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深度|1+1>2 体育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湖南日报   2024-03-18 09:18: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矜宜

3月的校园,春意盎然。孩子们新学期新的开始在教室里,也在操场上。

3月1日起,新修订的《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简称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省深化体教融合的地方立法成果。新条例实施后,如何进一步打通“体教融合不畅通”堵点?让校园里少一些“小眼镜”“小胖墩”?各地各校又有哪些新举措?

在湖南,一场体育与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

3月中旬,长沙麓山滨江实验学校内,蒙蒙细雨难挡学生们奔向操场的热情。 蔡矜宜 摄

校园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奔赴”

时近春分,长沙的“倒春寒”余威仍在。长沙麓山滨江实验学校的操场上,下课铃声一响起,蒙蒙细雨也难挡孩子们“大展身手”的热情,篮球场、田径场、露天乒乓球台……处处都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希望体育能为教育实现叠加效应,为学生身心健康赋能,为增强学校活力赋能,实现1+1>2效应。”3月以来,长沙市体育局局长苏敏芳带领调研组,陆续对全市各“后备人才基地校”进行走访调研,“一校一策”的研究体教融合新途径、好方法。

麓山滨江,作为国家级、省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5年与长沙市体育训练竞赛管理中心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长沙市水上运动队落户于此。得益于学校与体育局联合培养模式,水上运动队员们训练与学习互促,专业和文化共赢,正自信地走向世界的舞台,相继实现了在世锦赛夺冠、亚运会夺金的梦想。

走进校园内的水上运动队岸训中心,十几名赛艇队员正在进行测功仪训练。一旁悉心指导动作的一个“熟人”身影,立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3月中旬,长沙麓山滨江实验学校,长沙水上运动队队员在进行岸上训练。蔡矜宜 摄

易立琴,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亚运会冠军。去年办完退役手续后,她选择了回到校园,带领孩子们继续乘风破浪。

“我那时候因为训练,缺失了不少校园生活。现在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既能弥补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段遗憾,还能继续为自己热爱的赛艇运动发光发热,这种感觉特别好。”

易立琴说,她的“缺失”,源于没能赶上“体教融合”的好时代。现在,运动队办进校园里,好苗子不但能接受专业训练,同时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10年国家队经验的易立琴,也将把她接受的先进训练方法和理念,言传身教地带给孩子们。

长沙麓山滨江实验学校水上运动队岸训中心。 蔡矜宜 摄

目前,麓山滨江水上运动队共有6名正式教练员,65名运动员,学校专门建立了水运中心对队员们的文化、训练和校内生活进行分层管理和保障。

据了解,山东、浙江、安徽、湖北、上海等省市,都在积极推动设立新型体育运动学校。“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新型体育运动学校既是普通中小学,也具有体育运动学校功能,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让体育后备人才在不脱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情况下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实现学习、训练两不误。

文化与体育的“双向奔赴”

3月14日,下午4点半,长沙明德华兴中学。刚刚上完一节体育课的于红俊,匆匆上了个洗手间,便一路小跑地出了校门。因为这天是她要去带高中队训练的日子。

从研二开始担任明德华兴中学篮球队主教练,于红俊仅用了三年时间便带队屡屡在省市级赛事折桂,还一举拿下了2021-2022赛季中国初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冠军。95后美女总教练,一下子火遍全网。她是体育课上的于老师,是篮球场上的于导,但孩子们平日里更喜欢叫她“俊姐”。

明德华兴中学获得2021-2022赛季中国初中篮球联赛男子组总冠军后,于红俊(右五)和队员们合影。  资料图片

“我每周二四六的课后是去带高中队的训练,其他几天带初中队。”早上6点半起床,上午到30个队员的班级逐个巡班,然后是带课间操、上体育课,晚上9点下训练后,再回到家写总结和次日的训练计划,大概到12点睡觉……这是刚满29岁的于红俊的一天。

在3月上旬结束的中国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南区决赛中,地质、明德、雅礼、长郡中学等4支来自长沙的校园篮球队,均杀入男、女子冠军争夺战。湖南的校园篮球为何频频出圈?虽然是外地人,但高中就来湖南打球、学习的于红俊,也有她的见解。

毕业于长沙明德中学的篮球运动员谢智杰,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出战成都大运会赛场。  傅聪 摄

她认为,“校园篮球湘军”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良好、强大的基础+教育、体育资源的共享共育+不断“卷”出新火花的良性竞争。“我首先是一名老师,然后是教练。我们队里很多孩子不仅是冠军球员,同时也都是班级里能文能武的明星学生。”

点开于红俊的朋友圈,置顶第二条便是她晒出来的队员们优异的中考成绩单,其中600分以上的不在少数。

说起既是“学霸”也要做“篮球star”,那必须要提国内校园女篮界的霸主——雅礼中学,以及于红俊的恩师、雅礼女篮的王牌教练彭丽君。

雅礼中学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原市体委派出优秀篮球教练员彭丽君带薪到学校驻点指导女篮训练工作。时至今日,雅礼女篮已持续近30年,彭丽君教练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球队斩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U19亚军、中国耐克高中篮球联赛总决赛冠军,累计获全国各项赛事冠军达30多次。

由女篮,到足球、田径,雅礼中学体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仍在不断扩大。多年来,该校累计为全国各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省青年队及国家少年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数百人,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输送20余名运动员。

体育生“重训练轻教育”已成为过去式。体教融合的根本任务在于培育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把拥有运动天赋、体育专长的学生送入更高、更好的平台,为国家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更要唤醒校园里的每个生命热爱运动。

如今,雅礼女篮沉淀的“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也成为了学校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姚明为2022-2023年全国高中篮球联赛总决赛女篮冠军雅礼中学队颁奖。 资料图片

写就体教融合“新答卷”

体教融合与体育后备人才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做好“共享”文章,是众多湖南体教人总结下来的经验。

湘西州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砂子坳小学与湘西州民族体育学校仅一墙之隔,由于学段和办学模式不尽相同,过去两所学校交流较少。如今,砂子坳小学的老师到州体校上文化课,学生在州体校摔跤中心练习摔跤;州体校的教练员则走进砂子坳小学大课间,给孩子辅导篮球知识,同时指导该校组建了篮球队。

这是湘西州推进“机构一体化、体校集中办、师资三互派、赛事成体系”体教融合举措的一个缩影。

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湘西州人口仅占湖南全省的4.3%,体育综合实力却居全国前列。这些年,湘西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比赛金牌69枚、全国比赛金牌163枚……

长沙队羽毛球选手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的比赛中。 资料图片

去年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长沙派出近300名运动员参加公开组的比赛,取得10金8银8铜的佳绩,其中很多队伍都是从“基地校”择优选拔队员。近年来,长沙市体育局持续推动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源整合,将训练搬进学校、体育俱乐部,探索队伍共建共管模式,丰富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有效扩大了参与业余训练的人口。

在岳阳,“体教共培,融合共育”的发展理念也同样是有口皆碑的。2023年,岳阳的县级体校全面恢复,当地从赛事共办、设施共享、特色共建、人才共育四个层面,因地制宜开创了体教融合的共享新模式。

岳阳楼区体校与三所小学、体操协会等单位合作共建体操、蹦床、攀岩、艺术体操训练基地。岳阳市啦啦操运动协会协办的2023年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共有360所学校,近30万名师生参与,体育惠民在校园生根发芽。作为上一届省运会的东道主,岳阳市共新建场馆11处,其中有9座都建在了学校里。一年多前全省数千名健儿争金夺银的赛场,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无数青少年的“体育课堂”,业余体校、社会俱乐部的训练场馆。

2022年9月,湖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岳阳开幕。  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省聚焦“培养终身运动者”的目标,建立了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以体教融合为路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湖南新模式”。

记者从省体育局了解到,2024年湖南省运动员聘用和试训文化考试和素质测试将于3月下旬至4月举行,报名人数、规模均超往年。据悉,今年的文化考试和素质测试标准均进行了优化提升,同时将对通过试训的队员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

体育为校园赋能,教育为体育保障,让孩子们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青少年。这是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目标,也是广大家长的美好愿望,更是中国未来该有的模样。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