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才华藏傲骨 三湘桃李沐春风 ——记晚清临湘才子吴獬

魏新敏     2024-02-18 15:50:49

文/魏新敏

吴獬(1841-1918),号子长,字凤笙,又名凤孙。谱名熙藻,榜名獬,今临湘市桃林镇三合村昼锦堂人。吴獬4岁在天津宁河县发蒙(相当于现在的早教),5岁回临湘随父读书识字,8岁入私塾,18岁补县学生员,中秀才,22岁任教,28岁参与编纂《临湘县志》,32岁选癸酉科拔贡,35岁举丙子科亚元,48岁中己丑科进士,50岁任广西荔浦知县,54岁挂印返籍,辞官改教,77岁从岳阳金鹗书院山长任上回乡颐养,78岁病逝。

吴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子、学者,又是一位以民为本的清官,更是一位杰出的楹联家、教育家、民俗学家和诗人。号称“文章雄九郡,桃李遍东南”。吴獬流传许多故事。

能诗善文 关心国事

1917年,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任师长驻军岳州时,耳闻湖湘名儒吴獬在岳阳金鹗书院任山长,两次登门拜访。第一次吴獬让他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吴獬粗服便装相迎,临别时,吴佩孚求赠墨宝。吴獬挥毫题赠:“民国正需廉耻将;吾家曾出广平侯。”联语劝勉吴佩孚不要做寡廉鲜耻的一介武夫,要像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吴汉。吴佩孚一生奉行“四不”主义,深受吴獬当年赠联影响。

清光绪十五年会试,吴獬因文中有关心民生,指斥庸吏的“耕不问奴,织不问婢,各取盈于编户之家,何堪不晓事长官,转使穷年冻馁”等语,被主考官李鸿藻视为“伤时之作”,予以压抑,只列为二甲第十一名进士。两副岳阳楼联,亦可显见其忧国亲民思想。其一,“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只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此联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吴獬对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感到十分气愤,故“辄忧防海”。其二,“楼阁莫便登,先看文正记中,某条似我;江山只如故,试数燕公去后,得助何人。”联语摒弃浮词俗套,格调新颖高雅,以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自励,以张说才气自许。

河北一文人居磨盘洲,以“磨盘洲磨大眼小齿棱棱吞粗出细”为上联,广征下联,久无人应对。吴獬闻此,专程造访,并以“秤砣岭秤直沟弯星朗朗知轻知重”对之,世人称绝。

据传,吴獬在讲堂上口若悬河,可在社交场中又显木讷,人们往往笑他不会说话。吴獬社交之口虽属木讷,然生性聪颖,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湘鄂赣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着吴獬智巧机灵的对联故事。其父去世,吴獬带人去桃林街上买灵物。买好起身,扎匠随出一语:“新灵屋,纸糊篾扎,经不得风,过不得雨,鬼要。”吴獬刚一脚跨出门槛,另一脚还在槛内,听扎匠出言不逊,回头见扎匠床下有一`夜壶,旋反唇相讥:“旧夜壶,土筑火烧,装不了酒,煨不了茶,卵用。”来得既快当又贴切,羞得扎匠脸红耳赤。

廉洁自律 两袖清风

晚清时期,广东、广西无地不赌,抽头以送给官员的贿赂钱叫“摊规”。荔浦每月的“摊规”钱可达两三千贯,其中送给知县的是大头。1892年,吴獬任广西荔浦知县,任内体察民情,秉公执法。上任时为县衙正堂题联:“简政宽刑,与民为善;修文重礼,息讼宁邦。”联语情笃意深,明白如话,反映了吴獬亲民、爱民、 恤民之心,他表里如一,身体力行,政绩斐然。荔浦赌风严重,吴獬作《戒赌歌》相劝,并严惩首犯,仅数月赌风基本绝迹。

在荔浦任上,他以湘阴知县李子仁为榜样,常只身微服下乡,询问民生疾苦,常有事未报闻,而他已清楚情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察民疾苦。这是今天大力倡导的,而吴獬及李子仁等早就做到了。因为情况明,所以坐堂听讼,他能洞察真相,判决无不当。他又能放下官架子,勤于接待来访的士绅百姓,和蔼如乡间父老,故民隐尽知。

他最关心县中教育事,时常把县中士人召至书院,或请进县衙,与他们辨析疑难,以身督教,谆谆如乡间塾师。不到两年,荔浦的学风就有了转变,士人均努力向学。在广西期间,他一度担任乡试读卷官,两次担任乡试同考官,选拔出不少优秀士子。

光绪二十年(1894)春,县中发生“猪仔案”诉讼。所谓“猪仔”,就是内地人口被奸徒诱骗贩卖出洋做苦工的人,这是广东、广西常有之事。官府早已严令禁止,奸徒们却在偷偷进行。当时荔浦发生了卖“猪仔”之案,吴獬据实审理,多次申请上司严办,以保护平民,但未获批准。吴獬认为,将内地百姓掠卖出洋而纵容之,这么下去,岂不将中国的领土、人民、政事尽卖于异族也可以吗?他由此预测到晚清官场腐败,必将危及政权,因而产生归隐之意,在乡试阅卷完毕后便请假回籍,不再参与政事。

吴獬在荔浦任知县4年的情况,吴獬同榜进士曾广钧在《吴凤孙先生传》里描写很详细:“补荔浦,壬辰至官。两粤颓风,无地不赌,荔浦月馈亦二三千缗,名‘摊规’。公亟禁之,作《戒赌歌》 相勖,犯者严治之。未数月,俗为之变。”

传道授业 人才辈出

清末民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腹经纶的吴獬,与其说他执教为业是养家糊口,不如说是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来教化民众。吴獬认为,一个官员不廉洁是一个人的品行问题,一大批官员都不廉洁是朝廷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体制与教育的问题。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没想到是体制的问题,没想到变法或者改革,但想到了是教育的问题,认为教育能给人智慧。于是,他罢官返湘从教。

吴獬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投入教育,前后从教五十余载。曾执教于临湘莼湖书院、岳州金鹗书院、通城青阳书院、茘浦正谊书院、芷江敦仁书院、衡山研经书院、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以及湖南高等师范学院、岳郡联合第一中学、南京三江高等师范等学堂。这些书院、学堂都是当时国内、省域名气很大的教育重地、人才渊薮,非博学富才、义精仁熟之师不能执其教席。吴獬以进士之荣、才子之质躬耕杏坛,数十载传经弘道、滋兰树蕙,呕心沥血,乐此不疲。

他讲学重于明义理、求真知,而不屑于章句诂训。他教育学生:“为学务实践,靡汉宋朱王门户见。于经主集义,不困守一家笺注。”他是经世致用学风的大力鼓吹者和积极践行者,心系国祚,关心时事,积极从事和参与革弊图新的社会实践。维新变法期间,他与熊希龄、黄膺等五人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献整顿通省书院七策,疾呼“以兴学育才为救亡之法”。他为衡山研经书院撰联:“当代需人才,正望着岣嵝峰七十二股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他清凉寺一百八下钟声。”为长沙校经堂撰联:“总要十年功,博览后好专精,专精后好博览;何为百家货,当行中能出色,出色中能当行。”为桂林府读书堂撰联:“榕树不腐,桂树不雕,华实未难栽,先在深培根脚;漓江自南,湖江自北,波澜皆尽致,各须浚取源头。”这些联语明确地表达了吴獬卓越不凡的教育思想和育才理念,对湘桂学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从教五十余年中,将传统文化授予青少年,足迹遍布湘鄂及东南诸省。为了兴教救国,他改造教育环境,创办新学堂;整治教风,改进教育方法。他从教一生,粗茶淡饭,布衣简从,两袖清风;执教十余家院校,门生数以千计,可谓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其中杰出者有符定一、曹典球、赵恒惕、刘洪、李澄宇、舒新城等。

獬雕像

满腹经纶 著书立说

吴獬是近代新文化的践行者。创作了《戒赌歌》《破除迷信歌》《放足歌》《不易心堂集》《一法通》《戒烟歌》《獬录宣讲》,号召民众破除迷信、打破枷锁、清除陋习、自强自立,与封建思想作斗争,可谓开近代文风、民风的杰作。例如《戒烟歌》开头写道:“鸦片烟,罪恶渊,吸上瘾,面黄连,倾家荡产泪涟然。”对于吸烟的后果写得入木三分,可谓韵味浓郁,形象生动。

吴獬从光绪九年起,经常怀揣一支短笔、一个墨盒及一叠稿笺,收集民间流传的俗谚、谐联和格言名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稿笺装了几竹篓,最后编纂成《一法通》。“一法通”一语出于《庄子·天地篇》,其引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五灯会元》云:“道膺颂曰:‘一法诸法宗,万法一法通’。”后成俗语:一法通,万法通。其“法”,指事物及其现象、理性、佛法等。吴獬以此作为书名,全书按韵归类,集古今格言、典故、掌故和大量流行于临湘、岳阳乃至湖广一带的土俗俚谚。全书共三卷,按韵分编,将诗韵中的平、上、去、入相配,重新组合成为十八韵,四万余字。作为启蒙教材,在湘、鄂边区流传。在表现形式上,它集音韵、诗歌、谚语、俗语、歇后语、对联、格言、绝句等于一书之中,让人赏心悦目。从内容上来说,更是一部科普百科全书:大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小到节令、农事、世情、风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等,经吴獬巧妙整合,有机地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可贵的是,它是用民间俗语按诗韵顺序编撰而成,易懂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蒙学教材言文分离、字义脱节的问题,因而“讲经三年不通者,讲此一年无不通也”。大大减轻了贫民子弟上学的负担,为开启民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法通》堪称国学精品。书中收集的尽是流传在湘鄂赣民间的格言俗语。如“瓜像瓜,种像种,螺蛳生个纠头种。不是骑马种,骑到马上耸也耸。”谐趣横生,哲理深刻。伟人毛泽东对《一法通》烂熟于心,他在撰文、讲话中往往信手拈来,精当允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旨和情感,给人许多有益的启迪、劝励和教诲。有篇发表于《大众国学》上的文章介绍:毛泽东很多精彩的语句出自《一法通》。像毛泽东这样的旷世英才、文章圣手都从《一法通》中得到滋养和助益,可见其价值之高、影响之巨。时至今日,《一法通》中的一些锦言妙语,仍被人们当作社会交往的口头禅,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吴獬论文凭,不过一进士,且48岁那年才中举,论官衔,芝麻七品,仅当了三年,自个儿弃了。可他属湖南历史上八大文化名人之一,其文才有“湖南第一,天下第七”的美誉。吴獬去世一百多年了,他的《一法通》、对联以及他的故事依然在民间流传,一代又一代,愈传愈远,愈传愈神,他是临湘人的骄傲,也是湖南人的骄傲,同时也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