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鱼跃鸟飞,湖南“母亲湖”越来越美

  三湘都市报   2024-03-11 17:44:28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三湘大地,万流归湖。

跨湘、鄂两省的洞庭湖,湖区面积约20109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洞庭湖区面积16157平方公里,约占湖区面积的80%,涉及岳阳、常德、益阳、长沙、湘潭、株洲6市38个县市区,是名副其实的湖南母亲湖。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接纳四水,吞吐长江,洞庭湖也是全国治水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湖南坚持实施治水兴湘战略,洞庭湖区基本建成了“水库拦洪、堤防挡洪、蓄滞洪区蓄洪”的防洪体系,同时始终把洞庭湖水域生态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大事要事来抓,通过实施洞庭湖生态治理专项行动,让洞庭湖一湖碧水汇入滚滚长江。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洞庭湖的生物“朋友圈”持续扩大,不断“上新”。曾经的连天波涌之地,如今江豚腾跃、麋鹿嬉戏、白鹭翱翔,变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保护治理

防洪减灾:“十六字”治水,湖水安澜,安全感满满

洞庭湖是自然形成的,经历了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与之相伴的是不绝的水患,让湖南人民饱受洪涝之苦。多年来,我省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开展以水利建设为主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重大阶段。

1949年至1985年,组织开展堵支并垸、排涝工程建设、撇洪工程配套建设,湖区堤垸数减少到226个,一线堤防长度减少到3471公里,基本形成目前的防洪治涝蓄洪格局。

1986年至1996年,实施洞庭湖一期治理,对11个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24个蓄洪垸蓄洪安全设施、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

1996年至2013年,开展洞庭湖二期治理,完成三个单项工程,加高加固长江干堤湖南段,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开展水利血防。

2014年后,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指引下,湖南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目前,洞庭湖已基本构筑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灌排工程、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洞庭湖防洪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经历过溃垸之苦的钱粮湖镇古月湖村村民蔡浩然感慨:“现在安全感满满的。”

水资源优化

补水活水,用水有保障,喝上放心水

地处洞庭湖北部地区的澧县、安乡县、南县、沅江市、华容县、君山区等地,河湖、沟渠交错,素有“水窝子”之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这一区域水情的新变化,一度出现“水窝子”缺水的窘况。

聚焦民生急需,给洞庭湖北部地区“解渴”,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工程应时而生。该工程以长江干流、松澧水、草尾河为水源,打通三条补水“主动脉”。从2018年动工以来,持续改善洞庭湖北部地区247万人、300万亩耕地的生活生产用水条件。

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罕见大旱,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工程充分发挥了补水效益,累计补水9.14亿立方米。在保障了防汛抗旱安全的同时,也满足了“鱼米之乡”粮食生产用水需求。

不仅如此,补水工程进一步畅通了内湖内河与垸内水网、垸外河湖的联系。华容县有了“活水”,华洪运河、华容河水质恢复至Ⅲ类以上,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华容县城及周边乡镇、县工业集中区近30万人,彻底告别了苦咸水、高锰水。

一批补水活水项目的实施,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大旱中发挥了抗旱作用,保障了居民供水安全,保障了粮食产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营田镇,两只鹤鹬在藕田中追逐嬉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京明 摄)

生态环境

“组合拳”护绿,江豚欢腾,水鸟起舞

惊蛰时节,在岳阳市君山区的“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志愿者王楷正通过多媒体场景互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洞庭湖生态治理成果,“处处彰显着大江大湖的壮阔与秀美。”

很难想象,洞庭湖也曾因乱采滥挖、过度捕捞以及工业污染等,遍体鳞伤。与首倡地展陈馆隔堤相望的华龙码头,2015年前就是一个非法采砂码头,砂砾成堆、土地硬化、尘土飞扬,严重破坏了洞庭湖湿地生态。不仅江豚、麋鹿等生物避之不及,就连周边居民也是不堪其扰。

让河湖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近年来,湖南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先后出台《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印发《湖南省湘资沅澧干流及洞庭湖河道采砂规划(2023—2027年)》,建成湖南省河道采砂综合监管系统,河道采砂秩序持续向好;洞庭湖区启动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等五大行动,并同步实施湿地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

一套“组合拳”下来,居民安居乐业、江豚欢腾嬉闹、水鸟翩翩起舞,大家自发给华龙码头取名“江豚湾”。

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数据,2023年,洞庭湖总磷浓度由2020年的0.060毫克/升下降为0.054毫克/升;重点监控的黄盖湖、南湖等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华容东湖、大通湖等水质明显改善。

(南洞庭湖舵杆洲保护区,3头野生麋鹿在该区域的滩涂草地漫步。 黄云 宋梅 摄)

和谐共生

江豚“组团”露脸,水生生物增加近30种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湘江湘阴临资口至新泉闸段,20多头江豚悠然自得地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之上,带来一抹抹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美丽微笑”。

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水环境要求较高,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记者注意到,十年禁渔,水质变好,饵料丰富,江豚到各水域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在湘江长沙段,江豚一直是“稀客”。但这几年,江豚的身影也多起来了。

相关数据显示,洞庭湖江豚数量由2017年的110头增加到去年的162头,年均增幅居长江流域省份前列;麋鹿种群数量发展到257头左右。

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岳阳人周界武,自全面禁渔以来,见证了洞庭湖的变迁。岳阳市6818名渔民上岸,周界武也从“捕鱼人”变身“护鱼人”,协助岳阳县渔政执法部门巡查督导。“步入新生活,我时刻期待和‘水清鱼肥’的长江洞庭再相逢,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据悉,自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洞庭湖(含长江湖南段)水域监测到的水生生物种类较2018年增加了近30种。其中,20多年未见的长江鲟、鳤鱼再现洞庭湖,江豚分布区域由东洞庭湖扩展到了南洞庭湖,出现频次明显增加。

如今,“一江一湖四水”禁捕水域实现“四清四无”(清江、清湖、清船、清网,无渔船、无渔民、无网具、无生产)常态化,呈现“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和谐美景。

(小天鹅在屈原管理区东古湖里追逐戏水。 周洋 摄)

洞庭湖麋鹿,成我国最大自然野化种群

水草丰美的洞庭湖,不仅是水生生物的天堂,还是麋鹿等野生动物自由栖息的乐土。

华容河与洞庭湖交汇的河口边,几只麋鹿在摇曳的芦苇旁缓缓踱步,尽显惬意。这是记者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科学馆,透过园区内的高科技探头看到的景象。

麋鹿,鹿科,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又被称为“四不像”。3000多年前,其祖先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至汉朝末年变成了稀有物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掠圆明园,南抢皇家猎苑,将中国当时仅剩的麋鹿抢劫一空。

几经波折,麋鹿来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在湖区生儿育女,数量已增加到60头左右,成为了自然野化的种群。

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麋鹿天生好动,经常制造“麻烦”。只要洞庭湖出现大水,麋鹿就会被水逼上岸,四处奔走,啃食、踩踏庄稼等。农户的损失当地政府“买单”,岳阳还成立了东洞庭湖麋鹿保护协会,建立了东洞庭湖麋鹿和鸟类救治避难中心,不少麋鹿在此得到了救助。

从最初的几只,发展到现在200多只;从原先的濒临灭绝,到如今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麋鹿的精彩故事还在上演……

“朋友圈”持续扩大,“候鸟的欢歌”成亮丽名片

雨水春渐暖,惊蛰候鸟迁。随着南方冰雪消融,气温回升,候鸟开始陆续向北迁徙。洞庭湖区的大雁、小天鹅、白鹤们经过4个多月的栖息休整,将整装出发,飞向北极。

去年初,省林业局组织洞庭湖冬季水鸟同步调查,记录到水鸟72种37.83万只,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199只,灰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3.48万只。

3月3日,东洞庭湖区的屈原管理区为迁飞的候鸟精心准备了一场欢送仪式。前来送行的各界人士来到东古湖湿地近距离观赏小天鹅栖息情况。

游客王瑶兴奋地说,这是自己第5次来到东古湖观鸟,“这里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规模较大的西伯利亚小天鹅,你看它们个个肥壮,那些幼鸟刚来的时候,还是黑色鼻梁和灰色羽毛,现在已经换上黄色鼻梁和洁白的羽毛,成长为成鸟了。”

湖南地处最繁忙的候鸟生命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关键区段,每年从三湘四水迁飞过境的候鸟达数百万只。八百里洞庭水草繁茂、鱼类资源丰富,也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然而前些年湖区生产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候鸟也不得不“远走他乡”。

近年来,湖南通过鸟类食源补给地建设,洲滩与沉水植被种植等项目的实施,候鸟的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洞庭湖的候鸟“朋友圈”持续扩大:白鹤、中华秋沙鸭、卷羽鹈鹕……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在此“驻足”,不少候鸟还变成了“留鸟”,“候鸟的欢歌”成洞庭湖亮丽名片。

滔滔洞庭水,苍苍云梦泽。如今,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大美洞庭”正信步而来。

责编:肖静

一审:肖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