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过年故事

  常德发布   2024-02-12 09:00:12

【编者按】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过年,凝结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和家园情结,释放出中华儿女温馨的情感和普天同庆的欢乐。

一声“过年喽”让我们回味起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常德日报特刊发几位市民记忆里的过年故事,让我们一起回味年味,辞旧迎新,展望美好未来。

花灯高挂年味浓

□朱晓明

在我的影册中,有几张另类照片,说其另类,是因为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是妥妥的废品。不知是曝光度不够,还是显影、定影的药水配比没有掌握好,反正照片是灰蒙蒙的,好在留下了影像,定格了属于20世纪80年代过年的味道。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节,记不清是1981年还是1982年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常德也勃发出新生机。那年春节,常德城区首次组织了灯展。我在人民路看到,大树上挂起了各色花灯,有些大型灯饰还摆放在了人行道上。常德城的过年氛围一下比前些年浓厚了很多。

花灯是各个单位精心制作的。当时常德城有很多工厂,各厂之间相互比拼,看谁家的灯制作得精致、有创意。市民在赏灯中品头论足,花灯获得好评,其出品单位的员工与家属都一脸喜色。

当时,我已是高中生了,父亲虽然调到了市委宣传部,但我的家还在大米厂(常德市粮油加工厂)。那年,大米厂制作的花灯很有创意,用上了粗壳、面粉、麻袋等粮油加工中出现的元素,还安上了一个小型发动机,让花灯可以自行旋转,和那些传统花灯比,显得高出了几个档次。

那年春节,赏灯成了人们的一大乐事,透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大年三十的白天,我特意找父亲借来一部照相机,买了两盒胶卷。照相机是120型的,相机壳与相机背带已磨损得十分严重,就是这样一部相机,当时也是稀罕之物,挂在肩上,让我很是骄傲。

做好准备后,我邀集海鹰、光华等几个同学,开始了逛街赏灯之行。我们在常德城东门口集合,沿人民路向西进发。虽然灯展集中区在人民路的下南门与上南门之间,但由于参加灯展的单位太多,布展沿人民路向东向西都有延伸。所以,我们才到青年路路口就看到了不少花灯,就有了热热闹闹的喜庆味道。

粗大的法国梧桐上挂满了花灯,有的花灯下还挂着灯谜。市民们徜徉其间,有说有笑。孩子们的手中,有的拿着花炮,有的举着米花筒——这可是当时出现的新东西。孩子们拿着粉红或纯白的米花筒比长短,互相交换,在嬉戏中吃下香甜可口的米花筒。

我们几个同学开始在花灯下摆造型拍照,一盒120的胶卷只能拍12张照片,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选拍最佳的镜头。那时流行穿军棉袄,而我穿的是一件过年新置的军大衣。在拍照时,我时不时地脱下来,借给同伴们留影。

那时会玩照相机的同学不多,海鹰眼巴巴地望着我,也想亲手拍一张照片。我调好相机的快门与光圈交给海鹰,告诉他只要轻轻一按就可以了。一阵比划后,海鹰完成了他拍照的处女作。

越向前走,人流越密集,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们遇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大家相互问候,祝贺新年。24张胶片很快拍完,我们将一天的兴奋、将节日的喜庆收进胶片中。

大年初一的事不多。我们把胶卷送到照相馆冲好后,商量着自己洗照片。我们把压岁钱凑拢来买了相纸、显影粉、定影粉,又动手制作了一个曝光盒,并按照显影粉、定影粉包装上的说明配好了药水。天一煞黑,我们就急切地行动起来。在曝光盒电灯的明灭中,我们洗出了照片,只是照片效果不理想,灰蒙蒙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大家快乐的心情。大家在照片中寻找自己的身影,把照片或夹在书本中,或放进自己的影册里。

那些照片带着那年特有的年味,几十年过去后依然如好酒般醇香。


回老家过年脚步匆匆

□湘里农歌

2000年,我跳槽了,从汉寿一所乡村中学出来,考进了常德市城区一家事业单位。离老家的距离一下由10公里拉长为75公里。新单位不像学校一样放寒假,往往要上班到大年三十前一天。从此,我回老家过年的脚步变得很匆忙。

每年大年三十前一周,我就开始盘算着回老家过年的事了。一方面加班加点把该做的工作尽量提前做好,另一方面抽空去超市准备些年货。

大年三十前一天,我们一家三口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回老家过年。从来只有人等车,没有车等人,所以我们在时间上必须打一些提前量。我背上背一个包,手上提一个包,带着妻儿,步行几百米到公交站等前往桥南汽车总站的公交车。乘公交车到桥南汽车总站的公交站下车后,就直奔直达老家军山铺的班车。远远地看到那熟悉的车牌,我才放了心,终于赶上了,要不然就得在中途再转车,费时又麻烦。

一个多小时后,班车到达军山铺集镇。下了车,我们又叫了一辆摩托车,赶往3公里远的老家。这段路虽然是土路,好在铺了一层砂石,路况不算很差。不到10分钟,我们就到了老家。此时父亲已在门口等着,帮我把两个大包提了进去,又招呼我们烤火,还端了一盘零食放在旁边。烤火盆里放了好多木柴,火烧得很旺。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餐桌上已点起了几个炉子。一看时间已是上午11点多,回一趟老家花了3个多小时。

此后十年间,大年三十前一天,我们都会重复这一过程,即使脚步再匆忙,也从未停止过。只有在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2008年,因为班车停运,我们未能像往年一样按时回老家。在常德过了大年三十,我心里有些焦急,时不时地关注天气消息和班车运行情况。初一下午,我得知前往汉寿的班车恢复营运了,在打电话给直达军山铺的班车的司机钟师傅确认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又出发了。

11点多到老家时,妹夫妹妹一家四口也来了,两个小外甥正在开心地玩着花炮。儿子立马加入,拿起冲天炮对着天空点燃,冲天炮咻咻地啸叫着在远处炸响。空气里飘着熟悉的烟火气,让我心情大好。

2010年,我买了一辆小汽车,从此告别了匆忙赶路的辛苦,再也不用准时准点地赶车,实现了想走就走的自由。大年三十前一天我们也不用起那么早,9点多出发,一个多小时就能直达老家。

那种过年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心情,一直都是急切的,未曾有丝毫减退。

后来有一年,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了,大年三十前一天凌晨,天突然下起雪来,直到早上仍然没有停,地面上已铺上了约2厘米厚的雪。这让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出发。等了个把小时,雪仍在下。我站在窗边观察附近的公路上有车行驶,加之担心雪越下越厚,便决定立即出发。

那是我第一次在雪天开车,一路亮起“双闪”,开得十分小心,控制着车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沿着车辙印行驶。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车缓慢地行驶着,不用问,他们也是急着回家过年的,有几辆车许是开得太急,滑到了公路边的田里。

就这样,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我终于平安地把车开回了老家。

如今,父母亲都是快80岁的人了,这让我回老家过年的心更为坚决。又是一年新春到,过年前10天,我又盘算起回老家过年的事来……

匆匆回老家过年的脚步,还是那样的急切。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吴彩霞 口述 刘青玥 整理

作为70后,我对过年的理解就是一家人大团圆,一家人都回到临澧县烽火乡将军山社区的老家,一起打扫、贴对联、围炉夜话……

2022年春节,因为疫情,女儿没有赶在大年初一前到家。我们在老家迎接虎年的到来,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那一年,我对过年有了新的理解,一家人,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2021年,对老公来说是忙碌的一年,头发白了不少。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女儿,想给即将回家的女儿一个惊喜,他居然一改过去对白发无所谓的态度,带着女儿给他网购的染发剂到理发店,请师傅将头发刷得黑亮黑亮。

2021年底,女儿在国外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2022年1月,女儿在备战LSAT考试的同时,开始购机票、做核酸,做好回国前的各项准备。2022年1月19日(2021年农历腊月十七),女儿乘坐飞机回到中国,并按照防疫政策开始隔离。只要女儿回到祖国,我的心就安稳了。

年一天天近了,2021年农历腊月廿八,我们回到临澧老家。婆婆已经请人做了两筐粑粑,泡在大水缸里。腊肉整齐地挂在房梁上。菜园里青菜长得郁郁葱葱……

2021年农历腊月廿九是我的生日。老公给我送了一个漂亮的礼物,弟媳和姑妹分别给我送了一条中国风丝巾、一件红色羽绒服。那天清晨,女儿就给我发来祝福:“妈咪生日快乐,祝我们家内外兼修的大美女、大才女身体健康、事事顺心,读好书、写美文、追好剧!”说实话,当时我像喝了蜜一样甜,虽然女儿没在身边,但一家人的心一直在一起啊。

那天上午,家人们跟往年一样,贴对联、挂红灯笼。姑姐大展厨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其中寓含“有余”“清洁”“顺当”之意的鱼、青菜、芋头等是必不可少的。晚上,我们围着火炉看春晚。跨年的时候,我们和女儿通过视频相互祝福。

每年初一,表哥们都会相约来拜年。老公和表哥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放过牛、摸过鱼,情分更是不同。一大早,婆婆就带着我老公、姑姐在厨房里忙活,我负责烧水、擦桌子、准备水果等。中午时分,炖土鸡、炖桂鱼、炖猪蹄、炖牛肚、炖羊肉5个钵子热气腾腾,炒马蹄、蒸扣肉、糖醋排骨等大盘小盏摆了一大桌。大家喝酒的喝酒、吃菜的吃菜,一边吃一边话家常。老公和表哥们说起儿时趣事,两个小时都没讲完。年轻人下桌早,围着火炉打起扑克。孩子们满屋子跑,不时亲热地叫我奶奶。女儿在视频里跟长辈们一一拜年,给小朋友送祝福。

三表哥的儿子还带来一只两个多月大的狗——“茅台”。因为外面不远处有零星的鞭炮声,家里的中华田园犬“欢欢”一开始被吓得两腿发抖,直往我们身边躲。后来多了“茅台”的陪伴,“欢欢”的胆子慢慢大起来。只是“茅台”撒尿有点随便,前后3次将尿撒在了卧室门口的地板上,我不得不一次次用拖把清理干净。“姨,不好意思,‘茅台’给你添麻烦了。”因自家的小狗不讲卫生,三表哥的儿子还真诚地向我道歉。我笑着说:“没事呢,过年开心就好!”跟女儿视频时,女儿也说喜欢这样的热闹和小“麻烦”。

年过得很快。女儿在我们的视频陪伴下,隔离期也过得很快。2022年正月初十,女儿终于回到家里,我们带着她回老家,一大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

就在那年春节,我的心里也开始明白:女儿长大了,以后可能因为学习、工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但只要心在一起,在哪里都是团圆。


跨过穷年 勤劳奔富

□桂香 口述 蔡文龙 整理

我于1989年从汉寿县嫁到了鼎城区原斗姆湖镇五七村,和爱人胜新勤勤恳恳,靠着种植蔬菜、养猪攒了点钱。1996年,儿子龙龙正上幼儿园。我们连同公公婆婆,一家人挤在一间土砖房里,房子又小又破旧,急需修缮。于是,这一年,我和爱人决定新建两层楼房。当时,村子里盖楼房的并不多。

房子从那年9月开始盖,到年底才盖成,花了几万元,这是我们一家人攒了好几年的积蓄。实在拿不出钱来装修房子了,我们用竹跳板当门,用彩条布封闭窗户遮风挡雨。

窘迫的是眼看就要过年了,手上仅剩下100元,这该如何是好?

当时,我也想过找别人借,但是心想年底大家都要用钱,也就打了退堂鼓。再说,地里还有一亩多莴笋,开春就可卖钱,也就没那么急了。

年,还是照样要过的。村里老人常说过年要买“年鸡”,“鸡”和“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农历腊月廿七,我用60元买了一只约5斤重的大公鸡,用剩余的40元买了一些麻鲢、猪肉等,作为“年鱼”“年肉”。

到了做年夜饭的时候,一家老少都围在灶台前,炖肉、炖鱼、炒菜,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家里还有未出阁的小姑子,我们把住在隔壁村的舅舅(系村里的五保户)也接了过来。

这一年的年夜饭,桌上的菜比以往少了很多,但是亲人们团聚在新房里一起过年,喜庆的氛围没有少。

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贴春联。村子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大年初一后,就是拜年走亲戚的时候,街上的小商店也开门了。那时候,拜年走亲戚送的礼品大都是一封红糖、一袋蛋糕或者半袋果子等,拜年的方式是拖家带口,三五成群,或走路,或骑三轮车。

在家族里,公公的辈分高,来给他拜年的晚辈也就多,这就缓解了我们那一年没钱买礼品的窘迫。

大年初二,住在原氮肥厂院内的小姑姑玉春一家人来我们家拜年。大年初三,公公带着龙龙又去给他们拜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很喜欢拜年走亲戚,不仅有很多好吃的,长辈们都会给他们压岁钱,一般都是给10元,也有给5元的。

公公知道家里窘迫,他拜年回来,交给我一个红包,里面装的正是玉春给龙龙的10元压岁钱。当时,拿着10元压岁钱,我觉得挺对不起孩子。

靠着公公带着龙龙挨家挨户走亲戚拿到的100多元压岁钱,我们家又撑到了正月十五。

困难是暂时的,勤劳才会战胜贫穷。别人在正月里走亲访友,我和爱人胜新却抢抓农时,在蔬菜大棚里培育菜苗,为新年的生产做好准备。

盖房子的第二年,我们靠着种植蔬菜的收入,不仅安装了崭新的门窗,屋里屋外还贴了瓷砖,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责编:鲁融冰

一审:鲁融冰

二审:卓萌

三审:姜鸿丽

来源:常德发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