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江湖蜜橘文化节“我与橘的故事”⑱| 三等奖作品:《清江转型,柑橘功臣》

张建国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21 16:18:01

文/张建国

说起清江的柑橘,作为清江人民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这一切都离不开东江湖大坝的修建,东江湖大坝共淹没了渡头,清江、旧市、滁口、青草、坪石,厚玉等七个乡镇, 可以说东江湖的湖底都是各个乡镇最肥沃、交通最便利的良田美池。

作为清江人, 与我们印象最深的非渡头及分社(现在的清江)两个地方莫属了。渡头当时是整个当时沿清江最繁华的乡镇了,小时候跟奶奶去大姑家,要经过渡头,也就是在渡头, 我第一次看见了渡轮,第一次看见了船。人,车,货共同渡江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有卖菜的, 有卖肉的, 有卖米的,都在渡头圩上赶集(又名逢闹子),那时当个清江人最好了, 因为逢一、五,  可以去渡头逢闹子,二 七可以到分社逢闹子。我是清江上里人,所以无论去渡头还是去清江逢闹子,都得爬过青草村后面的阳光瑙,村东头的这个山。

阳光瑙当时最多的是油茶,漫山遍野的,当然还有松树及杜鹃花木,当时清江人民的正常农作就是春夏播种,插秧,双抢种双季稻,双抢后就是开始铲茶树,锄草,整个山坡都是一镰刮,一镰刮的修完上面的杂草、小乔木、竹子等等,让茶树好好地生长,待到霜降的时候,家家户户把茶籽采回来,一担一担地挑到打谷场或是空地上修一个坪,把茶苞放在太阳下晒,茶苞在太阳下晒后都炸开了花,里面露出来的是板栗般的茶籽,颜色比板栗颜色更黑,乌黑而饱满的才是上品,待天上北风呼呼,腊月前又是村民们开始油坊里榨茶油的时候,油坊从十一月开始就基本上是通宵作业了,村民轮流地排队,晒干的油茶籽,一担担地放在坑上烤。油坊旁的小水车又通宵地转动起来了,水流带动机械的转槽,烤好的茶籽被碾槽碾成粉末状, 然后放入蒸锅里蒸,趁热放在铁环的模型里做成茶普,茶普被一起装进一个大大的榨油槽里固定,上面塞上上好的红色硬木柱子,五个壮汉共同发力,推动一根吊在空中的几百斤的木桩,把红木撞进去,一层层地加, 清亮的茶油顺着槽流进了接着的油桶里,声音仿佛就是一股山泉水在汩汩地流出,这是对劳动了一年的人们最大的犒赏。油茶全身都是宝,壳晒干了,可以沤火,是冬天烤火及熏腊肉上好材料,耐烧有清香,改善肉的腊味,茶油更不用说了,炒菜,煎豆腐,炸年糕等都要用,茶普可以当肥皂,洗头(那时没有洗发水), 还可以入肥,既能肥田,还能杀虫,无任何副作用, 上品有机肥。

习惯了传统的农作习惯,在国家作出拦坝蓄湖的决策后,无数的村民都不习惯,不种稻了吃什么,去哪里搞饭吃。虽说可以移民,但到了一个新地方,举家搬迁,怎么舍得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这一片深爱的土地,于是大多数村民不想移民的选择“后靠”,为什么,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情的热爱,“后靠”难,移民难,不想被人骂“外蝶古仔”(也就是外地移民后进来的),自古以来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就是“手中无粮, 只有后山”,

无数个“该怎么办?” 摆在眼前,勤劳是清江人民的标志,奋斗是清江人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各村各寨都纷纷行动起来,开荒山,修水渠,硬是把昔日的黄泥地改成了一畦畦的梯田。为了把蜜橘种好, 每一梯都挖了一米深的槽子,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只有铁锹、锄头、粪箕,一箕箕的土被淘在两边,再把山上的冬草秆, 芦箕等杂草深埋在地里,再把地整平,一锄头,一锄头,一镰刮,一镰刮,总算给橘子准备了一个安生的家。

橘子的幼苗种下去了, 村民有了个盼头, 有了一个希望,勤劳地浇水,施肥,每隔一年还再挖槽子,埋农肥进去,施肥,修剪,整形,打芯,洒农药,疏果,贴纸防太阳果等等措施,对果树的关怀,无微不至,只要对丰收有好处的措施,苦一点,累一点,都没有嫌弃过, 都尽量地用上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在清江中学读书的时候,每到天气晴朗的晚上或清晨,总有移民区的村民来清江的厕所下面挑大粪去浇橘子,我们学生在马路上跑步,他们却在一担担地给橘子施肥,施下去的臭粪,长出来的确是甜蜜的柑橘。

“天道酬勤”,村民对果树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从最小的一棵收获几斤,到几十斤,再到现在的一棵上百斤,后靠的从最初的要亲戚救济一点大米,到后来慢慢富裕回报帮助种大米的亲戚。我依然还记得奶奶那个时候爱去姑姑家,那时穷,没有钱可以买随手礼,连买一斤白糖或饼干的钱都没有,奶奶只能趁中午给我们晒谷子的时候,偷偷地在我家晒谷场上装一小袋稻谷进去,待农忙结束时,看女儿时顺便带一点过去,补贴一下。以水果为产业,在我们父辈这一代觉得不可思议, 橘子不能当饭吃,又不耐储藏,不能酿酒,那时的工艺更别说做果汁了,为了度过那一段艰难的时光,后靠的村民还间作和套种了西瓜。当时经济不发达,每年都有青草村的人挑了一担担的西瓜来我们上里祠堂门口西瓜换大米。

1993年的时候,我跟父亲说, 要不咱们也把红木垅的土改种橘子吧,父亲一脸反对,“种下去哪里卖?” 是呀, 哪里卖?后靠的橘子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引导,我们非移民的,种了只能自己拖到移民区的亲戚让帮忙顺道卖或是挑到新区或羊场上卖了,最终软磨和硬泡下, 父亲在不显眼的坡上种了十几棵试一试。可是就这试一试的情况下, 五年后, 橘子还是挂果了,父亲在收获的情况下, 算了算,嗯,比种水稻强。

大约2000年左右,村上陆续有一些村民的田也被东江湖淹了,也开始种橘子了,而此时青草、黄家、东村、黄泥窝 等地的橘子一年年的丰收,人们的生活大大的改善,以至当时流行女孩子是“要嫁就嫁后靠移民的”,人们开始在修建新房子,开始建别墅的也有了。这时候,整个这些非移民的地方,上里 高峰 塘湾 坦背 代头 上坪 沙口 庙背都开始开山,把茶树林改种柑橘了,10年左右的光景,这里的人也尝到了种柑橘带来的经济效益,清江蜜橘逐渐走出了清江,走向了全国,有东北的,北京的, 江浙的,湖北的老板纷纷来清江来订橘子了,人们的腰包开始鼓了,人们开始纷纷建房,买车,改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砖瓦房渐渐换成了洋房或别墅。当我第一次听钢仔(延光)说清江人也就2万多人,但清江银行每年的存款就有两个多亿,人均一万多,不简单,在城里人来说, 人均年收入一万多不算什么,但在农村确可以大大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个一万在当年东江湖拦闸蓄湖的时候,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而今已经是整个清江人人都实现了的梦想。

清江蜜橘已经成了清江的名片,清江水果的品质成了清江人的奋斗目标,清江人已经成了我们这些在外打工人引以为豪的口头禅。清江镇党委和政府也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引导果农种好果,保好果,请专家,指导果农引种,施肥,打药,浇水,修剪,保果等技术。引进客商为当地人们好卖果,清江人民也越来越好,家乡也会越来越美,人民生活也会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越来越强。

最后, 我想写一首诗表达对这片热土的热爱:

南岭罗霄北面湖,六位一体生明珠;渡头分社湖水淹;换得新生东江湖。

方针指引勤相伴,青山绿水孕露珠;果吸甘露享生态;蜜橘入口风味殊;

四季山水着细韵,秋收蜜橘人忙碌;恋山观水清江湾,碧水青山入眼帘;

见过西湖洞庭水,倍觉清江更珍贵;人间天上一湖水,景象万千著潇湘。

作品评语: 以上作品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了清江橘的艰苦创业和美好生活,是库区橘农、清江人民移民后发展产业的真实写照。上述文章,评委认为评为三等奖 ,符合征文要求。

责编:张劲佳

一审:张劲佳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