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沙丘2》中用耳朵喝水的“沙鼠”是真的吗?

    2024-03-20 10:37:21

近期热映的电影《沙丘》中出现的萌系“跳跳鼠”,它后腿细长、一蹦能跳出老远,身后还拖着条细长尾巴。最萌的是,它有一对大耳朵,不仅能探听风吹草动,耳朵内面还能凝结水分,两只小爪子一抓就能喝到嘴里。

《沙丘》中的“沙漠鼠”穆阿迪布(Muad'Dib)

“跳跳鼠”的原型是什么?

电影中的厄拉科斯星球上“沙漠鼠”穆阿迪布(Muad'Dib),它的设计灵感其实来自现实世界中的长耳跳鼠(Euchoreutesnaso)。

这是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其出色地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闻名,主要分布在沙漠和干燥地区。它们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跳跃方式和长腿,这些特征让它们在移动时更像是袋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鼠。

长耳跳鼠示意图

长耳跳鼠真的可以用耳朵收集水吗当然不能,在现实世界中,长耳跳鼠几乎不需要直接饮水,它们能从食物中摄取几乎所有必需的水分

这种能力来自它们极其高效的肾脏,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水分通过尿液的损失。同时,低水损耗,它们的新陈代谢特别适应干旱,产生的尿液浓缩度非常高,粪便也非常干燥,这进一步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长耳跳鼠主要在夜间活动,这有助于避免白天极端的高温,减少水分蒸发。夜间的活动也使它们能够利用稍微凉爽的温度来寻找食物。它们会收集种子等食物,并将其储存在它们的洞穴中,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食物来源,还减少了在寻食时对高温的暴露。

长耳跳鼠有极强地适应干旱能力

这种萌系小动物在沙漠地区特别常见,它们对极端干旱的适应能力使它们成为《沙丘》中这种虚构生物设计的灵感来源。

在现实世界中,既然长耳跳鼠的大耳朵不能收集水分,那有没有生物可以主动收集水分呢?

还真有!

甲壳虫主动收集沙漠中的水分

在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非洲南部的纳米布沙漠,每年降雨量仅为1.4厘米。在这片沙漠中生存着一种甲虫,纳米比沙漠甲虫(NamibDesertbeetle),在收集水分方面展示了独特的适应性。

纳米比沙漠甲虫

纳米比甲虫的生存策略非常巧妙:它会爬到沙丘上,面对微风,身体保持45度角,利用硬质的鞘翅捕捉空气中的水珠。

甲壳虫的头部对准风向,其鞘翅表面的凹凸不平设计帮助捕获雾中的水珠。雾气中的微小水滴,直径约15~20微米,会凝聚在其翅膀上。这些水滴首先会黏附在亲水性的凸起部位,凸起部分的周围是疏水的凹槽。

当水珠与亲水表面接触时,它们会扩散开,形成较大的水滴,这样就不易被风吹走,还可以吸附更多的水珠。在每小时30公里的风力作用下,水滴会增长到直径5毫米,并沿着甲壳虫的背部滑落至口部,供甲壳虫摄取。

纳米比沙漠甲虫背部小水滴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这种独特的水分收集方法使纳米比沙漠甲虫能够在几乎没有可见水源的环境中生存。科学家们还从这种甲虫的水收集机制中获取灵感,发展出了新型的水收集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干旱地区收集大气中的水分,用于人类和农业的用水需求。

来源:科普中国

责编:邱访蓉

一审:黄帝子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