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答卷 | ⑥ 传承精华 中医药“瑰宝”焕发文化育人新亮色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18 17:51:43

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体验扎针、中草药熬制酸梅汤消暑、湖中大牌中药可乐上线……创意满满的“迎新大礼包”,让9月的这场见面,仪式感满满。

这种仪式感,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常态。4778名新生入校后,将迎来一系列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等。

仪式感能否催生使命感,是关键。“通过学习,我发现中医药文化存在传播手段单一等堵点。”2019级本科生施森杰打造“诗意本草”文化研学基地、鸟巢式生态中药生产系统,致力于打通这一“堵点”……9月28日,他获评湖南省第三届“最美大学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努力用中医药“瑰宝”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融会贯通 · 挖掘

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智慧成果的集中体现和集大成者,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与‘根’。学校兴起于中医药、成长于中医药、服务于中医药、建功于中医药,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运用到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义不容辞。”学校党委书记戴爱国深信,中医药文化是一座育人资源十分丰富的“宝藏”。

研究好、阐释好这座“宝藏”,加快构建具有湖湘特色的中医药话语和叙事体系,是焕发亮色的重要前提。

——加强

中医药文化内涵诠释

9月21日,《国医大师熊继柏手书疑难危急病症医案》新书首发式举行。熊继柏从自身从医60余年的医案中,精选出48个经典疑难杂症医案,用毛笔书法呈现,传递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独特魅力

9月,刘江教授主持的“新时代中医药故事化国际叙事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这是学校刚成立半年的外国语学院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2023年的重要成果。

“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命题,加强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应时、应势。”在近日召开的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学校校长易刚强指出。

据了解,该基地于2010年9月获批,以解决中医药文化领域尤其是湖南地域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问题为首要任务,聚焦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开发与转化,已逐步建设成为代表全省中医药文化研究方向和学术前沿的研究阵地。基地以共建共享共用的方式,实行“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外聘研究人员”的模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现有相对固定的研究人员40余人,基地在湖湘中医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科普、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和科普成果。

——挖掘

中医药文化思政育人资源

10月19日,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正式成立。

戴爱国在研讨上强调“要牢牢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根脉与魂脉,通过‘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源流,拓展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文化路径,巩固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性。”他同时强调基地建设要注重展示学校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和湖湘文化特色。

在“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学校依托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研究基地、湖南省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以及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等研究平台,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阐释,形成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

四位一体 · 拓展

中医药文化育人载体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

如何将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湖南中医药大学形成了“人本、仁和、精诚”的育人理念,拓展形成中医药文化+思政、课程、科创、艺术的四位一体文化育人载体。

——中医药文化+思政

探索构建了“五心·五室中医药院校思工作模式,已搭建形成“拔节孕穗”价值引领主题室、“春风化雨”资助育人服务室、“橘井泉香”学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室、“五心·五法”心理特色工作室和“活力杏林”青年特色成长室。

通过这一模式,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干部等围绕“五心·五室”进一步开展内涵建设,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全方位培养。

——中医药文化+课程

聚焦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开设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比如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文化与中医养生、马王堆养生文化、湖湘中医药文化等课程,并就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进行了一系列尝试。2023年,学校新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医药特色鲜明,方案强调增设中医疫病课程,鼓励非医药类专业开设中医学概论、中医药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

同时,将红色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开展书记第一课、校长第一课、课前三分钟、国医思政课堂、六微展示活动、传统保健体育等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

——中医药文化+科创

12月6日,“精益求‘精’——科技赋能黄精育苗 引领乡村致富路”项目勇夺金奖,实现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金奖“零”的突破。该项目的答辩人,是致力于“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堵点”的“湖南省最美大学生”施森杰

该团队自2019年起,奔赴8个省份32个黄精种植大县,开展200余次实地考察,筛选出“仙草1号”黄精改良种,提出黄精育苗室的构想。团队通过“项目+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扶安化县22个乡镇、7个合作社,在山坡地、树林下种植黄精4万多亩。

据悉,2023年学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3个、省级159个,均创历史新高。

——中医药文化+艺术

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搭建艺术平台、培养艺术团队协同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教育。创作《二十四节气君子图》《听见,湖中医》《追梦》《湖湘中医千里光》《青山留下一支歌》等作品。打造“遇见你”“当燃青春”“印象”三大系列主题晚会,持续推进中医特色高水平艺术团建设。

“栀韵”合唱团参与各类竞赛展演及中医推广活动数以百场,荣获“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湖南省首届合唱节金奖”,连续四年在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中斩获金奖,已成为学校一张美育文化名片。

2023年,学校在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7项一等奖,创历史新高

知行合一 · 打造

中医药文化育人平台

神农尝百草卒于茶乡、苏耽橘井泉香救百姓于瘟疫、医圣张仲景长沙坐堂行医、药王孙思邈龙山采药……人文湘楚、山水湖南,名医荟萃、人才辈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

广袤大地,大有作为。学校搭建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体平台和项目平台,致力于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亮起来。

——夯基础

搭建实体平台

坐落在医圣张仲景于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坐堂行医之地、《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所、“仲景祠(张公祠)”遗址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素有“湖湘中医发祥地”之美誉。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医院在确立了“仲景文化”在医院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设立仲景纪念场所、打造仲景主题活动、创作仲景文化产品、拓展仲景品牌内涵,擦亮仲景品牌文化、倾力打造百年名院。医院该品牌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史馆、中药标本馆、中药种质资源库、药植园等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育人作用,推进湖湘中医文化宣讲团、国医青年讲师团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营造“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

——走出去

搭建项目平台

正值三伏天,“栀子花”社会实践团邀请省内多位知名专家在郴州汝城县洪流村开展“艾灸行”“三伏贴”等义诊活动,针对70余名村民的不同症状辩证审因,提供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推拿按摩、针灸等诊疗服务

在永州宁远县保安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孟清教授经验传承工作室等专家团队,为160名儿童进行“一站式”健康体检和爱心义诊。2023年,“杏林烛光支教队”获评中宣部全国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团中央全国“三下乡”优秀品牌项目。“湖湘小仲景”志愿服务实践团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目前,学校依托暑期“三下乡”“返家乡”“湖南省公益实践项目”“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等,建立了校内外长效实践文化育人基地60余个,共组织51支团队、3600余名青年师生志愿者赴78个市区乡镇,筹集医疗教育等物资970万余元,服务基层10万余人次。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焕发“瑰宝”新亮色,湖南中医药大学争当标兵,用行动“答题”,用成效“交卷”。

(文/刘莉)

责编:宛俊余

一审:宛俊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