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学校发展启示录① 城郊学校“逆袭”记

  科教新报   2024-03-06 11:12:05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粟进

2月25日,道县岑江渡中学春季学期开学,在外务工的陈华中陪着儿子入校报到后,便安心踏上南下打工之路。

“再也不挤破脑袋把孩子往城里学校送了,家门口的学校‘性价比’更高!”陈华中喃喃自语。

曾经,他也和许多当地的家长一样,宁可舍近求远送孩子去城里读书,也不敢选择家门口的岑江渡中学。但最近这两年,他见证了这所城郊薄弱学校的变革。

岑江渡中学变革前后对比

连年“吊车尾”,学校险遭撤并

说城郊学校特殊,不少老师都会点头认同。“按所处地域,他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区学校;按行政区划,也不属于乡镇学校,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类学校。”岑江渡中学校长李凌告诉记者,受政策、体制、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学校太乱了,我们把小孩放在这里读书也不安心啊,做家长的肯定想创造条件将孩子送去城里读。”一字一句,是当地村民对岑江渡中学无奈又痛心的评价。

伴随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也受到影响,致使学校中考成绩连年排在全县末尾。2015年,道县县委、县政府计划将学校合并到祥霖铺镇中学,原本能在家门口就读的学生,需赶近40里路抵达新校。迫于多方压力,岑江渡中学才重新恢复办学。

灰溜溜地搬离,又灰溜溜地回来,这最后一根稻草,如当头一棒,振醒了全校老师。“知耻而后勇,学校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拿教学质量说话;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靠教学质量。”

岑江渡中学教研课题论证会

恢复办学后,校领导班子苦苦研究,决定由“精兵强将”组成毕业班教师队伍。时任党支部书记李凌、校长唐建斌、教务主任田帮忠等人全部去到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且全部任教毕业班统考科目。

2017年春季学期,九年级的两个班临近毕业,但数学成绩却是全县倒数第一、第二名。为提高成绩,唐建斌亲自任教两个班的数学,并制定绩效制度:毕业班科任教师只要能赶超校长,都能获得奖励;而校长要想获奖,科任成绩必须在全县倒数30名之外。

“我一个体育老师来教数学,你们这些专业老师带班三年了,还怕比不过我呀?”唐建斌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那届成绩在全县倒数第一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努力,中考时排到了全县第27名。

接下来的每一届毕业班,行政班子冲锋在前已成惯例,这也为学校教学质量逆袭奠定了基础。

同为城郊校的沅江市团山学校与岑江渡中学境遇相同,多数学生涌入城区。校长王涛带领行政人员沉到毕业班教师中去、沉到毕业班学生中去、沉到毕业班教室中去,千方百计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

如今的团山学校,已由7年前的218名学生发展为12个教学班、588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岑江渡中学更是从2018年到2023年,连续六年中考跻身全县农村学校前三。

整肃队伍,打破开学“教师荒”

2021年8月,林美花来到黄沙坪完全小学担任校长,这是一所距离安化县城不到5公里的城郊学校,交通便利。可开学第一天,就有家长冲进校长办公室,指着林美花的鼻子质问:为何孩子的班主任才教半个学期就调走了,这书怎么读?

黄沙坪完小的语文课堂

每年九月如期而至的“教师荒”残酷地到来,令林美花措手不及。据她了解,在黄沙坪完小待上5年的“元老”,当时全校仅有一位。

“在这里既不能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又在晋级评职称中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即便是离城近且交通便利,也无法稳住老师们的军心。”一位从黄沙坪完小考到城区学校的老师坦言,教师队伍的频繁异动,让留下的老师无法安心教学,家校矛盾更是不断激化。

“若不变革,只会消亡。”面对学校现状,如何尽快落实管理,实现困局突破?林美花先从师德师风开始渗透和改变。

新学期如期而至,可不少行政干部的外出请假申请也随之而来:我们有其他业务需要外出,不会全天待在学校,希望校长能理解通融。针对这一现象,林美花在全校第一次行政会上讨论通过了《黄沙坪完小教师出勤管理制度》,全体教职工必须每天打卡记录上下班考勤。

最开始的一个月,仍有部分教师迟到达15次以上,于是林美花开始以身示范,坚持每天6点40分抵达学校,在校门口迎接每位师生。到后来,即便是“校长站岗”和考勤打卡不再执行,全校师生也几乎无迟到现象。

随着多项考核制度的出台,学校的管理落实也有章可循。“学校从上至下严格要求制度落实,曾有行政干部与个别教师私交较好,在制度执行中为其开了‘绿灯’,被发现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从此再没人心存侥幸。”林美花说。

“影响教学质量的不是教师学历和资历,而是教师的责任心。”李凌告诉记者,以前岑江渡中学的课堂上,大部分老师只顾自己讲,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即可;与此同时,教师迟到、早退等现象也常有发生。

转型奋起期间,岑江渡中学严格实行“三比三看”:比工作量,看备课听课;比工作态度,看学生反映;比课堂效果,看教学成绩。通过对教师的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学习,老师们的思想转变了,敬业精神提高了,涌现出一批模范教师。

58岁的教师段斌转后勤多年,在缺老师的情况下,学校安排他上数学课,他爽快答应。开学前段斌先借教材、买资料自学,还经常去听其他数学老师的课。虽然“久疏战阵”,但他任教的班级成绩排在年级前两名,2019年学校将他推荐为“县十佳师德师风标兵”。

教师队伍实现蜕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当地百姓口碑的转变。“学校第一年招寄宿生时,只有65人住校;如今家就在附近的部分学生也选择寄宿,2023年寄宿生突破400人,可谓‘爆满’。”李凌说。

教研救校,质量监测比肩城区

“学校教学质量长期低下,普高的升学率只能在15%至30%之间徘徊,那会儿在家长的眼中,我们显然不属于孩子们首选的初中学校。”回忆起变革前的长沙市岳麓区莲花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李改明苦笑道。

课堂上的李改明老师

他所在的数学教研组教师平均年龄在48岁以上,“学校位居岳麓区城郊,不管到城内哪个地方搞教研活动,都要长途奔波,多数老师不情愿参加。”也正因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多数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还停滞于“传统”模式。

通过广泛调研后,时任校长唐湘平根据本校实际重新布局发展之路。“学校若是‘航母’,那教研便是推进航母前行的‘发动机’。”2019年起,学校把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实验集团校、长沙市刘敏语文名师农村工作站和长沙市刘毅数学名师农村工作站等四方平台引入学校,教师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教研教改,感受到了新浪潮的洗礼。

2020年12月,教师王紫如代表学校参加了岳麓区大单元引领示范课,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刘敏和工作站成员为她前后打磨了10次教案。20天的用心准备,让王紫如从容登上示范课舞台,“没有丝毫怯场,整个工作站的支持让我备受鼓舞。”

工作站创建三年来,外请一线专家来校讲座达32次,基本上每次活动就有1个以上专家进行讲座。“单数学组就推出面向全市的教研课50节以上(本校教师29节以上),差不多一月一个主题研修。”李改明说。

凭着教研教改不断深化,岳麓区莲花实验中学质量监测连年上升,实现了从落后到与城区学校齐平的跨越,初中数学毕业成绩连续三年进入或达到城区的水平。

2018年9月开学时,衡阳市石鼓区华耀小学被确立为都司街教育集团第一分校。三年后从都司教育集团剥离“断奶”,让这所刚刚站稳脚跟的城郊小学遭遇了令人尴尬的质疑:没有集团的管理,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

2021年,是“双减”的开局之年,也是华耀小学独立办学的开局之年。当许多学校、家长、教师沉浸在对“双减”的犹豫、质疑、忐忑中时,华耀小学以“落实‘双减’,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为宗旨,扣响“双减”改革的发令枪,“优化作业设计团队”“作业布置督导组”“减负提质课研组”“五美课程研发组”应声起跑。

华耀学子的特长展示

学校想方设法为老师们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承办“石鼓区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研讨会”、“衡阳市数学3-6年级如何优化设计课堂课后作业”交流研讨活动、衡阳市城区2021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教育研讨会……全校60位在职教师,专业竞赛获奖人次140余次。

靠着扎实推进教研教改,华耀小学已跻身衡阳教研第一方阵。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