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故乡本体凝聚家乡共识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28 12:57:0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刘智玲

作为春节特别节目,人文纪录片《我家在娄底》第二季在媒体传播矩阵上如约亮相,聚焦我们共同的故乡——娄底这一故事本体,用影像的方式徐徐展开自然、人文、历史、生活的娄底画卷,让新一年出发赶路的人们找到休戚与共的家乡共识。

以点带面,洞察家乡风貌

《我家在娄底》第二季共6集,每集25分钟左右,一经推出就收获了热度和口碑的双赢。这种双赢得益于在节目内容方面,每一集都确立了鲜明的主题,为主题服务挖掘捕捉到了精彩的故事,以场景化的表达讲好每个故事,从而构成呼应主题的有机段落;得益于在故事讲述方面,从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切入,不拔高不做作,始终以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前景,以历史背景和来源追溯为支撑,既客观讲述,又渲染情绪,还升华主旨;得益于在用户体验方面,还原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故乡的具象化、精细化表达,就像一本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翻阅的乡土教材,家乡的山水与文明交汇、人文厚度和生活温度交融,将情绪价值给到最满。

以技之长,还原家乡维度

画面是电视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以视觉形象传播信息。《我家在娄底》第二季拍摄技巧多样,镜头语言丰富,每一帧考究的画面在调动观众情绪带来美学享受的同时,又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大量航拍镜头给观众还原家乡的高空视角,不论是山峦叠嶂还是沃野千里,不论是云海翻滚还是万物生灵,构图工整,运动轨迹科学合理,给平常熟悉的风景加上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特写镜头还原家乡器物的颗粒度和文化质感,再加上光影明暗的变化处理,一个小场景也充斥着饱满的画面张力。如《巧手》一集中在刻画传统技艺传承时,一张张繁复的剪纸,一方方精美的溪砚,一张张轻薄的拓纸在特写镜头的表现下让人过目难忘。

同时,内容表现的维度变得更宽广。相较第一季,《我家在娄底》第二季的多媒体互动更贴合受众的收视需要和审美习惯,将短视频的发布时间提前到正片播出之前,又制作推出了多个拍摄花絮及背后故事的新媒体作品,大大增加了节目的黏合度和趣味性。

以情交互,凝聚家乡共识

在碎片化生活的“读秒时代”,有统计显示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一集人文电视节目时长超过25分钟,还要能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这是《我家在娄底》节目团队“偏向虎山行”的创作理想。“以情交互”贯穿节目制作始终,成为最终的解题思路。筹备阶段,主创团队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匍匐大地倾听选材;拍摄阶段,与每位拍摄人物推心置腹,在每个故事中换位交心,不仅呈现瞬间和横截面,更挖掘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史诗感;播出阶段,每一集节目构筑起的故乡意象引发的回忆和讨论,拉近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是《巧手》里的一口沙罐,是《功夫》里的一套拳,是《沃野》里的一丘田,是《乡味》里的一碗嗦螺,是看完《家山》,很多人都会不由想起自己家附近也有那么一座山,想起它的名字、名字的来由、在那座山上曾经发生过的爱恨情仇的故事。这种情感上的交互,让《我家在娄底》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表达。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传播载体和形式如何多样,优质的内容输出始终是专业媒体平台最有底气的存量。《我家在娄底》项目扎根于故乡这片创作土壤,为“讲好娄底故事、传播好娄底声音”的媒体实践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书写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汇聚爱娄兴娄力量交出了一份灵动的答卷。

责编:龚雅丽

一审:龚雅丽

二审:邹娜妮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