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笔记【100】补白与留白

江山多娇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3-06 15:54:22

湖南文史研究馆员张志先生书法,业内业外,公推佳构,他为人低调,虚怀若谷。曾书写苏东坡的《定风波》赠我,款识“补壁”,自谦之意,溢于言表。而与补壁异曲同工之妙的“补白”,是我从事报纸采编工作之后,才晓得的。

1992年阳春三月,激光照排技术春潮涌动,但尚未普及。扩版提质的大众卫生报,排版仍采用铅字,稿件到手后,需要检字工人按照美术编辑设计的版面,将铅字排列到制版的相应位置,才能上印刷机付印。当各类稿件按需排列组合成一个版面时,难免会有些空缺,如果不去填补这个空档,版面就会留有空白,等于开了“天窗”,这是办报人最为忌讳的。于是,需要临时性增补一篇字数差不多的文稿,填补到这个空白处,即“补白”。补白的内容必须与版面的需求相搭,否则,显得十分唐突和滑稽。

补白的最高境界是恰到好处,有趣又懂味。自知是边角料的角色,没有像模像样的名分和固定的位置,也就没有与头条、社论、特稿等争奇斗艳的想法。如同一锅鸡汤临上桌,厨师随手撒几片香菜或葱段点缀,感觉微妙。懂厨艺的,会觉得厨师很用心激活食客的胃口

中国就有个“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满腹经纶,文章锦绣,倚马可待的补白功夫,三下五除二,就能迅速拎出奇闻趣事,且字数的需要刚好填补这个留白的缺口,匠心独运。

我所供职的一家杂志,文章激光照排后,版面还留有一些空白。这时,作嫁衣裳的版面编辑使出“裁缝师傅”的绝技,根据文章内容,剪辑与之关联的短文章、小知识,或配风景图、宣传画,延伸阅读,与正文呼应,浑然一体,读者青睐。

而与补白相反,对立统一的,则是艺术留白。它是在书画、插花、摄影等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布局协调有美感,作者有意留下的相应空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那里面有烟霞岚气、有山峦溪水,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沛的虚景,通通被缥缈的云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意象万千。

这种以空白为载体,进而营造出“意到笔不到”美的意境,便是中国画留白的魅力。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寥寥几笔勾勒上水草,竟有满纸的水气淋漓,不见水波,却有虾在水中游弋的感觉。徐悲鸿画马,马蹄飞驰,满屏风的速度。如摄影作品《君看一叶舟》,大面积留白,只见一叶扁舟,像一片树叶,驮载一灯塔,在江中起伏沉浮,不舍昼夜,指定方向,标明航道。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

   (君看一叶舟   阿牛 摄)

“补白与留白,虚实相生,幻化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湖南知名画家张楚务先生说,以留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交响乐团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在国画里,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画家在空白处养气、聚气,许多画作中的奇峰乱石、山川空谷等都有气韵生动流过的痕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空白,蕴藏丰富的思想内涵,平添遐想的美感。

其实,人生也需留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无奈。凡事不必做绝,话不必说满,饭不必吃太撑,弓不必拉太紧……删繁就简,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纷繁嘈杂的生活,给自己内心留一处空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感悟空谷幽兰的自在禅心。(汤江峰)

责编:汤江峰

一审:杨钤埼

二审:阿牛

三审:汤江峰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