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源论“三湘”之刍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29 12:51:20

文/张先军

近日,与本市社科联原主席张千山先生聊起对“三湘”之理解,我举魏源说法以为得之,千山先生亦认同我之分析,且建议我写一篇《三湘考辩》。由于手头资料缺乏,我今天来说此题,不以严谨之学术论文形式,而用随笔之形式,亦明我之论说并非证据充足不可商榷。我不涉及对“三湘”其他说法之批驳,仅就魏源之说阐述我之理解,故有此文题目也。

关于“三湘”之不同理解,至少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三湘乃湘源、湘潭、湘乡之合称。出自北宋《太平寰宇记》:“三湘,湘源、湘潭、湘乡,是谓三湘。”此说以其狭隘故不足论。

2.三湘指潇湘、蒸湘、沅湘。如明代陈士元《江汉丛谈》曰:“然湘水又有三湘之名。盖湘水发源广西兴安县界,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与沅水合,曰沅湘。”此说只是将湘江分为三段,并非着眼于湖南全境。

3.三湘指潇湘、资湘、沅湘。此说见于陶澍。晋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诗:“遥遥三湘 ,滔滔九江。” 陶澍集注:“ 湘水发源会潇水 ,谓之潇湘 ;及至洞庭陵子口 (临资口),会资江谓之资湘 ;又北与沅水会于湖中,谓之沅湘 。”

4.三湘指漓湘、潇湘和蒸湘。此说也是承自湘江分三段说,然发源于广西阳朔之漓水主要在广西境内,且此说没有涵盖湘西、湘中广大区域。

5.第五说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之总称。此说较前说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然又把湘中、湘东遗漏了,因此亦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陶澍之说乃以潇湘、资湘、沅湘谓之“三湘”。此说相对合理。但魏源对此说做了修正。魏源在诗作《三湘棹歌》序言中说:“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也。资湘亦名潇湘,今资江发源武冈上游之夫夷水,土人尚曰潇溪,其地曰萧地。见《宝庆府志》。《水经注》不言潇水,而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予生长三湘,溯洄云水,爰为棹歌三章,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在此说中,魏源明确表达了五层意思:

一、三湘是指湖南境内三条河流的广大流域,即湘江流域(蒸湘)、资江流域(资湘)、沅江流域(沅湘)。

二、把潇湘理解为潇水和湘江的合称,是在唐代柳宗元以后,柳宗元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永州有“潇水”,在这之前没有以“潇水”命名的一条河流,中国河流地理权威著作《水经注》亦没有提到“潇水”这条河。

三、若确有“潇水”一河,则此河也不在湘江流域之永州境内,而是在资江流域之武冈境内的夫夷水,有《宝庆府志》记载为证。所谓的“潇湘”其实就是资湘。

四、若以潇水在永州,将潇水与湘江合称,三湘指潇湘、蒸湘、沅湘,则潇湘与蒸湘是重合的皆为湘江流域,三湘就只剩二湘了,即湘江流域和沅江流域,湖南缺少了资江流域这广大的湘中地区。

五、鉴于大家对湖南的地理区域搞混乱了,自己有责任指出来,“以正其失,且寄湖山乡国之思”。

首先,我们来看“潇湘”一词见于何处,是否潇水与湘江合称。“潇湘”一词始见于《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此说并未指明潇水出自何处、是何状况。究其实,在唐代以前并无“潇水”一河,今之永州潇水本来就是湘江的上段,得名于柳宗元《愚溪诗序》。曹植《杂诗七首 其四》:“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俛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南朝梁代沈约《湘夫人》:“潇湘风已息,沅澧复安流。扬蛾一含睇,㛹娟好且修。捐玦置澧浦,解佩寄中洲。”此两处皆用湘夫人之典故,“湘夫人”乃湘水之神,此“潇湘”即湘江也。潇之本义乃“清且深”之意,潇湘就是清且深的湘江。《山海经》命名“潇湘”,说明上古时期的湘江是非常清澈幽深的。《水经注·湘水》曰:“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水经注》在注释湘江时并没有提到潇水,而是指出:“潇者,水清深也。”晋代罗含撰《湘中记》:“ 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石矣。故名。” 元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潇湘属湛然 。” “清照”“湛然”皆说明了湘江“清且深”之意。借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手法,如“江河”,本指长江、黄河,后用来泛指一般河流;“江山”本指江河山岳,后代指国家政权或领土。由于湘江是湖南第一大河流,所以用“湘”“潇湘”“三湘”代称湖南就顺理成章了。可见“湘”“潇湘”非特指湘江,而是泛称湖南。如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 潇湘之浦。”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宋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楚楼千里,遗爱满潇湘 。” 明何景明《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潇湘 。”明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以上“潇湘”皆为湖南泛称。今亦以“湘”为湖南简称。

魏源指出“潇水”出自柳宗元谪永州期间。柳宗元(733~819年)在《愚溪诗序》里说:“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解释了“愚溪”命名之由来,然未及潇水之由来。谁能谓“潇水”乃专名而非是一条清澈河流之泛称呢?此段文字里始出现“潇水”,这之后“潇水”一词才出现在诗文里。如唐代吕温(772~811年)《道州秋夜南楼即事》:“谁念独坐愁,日暮此南楼。云去舜祠闭,月明潇水流。猿声何处晓,枫叶满山秋。不分匣中镜,少年看白头。” 北宋沈辽《送僧应参禅》:“潇水荤膻从此隔,雪山消息更何疑。明年我过湘西去,问讯山前我为谁。”后世则穿凿附会,以“潇水”与“湘江”合称潇湘。如陈士元《江汉丛谈》曰:“盖湘水发源广西兴安县界,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陶澍集注陶潜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曰:“ 湘水发源会潇水 ,谓之潇湘 。”若潇水早就存在,为何郦道元《水经注》没有提到呢?此为魏源指出以“潇水”与“湘江”合称“潇湘”之一硬伤也。然则,“潇湘”一词以柳宗元为界。柳之前,“潇湘”或特指湘江或泛称湖南;柳之后,“潇湘”或特指永州或泛称湖南,皆不可一概而论,而应具体而言。

“沅湘”一词出现最早,“沅湘”指沅江流域应是毫无疑义的。屈原投江前作《怀沙》云:“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离骚》亦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过三闾庙》亦云:“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沅湘”乃沅江之意历来无所争议。

而“蒸水”发源于今邵东东南部之简家陇乡蒸源村,经衡阳县汇入湘江,乃湘江一较大支流。“蒸湘”一词大概集中出现于宋代以后。仅以诗词考察,如南宋范成大《合江亭》:“蒸湘伯叔国,禀命会葵丘。”南宋项安世《衡州城下见蒸水来会》:“我从沅湘到石鼓,既见蒸湘喜无度。为谁触热向零陵,更有潇湘在前路。”这里的“沅湘”就是沅江,“蒸湘”就是蒸水,“潇湘”就是潇水了。显然就是受了柳宗元的影响了。南宋王炎《水调歌头·登石鼓合江亭》:“千里倦游客,老眼厌尘烟。蒸湘平远,他处无此好江山。把酒一听欸乃,过了黄花时节,水国倍生寒。输与沧浪叟,长伴白鸥闲。”南宋廖行之《呈武氏表兄》:“我家蒸湘东复东,君尝过我从妪翁。我时总角君未冠,相与游戏如鸿濛。”南宋赵蕃《呈王平江二首 其二》:“未弭沅湘楫,蒸湘复问津。”《代书寄刘伯瑞仲文叔骥二首 其一》:“每忆分携地,蒸湘绿遍春。于今怀想处,苕霅暗迷津。”南宋管鉴《鹧鸪天其五为薛子昭寿》:“燕寝香中锦帐郎。二年和气蔼蒸湘。鬓间不减当年绿,眉上新添一点黄。”宋末文天祥《合江楼其二》:“西楚惊鸿晚,东淮落木秋。蒸湘今石鼓,句宛古宣州。白日聊清赏,青山总旧游。不知沧海水,何处接天流。”明张弼《发衡州道中》:“五日衡阳度小春,报时风雨送凉新。雨笼石鼓留奇观,渌染蒸湘别要津。”明苏葵《与冯兵备宪副游衡州石鼓书院 》:“石鼓无声院宇清,木犀花拂豸衣馨。星回翼轸连衡岳,水合蒸湘入洞庭。”等等。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南宋政权南移,文人士大夫多聚南方,蒸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故南宋诗文里集中出现“蒸湘”一词。在这里,“潇湘”“沅湘”“蒸湘”开始并列,大概就是后人把早在魏晋出现的代指湖南之“三湘”误为此潇、沅、蒸“三湘”之始,而忽略了潇、蒸皆为湘水之流,并后于“三湘”一词之出现。

“资湘”一词之出现则更晚矣,主要见于晚清。如魏源《京师接家书七首(少作) 》:“韦杜鸡豚古,资湘诗礼陈。但令元气在,未虑故家贫。”清陈起书《岳阳楼》:“以三纳七沅资湘,会作金湖八百里。”清郭嵩焘《泊舟芦林潭,与研老散步洲》:“黯黯芦林夜泊船,平沙月上水如天。资湘流派全成泽,烟火人家趁种田。”《黄板桥》:“秋风万里数江程,犹剩资湘一水清。黄板桥南旧茅屋,夜凉支枕听滩声。”等等。魏源认为潇水在武冈(今新宁),潇湘就是资湘,固然不排除作为宝庆人出于对家乡偏爱的感情因素,但以魏源之博学及对地理特别是水系之精通,很难说他此说不是经过自己严谨的学理判断的信口开河。这里存而不论,有待考证。显然,魏源此“三湘”说是针对陶澍而发,然魏源为何不写一篇严谨的考证文章,而是写诗呢?大概因为魏源是陶澍的幕宾,且二人又是世交,顾及情面之故。“官大一级压死人”和乡愿,自古皆然,无人免俗,一叹也!当然此是闲话,无关宏旨。然而,若“三湘”之说把广大的资江流域遗漏了,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我们来看“三湘”是何情况。“三湘”一词大概见于魏晋六朝。如陶潜《赠长沙公族祖并序》:“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晋宋之际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北周庚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弘神道碑》:“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鹏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直以五溪辽远,马伏波之思归;三湘卑湿,贾长沙之不愿。”南朝陈代徐陵《为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陈文帝哀策文》:“三湘九派,沴气云昏。”等等,“三湘”一词都是湖南的代称,并出现在帝王之诏令中,如南朝宋代孝武帝《校猎历阳大赦诏》云:“礼横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江而检云岱。”南朝陈代武帝《尚书下讨周迪符》云:“西结三湘,南通五岭。衡广勘定,既安反侧。”由此可见,“三湘”一词作为湖南代称之出现早于蒸湘、资湘之出现。古人所谓“三湘”也应是指湘江、资江、沅江三大河流流经的区域,否则后世不会仿“沅湘”一词而造“蒸湘”、“资湘”二词,来对“三湘”具体名之。

并且,今谓“三湘”,往往与“四水”连用,形成固定词组,“三湘四水”乃代指整个湖南,此应为无疑义之共识。而“四水”指湘、资、沅、澧,内涵是非常明确的,以湖南境内四条河流指代整个湖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发源于湖北之澧水,由北向南进入洞庭,流经区域不大,乃被古人忽略,此种可能性亦不可谓无。由此“三湘”即指蒸湘、资湘、沅湘明矣,魏源之说是合理且成立的。

综上所述,词义的演变是由最初以湘江命名的“潇湘”“湘”代指湖南,然后再具体为“三湘”代称湖南,再将“三湘”细分为沅湘、蒸湘、资湘(以词之产生先后排序,以纠魏源之瑕疵)。我们再来看看湖南地图,加以对照。千百年来,很多地名是可以变化的,但地理位置是永远不会变化的。从地图来看,“三湘”确实把湖南准确地分为三大块。发源于湖南南部的湘江经东部折而向北进入洞庭,构成了广大的湘江流域。发源于湖南中部的资江流经中部广大地区向北进入洞庭,构成了广大的资江流域。发源于湖南西部的沅江由西向北进入洞庭,构成了广大的沅江流域。“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资湘,曰沅湘。”以北部的洞庭为原点,三条河流走向构成了一个地理的扇形。魏源之说信然,诚不我欺也。

至于,今人分漓湘、潇湘、蒸湘,大可不必,究其实皆为湘江流域而已。以何名之并不重要,弄清实际才是重要的。这大概也是魏源作为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代表著书立说的初衷吧。


作者简介

张先军,笔名张五龙,大学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