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典,五任岳麓山长出高塘

奉荣梅     2024-02-20 17:14:33

文/奉荣梅

没想到,在株洲马家河镇,湘江边,还有这样一个人文古迹丰厚、依山傍水的静美之处:高塘罗家大院。

在回廊四合的几百平方米罗家大食堂门厅里,有图文介绍说,这个大院,是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的家乡。

岳麓书院那些庞大的建筑群,像一片青苍的云停在岳麓山的古树间。我曾无数次流连于岳麓书院的千年庭院里,阅读那些凝固为思想的经典建筑。

岳麓书院 全景图

走进书院头门,见一个湖南地方戏台模样的古建筑,名“赫曦台”,青瓦顶,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地面全是几百年前的条石,四周密密麻麻都是古树。这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在大门前的空阔地带建筑的前台。

沿石砌台基而上,左右内壁有“福”“寿”二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每每可见导游绘声绘色地向游人讲述这两个巨字与罗典有关的“两赴鹿鸣宴”的传说故事。据说,“寿”字为一老道舞动扫帚而写成,“福”字则为罗典补书。

那年春天,到了以前辖属湘潭、现属株洲的马家河高塘,我才知,罗典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生于高塘罗家大院。

罗典寒窗苦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乡试第一,乾隆十六年殿试传胪(二甲第一名),曾授编修官、四川督学、御史。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就是整天跟王公大臣打交道,掌管朝会、宾飨赞相礼仪,乾隆皇帝接见他后,还对群臣称赞说:“罗典是正经老实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63岁的罗典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历任时间长达27年。

“岳麓八景”之一碧沼观鱼

罗典曾对岳麓书院进行改造建设,辟书院周围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引溪泉涧流,植名花树木,修建了著名的“岳麓八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柳塘烟晓、风荷晚香、桃坞烘霞、桐荫别径、竹林冬翠、曲涧鸣泉……

精通经学,亦能作诗的罗典,以诗人的情怀给这些园林景观确定诗意的名字,还乐此不疲地将曲曲折折的回廊修到万花丛中,他是要让生徒们融于自然中,寓教于山水花木之间。

岳麓山清风峡中著名的“爱晚亭”也是罗典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一座精巧的重檐攒尖八柱方亭。当年红枫似火满岳麓,罗典便取名“红叶亭”。亭子石柱上的对联也是罗典亲自撰写。后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爱晚亭”。

罗典在岳麓书院的育才思想是“坚定德性,明习时务”。当时清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3年为期)学生为60名,罗氏掌教27年中,肄业人数3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培养了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岳麓书院另一位著名山长欧阳厚均等大批优秀学子。

罗典学行兼优,训诲不倦,实有成效,因而历任巡抚四次奏留,吏部特加记录八次,他后来还以90高龄重赴皇帝特设的鹿鸣宴。嘉庆十三年(1808),罗典以“端坐而逝”,真是应了“赫曦台”上的两个大字,“福”“寿”双全了。

岳麓书院慎斋祠专祀罗典

“先生虽以制艺一世,而精神专注则在经。其治经也,以古人简质文字,无间剩,即经诂经,字批而句梳之,既皆有确切注脚,则通之一章,又通之全篇。全经有所窒,则废寝食,夜以继日,必得其融贯而后安。”“说时出新义……实阐古人不传之秘。”

罗典的高足、官至陕西按察使衔的严如熤如此评价他的老师。岳麓书院还设有慎斋祠专祀,奉罗典像,有堂联“湘江北去源流远,衡岳南来地脉长”。

罗典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他的学养与成就也影响着高塘罗氏后人。

据罗氏族谱云: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有根,如水有源……高塘,是鼓颡洲罗氏的集聚地。相传,位于高塘的罗家大祠堂“明德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就与罗典有关,且为乾隆皇帝钦赐建造,俗有“皇亭”之称。这也不奇怪,罗典本是乾隆身边的人,63岁时以老母无人照顾为由才辞官还乡的。

我在向当地人打探昔日气势恢宏的“明德堂”时,有罗氏后裔告知,祠堂已经被拆除,只影壁、围墙、第三进还有些残存,那残存的影壁十分高宽,确实气势恢宏……

祠堂左辕门处那条一米多宽的麻石路,通往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青龙桥。古桥单孔跨盘龙坝上,桥基与拱洞由巨大的麻石层层垒砌,各呈弧度死死咬合,形制优美坚固,至今还人来人往。

绿树参差披拂的半月桥拱,倒影凝重的古溪水中,虚如满月,透着一种沧桑古意。

高塘青龙古桥

据说,古溪盘龙坝南边的罗氏古祠堂还曾办了启蒙学堂,因溪北边的孩子来上学需涉水过河,诸多不便,明洪武三十五年(1403),当地财主罗嘉福率先倡导,捐谷3000担,架起了青龙桥。想必,懵懂少年罗典的足迹,也曾印刻在青龙桥上,古溪水里还沉淀着小小读书郎的书声和嬉笑声吧。

到乾隆年间,罗典官拜御史,青龙古桥也沾上了皇恩,文武官员过桥时皆须落轿下马,在桥头的焚字宝塔前停驻一番。桥的北端至今仍残存着百十米用横石铺就的官道。

后来也有一翩翩罗氏儿郎跨过青龙桥走向马家河渡口,走向省会长沙,汇入革命的洪流中,而回来时却成了高塘的一个青冢。

1902年出生在高塘村的罗哲,在罗氏文脉的浸染下,也是一个苦读的书生,16岁时考取了当时的长沙高等工业学校,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与毛泽东相识,1926年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全国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

1928年7月罗哲被叛徒出卖遭逮捕,10月底被杀害于长沙市浏阳门外,年仅26岁。毛泽东为罗哲亲题墓碑,并于1956年8月写信给罗哲遗属,将题碑文和300元赠款一并寄来,为罗哲修墓。

先祖忠烈贤臣美德在罗氏子孙中遗泽流芳,如今古风民俗添新韵,村庄变社区,高塘俨然是一个清雅的田园大宅。

“春来夜雨山塘满,十里蛙声远。”田田荷塘,鱼戏莲叶间,竿起鱼跳,垂钓人钓起了一串串的欢笑。时令鲜蔬,在菜畦里鲜绿欢颜,吊足了城里游人的胃口,挎篮摘菜做一回罗家大院人。

猪头肉、河鲜、农家干菜、家酿杨梅酒,一边大快朵颐着乡野美食,一边凭窗远眺,山塘如镜如珍珠散落,古桥如月如虹卧波,花菜瓜果在前庭后院竞相灿烂……几十幢新式小高层高塘农民新居,成为这幅人文、生态、资源和旅游契合的静谧风景中的亮色。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凭添枫叶三分艳;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突然想起罗家大院的先贤罗典题岳麓山爱晚亭的这副名联。

我在罗家大院乡村游时,已是“枫叶三分艳”的深秋,可惜只是跑马观花,不能领略高塘桃红李绿、柳嫩竹新、荷碧桐翠、菊黄梅白的四季变换景色,我也无罗典的渊博学识与生花妙笔,难写高塘一色秋。

我揣想,若罗典再世,面对高塘新色,他是否会像给岳麓书院修筑园林并命名“岳麓八景”一样,给故乡的清塘荷影、虹桥新楼也安上“高塘八景”的雅名。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