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地名故事|黄泥街

陈先枢     2024-02-28 16:16:15


20世纪90年代黄泥街书市一角 周贤朴供图

文/陈先枢

黄泥街位于芙蓉区,东起蔡锷中路,西止文运街。初名黄泥塅,因地势平坦开阔,土质多为黄泥而得名,后更名为黄泥街。

黄泥街长179米,宽4.5米。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标记为黄泥塅。1933年,黄泥塅友助团团总邓某等对街道实施拓宽改造,并将其更名为黄泥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浩庆受湖南省学务处派遣,为开办新学而留学日本,归国后,在黄泥塅筹办湖南第一家公立师范学校湖南师范教育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初三,湖南师范教育馆正式开学,馆长王先谦。第一届招收的学员中包括陈天华和曹典球。

清朝与民国时期,巷内多为竹木结构的民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巷内仍多为普通民宅,临街一线有缝纫机修理店、丝绒店、洗衣店、油漆店、香烛店等。20世纪60—70年代,商店基本关闭。80—90年代,中段北侧先后建6层住宅楼与8层商住楼。

1982年,黄泥街开始出现民营书店,以后不断发展,形成书市一条街。1996年,书刊店达到286家,并延伸到邻近的文运街、邵阳坪、长康路、南阳街、双鸿里、宝南街等。黄泥街因此而闻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四大(民营)书市之首”。1997年11月黄泥街书市整体搬迁至定王台。

书市迁走后的黄泥街 陈先枢摄

黄泥街书市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清代与黄泥街相邻的南阳街、府正街已是书店云集之地。“书店”之名始见于清乾隆年间,如乾隆五年(1740),号称“楚陶三绝”的陶汝鼐就曾将其所著《唐律分注》一书的版片,卖给省城“二酉堂”书店。后来,这家书店因受文字狱《国朝诗的》案之牵连,反而大扬其名。到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320卷之时,长沙刻书之风也达到高潮,市面出现了专门刻印经、史、子、集的书店。同治、光绪年间,长沙书业更加活跃,先后成立了湖南书局、传忠书局、思贤书局等25家书店,其中以“章经济堂”“三让堂”等规模较大。到清末,长沙先后有书店、书肆86家,集中在南阳街、府正街、文运街一带,当时称之为“书店街”,后人将其统称为“南阳街书市”。

民国时期南阳街书市

1948—1949年,长沙市场因受通货膨胀影响渐趋萧条,但南阳街书市并没有萎缩。1949年,长沙有书店72家,南阳街、府正街就集中有34家之多。位于南阳街的著名书店,还有大东书店、力行书店、广益新书店、崇正书局等;位于府正街的著名书店还有中华书局、上海杂志公司、湘芬书局、友联书局等。南阳街、府正街的书店之间还夹杂点缀着许多收售刻印书籍、拓印碑帖和笔墨文具的店铺,如“文德斋”“墨耕斋”“墨香簃”等,使“书店街”的书香更显浓厚。

黄泥街有一条小巷叫双鸿里,内有一处著名历史遗址,即秋瑾烈士祠。秋瑾(1875—1907),女,浙江绍兴人,1896年嫁给长沙府湘乡县荷叶镇的富绅子弟王廷钧。1904年,秋瑾只身东渡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7月,秋瑾在浙、皖举行反清起义,因叛徒告密而被捕,15日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1岁。当时办案大员之一乃是时任浙江候补道的湘乡人陈国栋。辛亥革命后,湖南同盟会王时泽等人为了表示对陈国栋的痛恨和对秋瑾的悼念,特呈请湖南都督府批准,将陈国栋之父、湘军将领陈湜在长沙双鸿里的祠堂改为秋瑾烈士祠。祠堂位于双鸿里原25号,时称“孟庄”。20世纪中叶后曾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使用,20世纪末被拆除。2006年,长沙市政府将秋瑾烈士祠遗址列为“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2018年双鸿里老街作为“棚改区”被拆除。

拆除前的双鸿里 陈先枢摄

摘自《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湖南地图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胡晴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