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5W1H”

  科教新报   2024-03-18 15:11:29

谭立新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科技感强,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应用场景深入到生活中的方面,我国在该学科的众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群的一门通识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方法与手段解决专业与行业的各处复杂任务,其重点是如何有效地运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智能语言(语音)、大数据等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对复杂问题与任务进行辅助决策。“5 W1H 是《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及实现的创新方法。

Why(价值)——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真使命”

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在不断地权衡。价值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承担着高职人才培养价值塑造的使命任务。就高职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塑造的显性使命与任务,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隐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它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在人工智能知识理论传授、技术技能培养、应用能力提升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的优势和特色,才能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爱国主义情怀、专业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道德素养、人文道德素养、工匠精神培养等最为核心的思政元素。

What(内容)——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教学内容是育人育才的核心载体与重要依托,全面做强做实《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三个模块: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人工智能工作原理,人工智能应用基本方法;二是思维训练模块:认知与推理(含各种物理常识与社会常识),机器学习(各种统计的建模、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伦理与博弈(多代理人agents交互、对抗与合作、机器人与社会融合)等;三是应用训练模块:计算机视觉(含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人脸识别等),自然语言理解与交流(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机器人学(机械、控制、设计、运动规划、任务规划)等。

Who(谁)——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做好课程思政重点在教师、关键还在教师。一是教师要全面树立思政育人 理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实施主体与第一责任人,“传道”是其核心职责,在新时代,“传道”就是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道、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之道。作为《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的专业课教师 不仅要在倾囊传授学生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专业知识上下功夫,还要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与应用人工智能的职业能力上下功夫,更要在系统塑造学生品格、端正学生品行和提升学生品位上下功夫,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真正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高端引路人。 二是教师要系统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育人能力。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上好每一门课的基本功,对《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思政而言,更需要教师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才能找准切入点 把握要点 化显性为隐性 化繁为简 不留痕迹。《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处和各个知识点的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而这些育人的思政资源没有直接显露在《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对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积极思考、深入发掘、精细加工及合理利用。 三是教师要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要 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身教重于言传, 为人师表,做好 人工智能领域学术道德的示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科技攻关的示范、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创造的示范等“三个 示范 ,以自身 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 深厚的理论功底、 扎实的 知识阅历、 见经识经的 智慧和 闪光的 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 人工智能技术的 传授和 人工智能应用的综合职业 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Where(地点)——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 知识 内容 传授和技能训练及其 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后学生协会活动与社会实践等,其地点涉及教室、实验室,也包括参观见习场地、调查研究场地等广义课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具备课程思政的意识,但如何实现“有机融入”成了部分教师的“卡脖子”难题,好的课程思政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技能训练、教学评价等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中渗透着的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需要专业教师精准把握、精心设计、精彩呈现。对《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而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要将人工智能发展为什么会“一波三折” 为什么“现在是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黄金时期”的物理约束(硬件技术条件)、思想约束(理论发展阶段)、学科约束(学科之间交叉融合)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述与解释,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用我国在人工智能各个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要用各个领域的艰难探究,培养工匠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课堂呈现阶段,要用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手段、良好的表现形式作为课堂呈现。

When(时间)——情不自已是课程思政的“触发点”

课程思政要把握时间节点与时间节奏。在课程思政融入的过程中,要充分讲究语言的艺术,通过项目案例、现场教学、问题探究、社会调查、情景体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隐性教育作用,要特别注意课程思政触发的时机,于“情不自已”之时,在“灵魂触动”之处引发,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与碰撞中进行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实现润物无声。探寻课程本身及教学案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 触发 要与学科逻辑、知识逻辑、价值逻辑以及历史发展逻辑紧密结合,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 基因式 地融入专业课程 。在当前各国人工智能大布局的时事牵引学习中“顺势”思政,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方法研讨互动课堂中“快乐”思政,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及未来发展的专题研究汇报中“主动”思政,在人工智能发展七个阶段的历史分析与反思中“哲理”思政。因此,课程思政的时间点的把握是根据内容与环节“情不自已”,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如盐入水,有味无痕”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How(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的“金手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要立足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及本身的办学定位、基于所在专业类别及对应行业类别的人才培养特色、针对“0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实际与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制定基于包括特性养成、思维成熟及技术技能提升的合理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实现方法可以通过时事热点、知识延伸、实践拓展、仪器装备、故事启迪、失败总结等途径,用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实现,从而达到“点石成金”“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

(本文作者谭立新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