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含“龙”量满满

  华声在线   2024-02-21 10:21:58

华声在线2月20日讯(记者 冉紫娟)土家族晒龙谷、桑植稻草龙习俗、石盘鸡毛龙、桃源板龙灯、苗族舞龙、溆浦大端午传统赛龙舟、临武龙须草编、铜鼎燕尾龙舟制作技艺……在近期公布的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龙”有关的非遗不在少数。甲辰龙年已经到来,这些“非遗龙”正“龘龘龘龘”阔步登场,为湖南人民送上诚挚祝福和美好期盼。

(土家族晒龙谷。 我正苹 摄)

土家族晒龙谷

“晒龙谷”传统习俗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土家族的农事劳作活动,至今已延续2000多年。每到丰收季,农民先将田里的稻子割下,扎成小把,在田里摆成线,从高空俯瞰,宛若一条条蜿蜒的长龙。

热情淳朴的土家人用这种方式承载丰收的喜悦,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常宁石盘鸡毛龙。 资料图)

常宁石盘鸡毛龙

石盘鸡毛龙,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常宁市罗桥镇石盘萧家,至今已300余年。

鸡毛龙用鸡毛、竹子、稻秆和布匹等材料纯手工制作而成,一条龙身鳞片不少于2000片,制作工序繁杂而独特。

与其他地方舞法不同,鸡毛龙的特色是与字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32盏字灯可组成6首诗、6首词、9副对联,寓意十分深远。随着字灯的不断变换,龙的形态也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桃源板龙灯。 资料图)

桃源板龙灯

桃源板龙灯发源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板龙的头尾和牌灯是纸糊篾扎,且与龙身脱节。龙身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短的数十节,长的数百节,串起古、土、野、美、稀的气韵,构成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的板龙灯。

板龙灯吸纳了民俗、美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手工技艺,传承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有关内容与知识以独特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溆浦赛龙舟。 湖南日报记者雷文录 摄)

溆浦大端午传统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湖南溆浦县都会迎来紧张刺激的龙舟赛。这里的龙舟船身超过20米,头高尾翘船成梭子型,前面并无龙首,尾部高高翘起两米多高呈燕尾状,五十多人或坐或站或趴在龙舟的不同位置。

溆浦的龙舟没有龙头,以舞头旗者为"活龙头",比赛时还"跳艄""抢水""抢鸭",这些都是特有的文化标志,是屈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武龙须草编。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 摄)

临武龙须草编

临武龙须草编制作技艺,有着600多年的历史,用该技艺编制的草席在清朝时曾被作为贡品。

龙须草编的生产工艺十分讲究,有采草、配料、修剪、锤草等十几道工序,编织的花纹有波状及人字纹、棱字纹等式样,编织一床龙须草席最少需要6000多根龙须草。

桑植稻草龙习俗

清雍正年间,稻草龙舞传入桑植,从此便成为以桑植土家族为主的各族百姓喜爱的民俗舞蹈。

桑植稻草龙舞集土家族民间器乐、编织等多种民间艺术之大成,以激烈奔放的节奏、刚猛有力的动作、丰富多变造型,反映了土家崇武尚勇的民族天性,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责编:喻亮

一审:喻亮

二审:瞿建波

三审:瞿德潘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