来货款。款到交货后,张某没有去细核货款是对方公司账户打来的,还是个人账户打来的,对方也没要发票,交易就这样完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商家会去留意这两个细节呢。
有关法律界人士认为,应做好普法宣传,加强类似案例的报道力度,让民众知道洗钱罪可能存在的犯罪行为有哪些,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诈骗分子“当枪使”。
当然,执法机关在依法打击电诈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甄别工作,尽量不让无犯罪故意的商家为诈骗买单,或者将其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赚得踏实、睡得安稳。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文 晓风 视频 刘文
责编:吴岱霞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