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4分钟,你能救他吗?

  央视网   2024-03-10 16:46:21

4分钟很短,但在一些紧要关头,这4分钟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4分钟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的“黄金时间”。 如果立刻实施急救,1分钟内抢救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降至50%。超出这个时间,死亡风险极高。但当前的急救却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时间鸿沟”: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救护车抵达现场,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15、12分钟。

事发时,如果旁边有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在“黄金4分钟”内对病人实施除颤、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然而,目前我国AED配置还存在诸多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数量少、找不到、监管弱、不会用。 2021年,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设置要求》团体标准建议每10万人应配置100~200台AED。 目前我国每10万人配置AED数量仅为15台左右。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姚建明调查发现,我国AED配置还存在区域、城乡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找不到是指由于AED位置信息不准确,紧急状态下,普通人往往很难迅速找到可用的AED。谁来监管也是个问题,AED是有使用寿命的电子产品,其内部电池与电极片的寿命约为3~5年,如果不及时维护,它也会丧失功能。这其中,“不会用”的问题最大。 对群众的急救培训不扎实,有设备但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倒在面前,更是心焦。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孙达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学术期刊《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每年急救知识的普及人群有1000多万,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仅为1%,这其中,会使用AED的人群占比更少。 救人不能光靠一身正气,关键在于施救者是否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也并不是每一个突然倒下的病人,都能恰好遇到路过的医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孙达建议,将每年的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 在此期间,搞培训、办竞赛,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知和关注,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 谁来科普宣传?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方向明建议每天维护使用除颤仪的医生承担起科普工作, 助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急救是一门全民的“必修课”。孙达委员还建议将急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将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必修课,急救考试作为高中毕业必要科目。用人单位要把急救知识作为岗前培训重要一环。

另外,还要加强院前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利用科技赋能,让普通人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准确地找到急救装置,并向“120”等急救机构发起求助,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的有效衔接。近年来,已经有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深圳宝安区与腾讯SSV联合打造的“5分钟救援圈”, 一旦有人求助,“社会应急响应系统”立即启动,“事发现场-物业值班-就近社康中心-医院院前科”四方联动,在专业救护人员赶往现场的同时,线上急救专业志愿者会视频指导现场人员快速进行应急处理,争分夺秒,为患者抢回“黄金时间”。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不能光靠见义勇为。扎实学好技能,人人能救、会救、敢救,才是最好的“救命神器”。

责编:张春祥

一审:张春祥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央视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