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时闻翰墨香

    2024-02-05 16:09:30

文|杨学成      

孩提时代我临池学书,习帖欧楷《九成宫》、《行书千字文》等,也曾敷衍过几年,但离书法入门还有很远的距离。随着生活阅历增加,我对欧阳询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堂山也成为了我向往的书法圣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初次,我去书堂山,那天,阳光灿烂,惠风和畅。我从望城县白沙洲渡口,乘船去丁字古镇,在古镇境内有一座不高的山峰,海拔为196.2米。放眼望去,满目苍松翠柏,漫山鲜花丛中,青苔点缀怪石之间,水墨呈现云雾缭绕,让整座山充盈着神秘色彩。相邻的三座山峰宛如笔架,俗称笔架山,后称书堂山。这就是唐初名臣、一代楷书宗师欧阳询的故里。至今,遗迹犹存,翰墨飘香,令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书法圣地。

书堂山原有八景,清代郑板桥一首《五律•咏书堂山》,将此八景全部巧妙地概括进去了,诗云:“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清乾隆《长沙府志》载,书堂山“在长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唐•欧阳询父子读书处,今尚有洗笔池、读书台在寺侧。”洗笔泉池,位于书堂山腰,紧靠岩石下一处天然水池,长约三尺,宽约两尺,水清如镜,“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历经岁月洗礼,仍然保留完整。岩石壁上刻有“洗笔泉池”四字,欧阳询采用八分书体亲笔书写。明代诗人曹廷用诗赞曰:“洗笔迹存人去远,墨云浮水尚依然。临池欲写当年事,碧草萋萋锁暮烟。”

我在实地只见到“洗笔泉”三字,而且字迹模糊,我赶紧端起相机摄入镜头,生怕一瞬间消失殆尽而后悔莫及。所幸的是石渚中学教师曾敬仪,把“洗笔泉”三个字拓印下来,让子孙后代“有史可鉴”。曾敬仪还在读私塾时候,听先生说起唐代大书法家是书唐山人,在书堂山留有“洗笔泉池”四字,但“池”字已佚失,再过若干年就难以留住这一无价墨宝。曾敬仪把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1963年6月17日,他不顾夏日炎炎,汗流浃背,攀藤揽葛爬上了书堂山,在乱石荒草中终于找到了欧阳询留下墨宝的地方。他下定决心要取得这三字的拓片,一丝不苟地拓了两个多小时才拓得三字。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洗笔泉”三字,现已收藏在欧阳询纪念馆。

“双枫夹道”是书堂山八景之一,它的遗址就在上山入口水塘道路两边,各有一株明代晚期生长的香枫,两棵树大约都在一丈二尺左右分枝,枝叶一律向上,就像两枝如椽大笔在书写蓝天,每至深秋,丹枫如火,仿佛一对燃烧的红烛,由得风吹雨打也不会熄灭。让人惊讶的是东边的那棵香枫,竟是西边的那棵香枫长出来的,可以说是母子相连。虽然这两棵枫树已不见踪迹了,但书堂山已新植多株红枫,也会成为另一种“双枫夹道”的景象,欢迎天下宾客。

入得山门,拾阶而上,行至欧阳阁。这是一座木制三层方阁,第一层祭祀欧阳询,厅里矗立着一尊欧阳询立像,他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官帽,身材清瘦,面容端肃,左手握一卷书放在胸前,右手则背于身后,目光炯炯有神,望向远方。第二层祭祀欧阳通,欧阳通是欧阳询四子。他继承父法,笔锋险峻,父子合称“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等。第三层是观赏区的休息台。

从欧阳阁走出来,旁边就是欧阳询纪念馆,馆内文物众多,尤其是欧阳询跌宕起伏的人生,用一张张图表、一段段文字张贴在墙上,游客看了就一目了然。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他生于南朝陈武帝元年(公元557年)书堂山,殁于太宗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率更令任上,终年85岁。欧阳询的家族非常显赫,门第高贵,世代为官。其爷爷欧阳頠,是南朝陈的开国元勋,官至征南将军,进爵阳山郡公,在书堂山建有镇南将军府。欧阳頠去世后,其父欧阳纥承袭广州刺史一职,恩威闻名于百越。欧阳询在书堂山镇南将军府,度过了他幸福的少年时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在书堂山探访时,民间传说欧阳询在书堂山上读书的日子,和山下许多村民孩子交上了朋友。其中有个叫憨子的,很逗人喜爱。一天他对欧阳询说,“欧阳哥哥,你读书的地方没有树,夏天当晒太热了,我给你栽一棵好吗?”欧阳询高兴的说:“你栽吧,谢谢你。”憨子把一株桧树苗和一株柏树苗捻在一起,竟然长成了一棵树,但一边是针状桧树叶,一边是鳞状柏树叶,人们见了觉得奇怪,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桧柏连株”,成了书堂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欧阳询在书堂山有趣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例故事描述得有板有眼,说他读书习惯把书本放在那块平石上,心无旁骛地阅读起来,附近的泥蛙也被感动。有天,一阵大风吹来,书页却纹丝未动,欧阳询觉得诡异,过细一看原来是两只拇指大的泥蛙,正好蹲在书页的上下角上,起到镇尺的作用。一连数日都是这样,欧阳询便用石朱笔在两只泥蛙的脑门上点上一圆点,轻轻放在草地上。从此稻香泉边就生活着这样头戴硃红的泥蛙,老百姓说谁遇见了这种泥蛙,谁就会红(鸿)运当头啊!

书堂山上“稻香泉涌”,得名先秦时期。有一年夜里天降暴雨,直到天亮才停止,当骤涨的山洪退尽时,一处悬崖的岩石下冒起两三寸高的水柱,四周有一层濠濠雾气,雾气下面有个鸡蛋大的泉眼,散发出一阵浓浓的甜香。神奇的是这泉水刚好流进崖下的一亩多点的山田里,这一亩多山田里的稻谷舂成米煮的饭,有一种特殊的“隔山香”,当地便把涌出来的香泉叫做“稻香泉涌”,把稻香泉所产的稻子定为贡稻。2006年出土“稻香泉”石碑,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相对照,出土石碑上的泉字与欧帖上的泉字如出一辙,有关专家断定“稻香泉”三字为欧阳询难得一见的真迹。

还有书堂山那座“半山亭”,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八十多岁的欧阳询回到书堂山,按当地风俗祭扫祖墓之后,趁着天气好去找儿时的记忆。走到半山腰感到心身疲惫,傍依崖壁坐在一块石头上面睡着了。醒来之后,乡邻搀扶他返回镇南将军府。尔后,附近老百姓经常有人去书堂山采药材,或拾柴火什么的,也会在半山腰上那块石头上休息,有人发现石头周围三四尺内没有半根杂草,虫蚁经过都绕开了那地方,只有几丛幽兰发出淡淡的清香。人们觉得这地方很神秘,就筹资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半山亭”,供上山人歇脚。

登上书堂山顶,居高临下,大唐遗风无处不在,洋溢浓浓的书卷气息。“山深人语寂,林密鸟声喧”。欧阳询读书台就在书堂山上,一间木质小屋藤蔓绕屋,苔痕碧绿,草色青幽,墙壁上的翰墨,多为文人骚客之题咏。读书台不远处即是太子围圩,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欧阳询逝于长安,“奉敕归葬于此”。书堂山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更是因欧阳询家族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创作的家族文化,与欧阳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的结合,成就了书堂山为千年不朽的书法圣地。

枝繁叶茂,树大根深。

其次,我去书堂山,是为探索先哲的习书经历,汲取先哲的智慧源泉。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自幼读书识字,每次读书都一目数行。欧阳询㝢居书堂山期间,三岁就开始习书,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有时找来一些树枝,在泥土上涂鸦,用手指在墙壁上写字,把写字贯穿于游戏之中,久而久之就成了生活习惯。尽管是该玩的年纪,但他热爱书法从未想过退缩,这是他学习书法的起点。

与书堂山相邻的麻潭山,盛产花岗石(麻石),早在西汉时期就进行开采。欧阳询经常到矿山玩耍,观察石头坚硬险峻的外形,和石匠敲打凿刻的技艺,他把石头和  加工石头过程的元素,融入到书法创作中,由此就可以看出欧阳询楷书的险、劲两个重要特征。

欧阳询对书法情有独钟,几乎达到痴迷程度。有一天,欧阳询去朋友家做客,发现大门口一副对联字体俊逸秀美,端庄大方,他惊叹真是书坛高手。于是,他仔细观察了这些字的笔画、结构、布局等,烂熟于胸后,迫不急待的回到家中,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甚至忘记吃饭和睡觉,直到写得入木三分时才肯罢休。

书堂山脚下,有一组《驻马观碑》雕像,再现了《书林纪事》记录的典故。欧阳询曾经出行,途中路旁竖有一块石碑。碑文系晋朝大书法家索靖书写,他立即驻马观碑,越看越舍不得离去。数百步后他又返回,铺上毡子,竟坐卧在石碑旁三天三夜,反复揣摩索靖运笔方法,凭记忆定格在脑海中。这则故事说明,有了坚定的决心,还要不畏困难,朝着目标勇往直前,才会取得成功。

欧阳询小时候除了爱好书法外,也不排斥绘画。一天,他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看到了两块石头相叠在一起,形状非常奇特。他认真观察了石头的外表、大小、纹理各方面因素,随即回到家中铺纸作画,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创作出了一幅非常有意境的山水画。

在习书和绘画的过程中,欧阳询悟出了书法同源的道理,书画的产生,都出于对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认识和描绘。绘画和书法,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学习书法的同时,亦可以学习绘画,培养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升自己艺术素养。

纵观欧阳询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因为他的外貌丑陋,遭遇很多人嘲笑,心灵受到过挫伤。据《太平广记》载:一天唐太宗宴请近臣,长孙无忌嘲笑欧阳询,吟诗一首云:“耸脖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令麒阁上,画此一猕猴。”欧阳询马上回敬嘲笑长孙无忌诗曰:“缩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缘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新唐书•儒学传》中说欧阳询,“貌寝侻,敏悟绝人”,“寝侻”就是丑陋的意思。苏东坡认为欧字的紧敛、峭拔,跟欧阳询的长相一样,“字如其人”。依我看来,书堂山一带人长得和欧阳询的外形相似的也不少,先天的不足是无法改变的。欧阳询深谙书法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他把自己的外貌出神入化体现在字体造形上,创新成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更有甚者欧阳询13岁那年,南陈朝廷以“谋反罪”将他的父亲及家族满门抄斩。是他父亲的朋友江总救下了这名孤儿,收养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继续攻书。同时,江总精于鉴赏,擅长书法,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对欧阳询的书法和文学养成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

《旧唐书•欧阳询传》云:“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有一时之绝。”再看《新唐书•欧阳询传》云:“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从新旧唐书的描述得知,欧阳询书法最初是学习王羲之的字体。

关于欧阳询书法的渊源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持书学王羲之、源自北齐刘珉的;有持出自北齐《隽修罗碑》及古隶的观点。其实,欧阳询书法渊源,无论学习哪家、出自何方没必要硬性结论,重要的是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习书者树起了一座千年不朽的丰碑。

欧阳询于书堂山生活了十二年,在这片沃土滋养下,生根、发芽、结果,茁壮成长,飘逸属于自己的一缕墨香,铸造日后书法领域一份辉煌。我在书堂山寻根溯源采访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欧阳询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决心重拾儿时舞文弄墨的爱好,愿以有限此生,以付无穷之学,吾心乃足矣!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再次,去书堂山,被欧阳不在乎仕途,只在乎学问的高尚品质所感动,终身秉承旧学渊源,常年喜操笔墨生涯。

欧阳询从书堂山走出去,经历了从南朝到隋、唐两次朝代更替。公元589年,隋军渡江南下,灭陈统一南北。欧阳询随养父江总入隋,在朝任太常博士一职,这是一位职“掌王礼仪注,引导乘礼,定洡溢,及守祧庙,开闭坎堂及祥瑞之事”的七品清选官。这个时期,欧阳询位卑言轻,不被重用,但书法声名鹊起,当朝重臣的碑志,多由欧阳询以隶、楷书之。

随着隋朝的建立,欧阳询有幸在隋朝做官,48岁任太常博士,为朝廷礼仪方面最高执行长官。公元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留用,接着在夏国做官,授太常卿一职。公元622年,李世民打败窦建德,欧阳询再次作为降臣入唐。因为欧阳询在隋朝与唐高祖李渊是旧友,得以幸免于难,还被重用并封为五品给事中,这一年,欧阳询65岁。

尔后,欧阳询在唐时,先后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欧阳询多次奉诏参修《陈书》,又领修《艺文类聚》,七年成书,询自撰序言。全书共一百卷,一百万余字;征引古籍一千三百四十一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艺文类聚》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保存了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

欧阳询生逢乱世,仕隋唐二朝,官至太子率更令,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朝中地位高低,却始终初心不改。人们一般不熟悉他这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倒是他的书法“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欧阳询将自己毕生精力重点放到书法艺术上来,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又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并称“楷书四大家”。

八体尽能,翰墨之冠。

又一次,去书唐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欧阳询的书法以严谨工整、笔力刚劲、笔法精通等特点蜚声于世。唐•张怀瑾《书断》有称欧阳询云:“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所谓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书断》是张怀瑾所著的一部兼有书史和书论性质的巨作,是我们今天了解唐代书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内容、理解唐代书史和书论不可忽视的基本文献。《书断》成书于开元年间,距欧阳询所处时代不远,这种评价应该可信度很高。

欧阳询传世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传世经典碑刻有《九成宫碑》、《房彦谦碑》、《化度寺碑》等,欧阳询的书法碑帖很多,流传下来的也有数十种。这些墨迹和碑刻艺术价值极高,世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清代包世臣评论欧阳询的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欧阳询书法精妙的笔法和精美的结构,洋溢着清逸流动的南帖雅韵和强劲厚重的北碑雄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阳询楷书成就可谓登峰造极,而他的行书与其楷书风格也是一致的,笔力劲健,气韵贯通,下笔锋利,笔画丰腴清挺,结构严整,不失法度。在书堂山欧阳阁内珍藏的碑刻就有《行书千字文》。所谓《千字文》,是一篇记述汉字的诗文,整篇共计1000个字,每个字都不相同。这篇诗文是古代教育启蒙读物中选取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熟悉汉字和发音。《千字文》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哲学、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他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总结。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其中有《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最有名的是流传已久的名帖,带有跋文的墨迹本的《行书千字文》。该帖落笔牵丝,一丝不苟,疏密适度,飘洒有致,他将楷书的险绝刚劲融入到行书作品之中,气势贯通,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书法风骨。

陪同我参观的有湘籍文史学者冯天亮,专门研究过欧阳询不平凡的人生,又和欧阳询是同乡,对欧公书法造诣了如指掌。他说欧阳阁还藏有一块《九成宫醴泉铭》碑刻,这块碑刻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接着,冯先生并娓娓道来《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偶然发现一清泉,欣喜之余,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随即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刻《九成功碑》。

此碑用笔方整中见险绝,结字开阔稳健,布白匀称舒朗,全碑气韵萧然。当年欧阳询已75岁高龄,可见书法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明代王世贞曾称其为“太伤瘦俭,古法小变,独《醴泉铭》,遒劲中不失婉润,尤为合作。”现代书法家启功《论书绝句•四十》云:事业贞观定九州,巍峨宫阙起麟游。行人不说唐皇帝,细拓丰碑宝大欧。启老诗的用意告诉我们,学书法之人莫要只关心书法,而不关心文史,千万不要做一个没有文化的书法家。

书堂山下国学小镇,书香门前街心最为醒目,欧阳询手书的“开元通宝”铜塑,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向人们诉着欧阳询人生的高光时刻。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废汉代流传下来的五铢钱,命欧阳询书写“开元通宝”钱文,这是大唐开国铸造的第一种货币,就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元通宝”钱文端庄、俊秀、挺拔,含篆、隶、楷三体杂糅的一种书体。同时,“开元通宝”铜钱结束了我国古代沿用800余年的纪重钱币历史,首创“宝文”钱制,推行货币十进制,开创近代货币与名人书写钱文的先河。

唐朝的书法和唐朝的诗歌一样,都经历了初唐的过渡,在盛唐发展到高潮。欧阳询不只是一个书法家,他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论》三史,他还是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家,著有书法《八法》、《三十六法》《传授诀》和《用笔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奠基人。

欧阳询的书法,不仅在国内极受追捧,还受到了周边国家书法爱好者的青睐。据说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王,就非常喜欢欧阳询的书法,曾专门派人来大唐求其墨宝。唐高祖李渊听说这事后,感叹道:“不意询之玉名,远播夷狄。”即使到了近代,欧阳询的书法在日本仍具有很大影响力。1879年,日本《朝日新闻》创刊时,报头的四个字就是从欧阳询的《宗圣观记》等字帖中撷取的。

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第五次,我去书堂山,那是2016年5月7日,以“缘起楷圣,文撼书堂”为主题,我和与会代表出席首届文人书法周,兴致勃勃游览了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文化园依托书堂山悠久历史、壮观的自然风景、丰富的人文资源;集文化、艺术、建筑为一体,以满足游客朝圣的需求。

气势恢宏的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门楼,题名的是当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所书,九个行书字温润秀美,潇洒俊逸。睹字思人,不由得想起早年聆听先生教诲,他那富有哲理话语激励我艺海前行。2004年9月9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我到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先生家拜访,他老人家特别热情,面带微笑问我,你从欧阳询故地来,欢迎本家的客人,听说你也爱好书法,真是他乡遇故知啊!

此刻紧张情绪已稍缓解,乘兴把表达我对学习欧阳询书法的体会,填写的一首《水调歌头•书法道情》的中调,敬呈先生不吝赐教。词的内容是:“发冢说文后,始解字风流。真行篆隶碑草,胡乱一起收。醉卧依稀认帜,被上摩娑刻划, 书梦不曾休。墨海横无际,索性便邀游。淡名分、轻万事、笑王侯。诞登道岸、直教日夜旅行舟。掭尽辛酸苦辣,唯剩生花妙笔,除此复何求?好歹凭人断,悲喜自家留。”

他老人家饶有兴趣,十分认真的读了一遍,欣喜对我说,以管窥豹,当想象全身,此词通体浑然一气,作者非等闲之辈,可为吾友也。他话题一转,还是重点谈书论道,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而书法是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宋人赵佶《宣和书谱》称欧阳询书法为“翰墨之冠”,是长沙一张独具魅力的国家名片,我们应该以此为骄傲,长沙的历史文脉充足,要充分挖掘文献资料,让文字“立”起来,传承下去才是当代人的义务和责任。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2020年11月22日,群贤毕至,大咖云集。“老长沙,新味道”第二届书堂山文人书法周开幕,近百位全国著名作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工作者齐聚一堂,共探书法雅韵,同谱文人生活。王蒙、苏士澍、欧阳斌、白描等众多文化名人造访书堂山,在这里留下珍贵墨宝或优秀文章。一批书法名家工作室进驻书堂山,推动书法人才汇聚和培养,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向群众推广。

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列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书堂山也担当起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大批的年轻人蜂涌而至,寻根问祖,游学博闻,在一撇一捺间感受艺术之美,于方寸间感悟汉语文化之深。座落在书堂山下的书堂中学,特别注重书法特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们的书写能力。该学校培养出不少书法好苗子,多次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

书堂山不仅风景优美,更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圣地,作为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要守正创新,德艺双馨,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让书法艺术绽放出璀璨的光华。为此,我借(清)佚名一首《书堂山诗》以表寸悃:“书家古迹出欧阳,堂上时闻翰墨香。山毓秀灵钟太子,诗词歌赋播雄乡。”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