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记忆

    2024-02-05 09:55:15

文|李跃龙

摄影|萧鹄

湖南省域内河流比较稠密,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5条,河长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在这些众多的河流中,有一道特殊的水,论河长224公里,仅排第17位,论流域面积7155平方公里,也只排第11位,它就是湘江的一级支流涟水。在现代以前的漫长水上运输年代,涟水自西向东逶迤而过,成为上下游两岸人民往来和物资流转的主要通道,沟通了湘水流域和资水流域两大板块,其流域走出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非常重要的人才群体,或为三湘四水各流域之冠,其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高地。涟水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它是湘中地区的灵魂和纽带,是儒家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区和过渡带,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精神的发源地,是湘军的核心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教育重镇,这里既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沃土,它是一条流淌着思想和文化的河流。

赵向红摄于湘乡

从物理空间到人文认同: 涟水 、连道县和湘中

湘中,最早出现在晋代罗含的著作里,唐代韩愈过湖南写屈原的名篇也以此冠名,但都是泛指潇湘和南楚地区。它成为湖南中部的地理概念,已相对较晚。在民国晚期和五六十年代,湖南人使用这个概念才比较频繁,尤其在和平解放那一阶段,湖南省工委和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游击队冠名,下辖湘中一、二、三、五支队和湘中纠察总队,地域包括了长沙、宁乡、湘乡、湘潭、安化、益阳、邵阳甚至浏阳和衡阳县等。湘中这个概念虽然与湘东、湘北一样,事实上并没有湘西、湘南那样范围大体明确并有行政区划设置上的支撑,但是,打开地图,在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之间,因为涟水的连接,确实存在着一个非常完整的湖南省中部这样的地理单元。涟水就是它们的纽带和灵魂,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乃至近现代,扮演着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到人文地理上的重要角色,各代王朝还设置郡县,有效管理着这一带地区。

这个关键的基层政权设置就是汉朝的连道县,到南北朝刘宋时期并入湘乡县。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是“涟水出连道县西”,“涟水南经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清嘉庆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均采用这一说法。同治《湘乡县志》记载连道县城“以其地近龙山而曰龙城,今皆不知其处。或曰即今三十五都城围子,又名仙人城,盖其地正当县西,里数亦合,且去龙山不远,而涟水别支又复经此故也。”有趣的是,现在的湘乡县城过去也叫龙城,似可推测湘乡县与连道县的继承关系。涟水是老湘乡县的母亲河,也是今天娄底市的母亲河,滋养着这一片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儿女。

有人会这样反问,娄底市所辖的涟源市、双峰县和城区娄星区属涟水没有问题,但冷水江市和新化县,分明属于资江流域,把它生拉硬拽地往涟水凑合,与现实不符。新化县是宋代章惇开梅山的产物,这一片地区历史上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一直分为三个方向,即邵阳方向(溯资江)、洞庭湖方向(沿资江)和长沙方向(沿涟水到湘江),而后者的权重其实非常大。

决定这种流向的是涟水特定的水文条件。首先,在湘水的左岸地区的一支支流,涟水的集雨面积超大,达到7千平方公里以上,居第二的蒸水只有3千平方公里,不及它的一半,而沩水、涓水则更小,只有涟水能连接起广大的中部地区。在地图上凸显出“H”型,恰似一根扁担,一头挑起湘江,另一头担起资水。因为湘水流域面积接近1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资、沅、澧三者流域面积之和,所以,这个联合资水的“H”型几乎就是湖南省的骨架。湘中地区的厚重,由此可见一斑。其二,在湘水左右两岸的一级支流,进而扩大至四水所有的一级支流,涟水的河道坡降最缓,只有千分之0.460,水流平缓,航运条件最好。其他的支流,最长的耒水0.770,潇水0.760,涓水0.820,浏阳河0.570,而沩水竟然是1.16,洣水是1.01。这种较大差异与涟水几乎是自西向东的特定流向相关,流域内的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的通航条件。涟水两岸没有寡妇链和望乡台,也没有“三垴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在流传下来的多种版本的涟水水路歌中,找不到特别恐怖的词汇。

再看一看七十年前的文献对涟水的描述:

“涟水发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新邵、涟源、双峰、湘乡、湘潭等县,全长224公里,现有通航里程172公里。本流域河宽上游一般为36米,中游95米,下游140米。枯水时期,船须提驳过滩。涟源至娄底59公里建有农坝14处,其中涟源坝无通航设施,自1962年起断航。娄底至西阳河口20公里,季节性通航五至十吨船舶。西阳河口至洋潭52公里,为库区回水段,可常年通行40吨船舶。洋潭至河口100公里,季节性通行20吨船舶。”

资水自新化后,则多峡谷地区,河道坡降变大,水流湍急,险滩相接。不难想象,为什么西汉前期设立了连道县,为什么那么多人把涟水理解为“资之别流”,新化县的人流物流为什么有相当大的比例走涟水,这个方向除走湘潭长沙外,小汽船常年可通衡阳,木船溯湘水而上,可至广西兴安,十分方便。据冷水江地方志记载,从光绪年间起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新化锡矿山锑产品大都由蓝田下河,经涟水船运外销,锡矿山所需生产生活物资,也大都经由蓝田购入中转。往返于蓝田至锡矿山的脚夫、商人,不绝于途。据李抱一在民国二十三年十月《涟水舟行半月记》记载,当时虽然潭宝路已开通,但还有很多人因为便宜坐船,涟水上的物流仍然繁盛,蓝田港以新化锑品为大宗,其次为来自安化、新化和邵阳三县的茶叶、煤铁和牛皮山货;桥头河港主要是铁、石炭和铁锅;杨家滩港大宗是纸,其次是锑品、煤、药材,分别来自新化、邵阳和湘乡各县;永丰港大宗为煤,其次是湘乡、邵阳的牛皮山货。史书和家谱中,记载江西移民入湘溯涟水的实例也有多处,从湘潭乘船上溯至湘中各县成为赣人记忆中的熟门熟路。江西移民之后、新化籍的邓显鹤道光十八年在《资江耆旧集序例》中充满感情地写道:“连道为今湘乡,与安化、邵阳毗连。显鹤匏系沩西,遂已十稔。至涟壶天,实先子诞生之地。每过斯土,如出里门。敬援枌榆乡社之义,一抒桑梓敬恭之怀,故以宁乡、湘乡二县附焉。”他从来都是把宁乡、湘乡的人文与资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涟水是一条被现今上下游左右岸民众忽视了的河流,但它是水运时代资江流域通向湘江流域最重要的孔道,是湘中地区共同的纽带,即是主体在资江流域的新化和安化县,都曾有很多区域仰仗着它来沟通人民与外地的联系。涟水流域是中原儒家文化、湖湘文化西渐,与资江流域梅山文化碰撞、交融最重要的过渡区域。杨市镇跨江的梅胜桥上,镌刻的一只乌龟,它的头永朝涟水之源,尾巴伸向湘乡方向,历经几百年沧桑,象征着湘中地区人口迁徙的方向和文化上的由东向西传播历程。

这里是湘军的核心策源地

湘中一带又被称呼为梅山地区,梅山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根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它的范围实际上比现在的湘中地区要大得多。湖南人有“三梅”的说法:上梅是新化,下梅在益阳,安化是中梅。三梅就是涟水的上中下游地区,湖南人群体性格心理中“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的人文精神,主要孕育在梅山地区。从前湖南人还被称为南蛮,“南蛮鴃舌之人”,这个地区的人民,与历史上南蛮的尚武习俗一脉相承极具斗争精神,霸蛮,极端者往往还不讲道理。老湘乡县按四十八都坊划分三里,大抵上里在今涟源,中里为双峰,今湘乡市一带为首里。他们自己调侃,上里只刁不蛮,中里只蛮不刁,首里又刁又蛮。所以涟源人会做生意,双峰人打仗不怕死,湘乡人扼涟水下游关键码头,眼光更开阔也更精明。这些当然是玩笑话。从正面看,这一地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表现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显眼,也特别精彩。很多人文地理著作中都把这一区域看成职业军人的摇篮,湘军的基因“士人领山农”—即读书人领兵,由一支撇开市井油滑之人而专挑山区青壮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就成长在湘中地区涟水河谷这一片沃土。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南方往往成为革命的发动机和策源地,北方则成为保守力量的大本营,湖南变成南北的政治拉据与互助的转换地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并通过湖南,为一批湘籍和在湘的士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湘军应运而兴,彻底改变了清王朝的传统政治生态和八旗绿营制度。湘军体系虽较为复杂,互不隶属,壁垒森严,但它却是“尔我相救、生死相顾”,“出队即不望生还”,战斗力极其强大的私募军队,一支有思想、有文化、有信仰的军队。湘军有曾左彭胡,讲派系则有江刘系、曾胡系、王左系和湘外系等,但来自涟水的曾国藩自始自终是一位标志性人物,他是湘军的一面旗帜,他的嫡系部队除曾国荃外,知名者还有罗泽南、塔齐布、彭玉麟、李鸿章、杨载福、李续宾、李续宜、李元度、多隆阿、鲍超等部,可谓兵强马壮,悍将云集。在曾系的部队中,李续宾兄弟、杨市镇的刘家将又是特别能打仗的军队。他们过去均以湘乡上里和中里相称,但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已是双峰县和涟源市。准确地说,湘军的核心策源地现在双峰、涟源,而不是湘乡。现在的双峰民间社会,还把前辈祖宗创造荣光的咸丰同治时代,化为了方言“含糖”,即“咸同”。一部研究方言的著作这样解释:“一个仅流行于湘中地区的方言词汇。它是清朝咸丰、同治两个年号的合称。历史上有‘咸同中兴’之说,在双峰及周围县市中,‘含糖(咸同)’表示‘过去、曾经’的意思。”它是涟水流域特殊历史记忆的沉淀,充满了对过去的无限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尽感慨。

涟水流域的从军文化也非常精彩。位于兰田镇西南部三甲古村,是湘中大姓梁氏聚居地,至今有四十八根列皮带(指军官)的说法。民国期间,三甲考进黄埔军校的学生有梁峰、梁仲奇、梁济民、梁修身、梁化中、梁文波、梁世杰、梁器文、梁海屏、梁应勋、梁竹青、梁干、梁纶芝、梁迪傅、梁灿中、梁思文、梁正光、梁志鹏、梁佩文、梁裕校、梁吉芳、梁纶辉、梁玖轩、梁奎、梁钜清等25人 ; 考进保定军校有梁祗六、梁世复、梁砺予、梁炳燊 ( 弼良)、梁达海等人。在国军序列中有11 位将军,其中梁祗六、梁达海任军职中将,梁化中任军职少将,梁济民、梁世复、梁砺予、梁竞魂、梁经枚、梁致中、梁国凯、梁炳燊 ( 弼良 ) 任师职少将。 

赵向红摄于湘乡

韶山属于涟水河流域,一样深受湘军文化的影响,毛家子弟从湘军者众。统计毛氏族谱上的记载,这个家族获军功的总共63人,从一品提督衔有毛正明、毛有庆、毛恩翼3人;从二品副将有毛际禄、毛祥受、毛祖璋、毛祖述4人;正三品参将有毛贻致、毛祖箎2人;正四品都司的有毛祖国、毛恩兑、毛贻俭等7人。因从军被授县丞以上文职的有毛兰芳、毛祖阃等人。毛兰芳就是毛泽东曾袓父毛祖人的嫡堂兄弟,太平军过湖南,他在家乡兴办团练,在防堵宝庆府战役中立功,被保荐以同知衔补县丞,因系独子而辞官返乡。他的孙子毛麓钟、重孙毛宇居都当过毛泽东的老师。毛顺生去浙江,投奔的是驻守定海的一个叫张伟卿的将领。只是毛顺生当兵并未直接参与重大的战事。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发生在上海周围,而且清兵一触即溃,未打几仗,就以败退告终。毛顺生在东南沿海的军中呆了几年,无功而返。在毛顺生的下一代,毛泽东在武昌起义后投笔从戎,被编入第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一连一排当列兵半年,差一点点就参加了湘军的援鄂行动。毛泽东投身辛亥革命的经历,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为人所忽略。这种经历在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中是不多的。“一大”的13名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其他的领导人中,除陈独秀有辛亥革命的资深经历外,李大钊没有参与,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都未有这个经历。毛顺生另外二子毛泽民、毛泽覃也都是红军将领。毛泽东说过人民解放军是一所大学校,他的长子毛岸英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后来又第一批上朝鲜战场,他的二儿媳邵华和嫡孙毛新宇是军事科学院少将,最小的女儿李讷曾任解放军报总编辑,他的侄子毛远新甚至当过沈阳军区政委。“父兄子弟争荷戈,义气相扶团体结。”“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万幕连屯数日齐,一村传唤千夫诺。农夫释耒只操戈,独子辞亲去流血。”涟水流域的从军传统在韶山冲和毛顺生祖孙三四代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曾国藩是湘乡人的骄傲,也是毛泽东年轻时期所崇拜的偶像。曾以一介书生,危难之际举兵桑梓,率涟水子弟转战大半个中国,最终成“同治中兴”之局面,集“圣贤”(修养)“豪杰”(事功)于一身。这样的小老乡,对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不能不有着极大的影响。他在致黎锦熙先生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讲堂录》中写道:“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他把曾国藩与宋代的文正公范仲淹并列,位居孔孟、诸葛亮、韩琦、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左宗棠等人之上,一来曾是他的乡党,里仁为美,二来曾国藩的事功和道德文章也确实让他折腰。毛泽东在前期的革命生涯中不断继承总结湘贤的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成为自己的思想。曾国藩咸丰八年在江西建昌大营曾作有《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饭。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借鉴前人,古为今用,把湘军处理军民关系的条规灵活运用到人民军队的建设中来,这是毛泽东伟大之所在。

比毛泽东晚四年考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校友陈赓,有与其学长高度相似的军旅生涯,体现出涟水人家的从军尚武文化。他是湘乡县龙洞人,少年从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陈赓的曾叔祖父是湘军名将陈湜,他的祖父陈翼琼12岁便投军曾国荃部,从一个火夫做起,骁勇善战,累功官拜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陈家还有一位女婿谭政,也是共和国的大将,他与陈赓的妹妹陈秋葵青梅竹马,得到陈赓祖父两代长辈的宠爱,两郎舅一同进入东山高小读书。目前,陈家已有五代人从军,陈赓的儿子陈知建高中毕业即参军,曾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次子陈知庶,15岁起当兵,1998年被授少将军衔。陈赓还有一位孙子陈怀辰克绍祖业,是2009年授衔的陆军少将。陈家一门两大将,演义了湘军名将后裔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经典故事。

摄影/曹辉 

从涟水走出的杰出人物 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湘军攻下金陵,成就了湖南人历史上最大的事功,完成了“楚境一隅,经营天下”的壮举,在清朝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王闿运记载:“湘军南止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渡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众多湘籍人物亦因战功显赫,官位不断提升。战争阴霾消退后,湘籍军功新贵或直接“由军转政”成为实力派,或回湘转做士绅等待选用成为地方势力代表。同治二年(1863),张集馨在日记中写道:“楚省风气,近年极旺,自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浙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浙江)、刘蓉(陕西)、郭嵩焘(广东),皆楚人也,可谓盛矣。”从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三年(1877)湘军收复新疆,除曾国藩、左宗棠出任钦差大臣外,仍有一大批湘军集团头目出任督抚。总督不计漕、粮两督,共八缺,巡抚十五缺。湖南人任总督巡抚比比皆是,藩、臬、道、府更是数不胜数。据光绪《湖南通志·军功》记载:晚清时期,湖南因军功而获游击以上职衔者达6319人之多,其中提督478人,总兵1077人,副将1534人,参将1464人,游击1766人,合计4382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嫡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对联道尽了湖南人的骄傲和自豪。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管理清朝的东南财赋之区,流传有“非湘人不可”的说法。面对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形势,作为从涟水走出的湘籍官员的领袖人物,曾国藩在引领湖南人才之盛的同时,其施政的很多举措,推动了历史发展进程,某些做法时至今天仍为我们在仿效和实行。

曾国藩开启了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序幕。1861年,他在安庆开办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它后来发展成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聘请中外学者主持译务,引进和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他选送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他认为购买西方武器只能缓解一时之需,只有中国人自己学习利用西方技术来制造大炮和轮船,才能收到长久的效益。他还创办了近代海军。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通过在洋务运动中的实践,开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努力和尝试为后来的变革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使得中国在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摄影/曹辉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那一个世代人物,基本上出生在以涟水为主轴、以水府庙为中心的方圆一百公里内。他们功成后在家乡兴文化办教育,湘中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例如毛泽东1911年上的东山高等学堂就是湘军重要将领刘锦棠捐助2千银元创办的东山书院,曾国藩家几代人都一直捐资帮助涟滨书院,他们的思想和业绩永远泽惠后人,激励后人。辛亥群英谭人凤、李燮和,建党重要人物蔡和森,地方精英罗辀重、梁祗六,中华女杰秋瑾、唐群英、葛健豪、向警予、蔡畅等,他们无一例外地受乡土民风、前贤巨子的滋养。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也是从涟水流域走出来的一代伟人,他少年时代酷爱曾国藩的著作,从《曾文正公文集》中第一次读到“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中许多闪光点,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等,均来源于湖湘文化的升华,他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既具有湖南人与生俱来的南蛮梅山文化基因,又有自陶澍到曾国藩等湘贤追求的不怕困难、敢于任事的儒家入世情怀,也更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和武装。湖南人走到毛泽东这一世代,真正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前进方向。

涟水文化 是湖湘文化的高地

长期以来,湖湘文化因其独有的忧国忧民、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崇尚务实等优良品格而广为传颂。特别是其中的崇尚务实、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是湖湘文化最富个性的特征,它彰显了湖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湖南人奋斗不息的不屈意志,赋予了湖南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实干性格。

曾国藩作为清代中叶以后经世派官僚代表人物,他倡导的经世致用作风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底色。他是理学名臣,但不高谈阔论,沉着务实,发扬了宋代湖湘学派胡宏、张栻等人提倡力行践履的学风,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中别开生面,被毛泽东尊为“传教兼办事之人”。湖湘文化中重视实践,注重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后来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共产党的方法论。

曾国藩还从忠义、血性和卫道的道德层面,激发从个体到团队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他带兵打仗,曾三次投水自杀,展示了不成功就杀身成仁的殉难精神。从王錱办团练开始,到罗泽南、曾国藩编练湘军,都提倡忠义血性,从招兵、选将、训练到行军、作战,均以有血性为先。

这种精神,得到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礼赞,他称“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并与王船山、黄克强、蔡松坡等人一起概括为湖南人的精神。这种“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精神,实际上是南蛮梅山文化中最原始的力量与中华民族忠义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曾国藩、罗泽南招募能吃苦耐劳的湘中乡民为主力,儒生领山民,以“结硬寨、打死仗”之毅勇,为沉疴的晚清迎来同光中兴的局面。王定安在《湘军记》中作了很好的描述:“当湘军兴起,山农柔懦者亦颇畏远征,及援江西,士人轻死陷阵,叠克县城。国藩闻而乐之,益以忠义激励将士。而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萧启江之伦,皆崇纪律,重廉耻。于是,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离别可怜之色。其后湘军战功遍天下,从戎者益众。或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其随营待补,客死他乡者,不可胜数,而湘人士迄无怨心,所谓有勇知方者耶。”又云:“湘军创立之初,由二三儒生被服论道,以忠诚为天下倡。生徒学弟,日观月摩,渐而化之。于是耕氓市井,皆知重廉耻急王事,以畏难苟活为羞,克敌战死为荣。”湘军的血性就是儒学伦理和湘中地方性格相互作用、融合的结晶,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历史惊人相似的是,七八十年后,毛泽东以书生带兵,他为抗大的题词是高度概括的三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湘军子弟罗辀重还把这种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校训,他在《陶龛的校训—血性》中说:

“‘血性’是要‘诚’而‘愚’的。就是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虚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决不做阴谋;做错了事,能自己承认,决不嫁祸于人;答应人家的事,决不失信,决不失约,这不是‘信’是什么?”“‘血性’是‘为他’而不是‘为己’。就是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的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急难时,能尽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这不是‘义’是什么?”

摄影/曹辉

罗辀重在娄底创办的陶龛学校,嬴得了“北行知南陶龛”的良好声誉。在“血性”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代代陶龛学生品学兼优,铸造出德操坚忍,不畏困难,不畏挫折的优良品格,宋希濂、张天翼等一代又一代学子从这里走出。

血性意义还被一位湖南教育家引申为“磨血”。这位新兴教育事业开拓者、明德学堂的创办人胡元倓,时人戏称“胡大叫花”,所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湖南最早的新式私立中学,比天津南开中学还早一年。他以“磨血人”自许,认为:“凡办学校要有恒心,要慢慢来,不能希望今天创办,明天、明年就能办好。”“教育能达到成德达材的任务,为国家造就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种需要发奋努力的艰苦事业。”他甚至对黄兴说:“流血革命险而易,磨血革命稳而难。公倡革命,乃流血事业;我办教育,是磨血之人。”

抗战时期全国文化教育的重镇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因为湘军将领解甲归田后建造的大量庄园私邸,涟水中上游的河谷小平原盆地成为湖南省机关单位学校和工厂的疏散地。尤其是以蓝田为中心,包括三甲、桥头河、七星街、六亩塘和杨家滩一带,大量学校迁入,成为抗战时期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化教育重镇,与昆明、桂林交相辉映的战时教育中心。

摄影/曹辉 

最先迁来涟水河畔的是湖南私立建国中学,于1938年2月在杨家滩复学。5月23日,从河北唐山一路流浪而来的唐山工学院在杨家滩佩兰堂复校。随后,长沙周南女中、明宪女中、妙高峰中学、长郡中学迁来蓝田,大麓中学、精练高级职业中学迁来三甲,省立一师、省立长沙高级中学、湖南女子中学等迁来桥头河,长沙私立文艺中学迁来杨家滩。据统计,抗战期间,从外地迁来的学校达21所,其中大学2所(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中等学校15所,小学4所。还诞生了一项纪录的是,蓝田仅用5个月时间,在李园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独立办学的师范学院国立师范学院,汇聚了钱基博、储安平、马宗霍、钱钟书等200余位学者名师,培育了来自13个省的5000余位英才。抗战期间,在这个偏僻闭塞的湘中山区,外地迁来的学校加上本地创办的学校达到了34所之多。师生们秉承“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教导,击蒙御寇,弦歌不辍。在这里,李剑农教授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钱钟书创作了现代文学经典《围城》。湘中涟水两岸以其一隅之地,不仅保住了湖南教育的火种,而且延续了中华文明的文脉。

市场经济的沃土成就了湘中地域湘商群体和杰出典型代表

湘中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禀赋较为单一,倒逼民众寻找生活的出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原煤的开采激活了民营经济。在当代体现为乡土相依、血脉相连、重义趋利、互助反哺的“族群经济”现象,涟源百货、新化文印、双峰不锈钢等特色产业。这里孕育了湖南省首善企业家彭立珊,他以裸捐成就了辉煌的人生。这里也培育了首富企业家梁稳根,他以电焊条起家,建成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很多人士在三一发源地茅塘参观学习后都说,在这一方沃土,即使不出梁稳根,也会涌现李稳根、王稳根。这里也走出了“全球手机玻璃女王”周群飞,她是一位童年丧母,选择了不向命运低头,毅然南下深圳打工创业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杰出女性。

赵向红摄于湘乡

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南省占有7席。但在这7席之中,娄商居然有5席,不能不让人惊叹。如何会形成娄商这个湘中地域企业家群体?值得深入研究。其中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涟水成长起来的三一、五江、大汉等民族企业,都折射出湘军后裔创办实业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自发推动专业化、网络化、集群化经营的营商智慧。涟水族群企业的经济模式就是,依托“乡情基壤、同根关联、精诚互助”自然机理,构建非常稳固的共生体系,形成极具地域特色和开拓能力的产业集群。在全球化大竞争、信息化大重组中,他们禀成湘军祖先抱团的精神,由共生族群与产业链群、互联网络融铸而成的链群经济,是民营企业推动历史性转型的内力所在。

涟水流域文化是娄底和湘中地区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涟水因为人们出行方式和物流路径的改变,作用和地位相应改变,这是社会的进步,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我们必需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涟水的文化是祖先留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湘中地区曾经的文明。事实上,我们在主观上的意志割裂了历史,比如老湘乡县的析置和撤分,没有考虑到这个老县大邑的人文历史和经济地理,以至涟水流域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变得十分模糊和陌生,忘记了走过来的路。

娄底市是从1977年设立的涟源地区撤地建市而成的省辖市,娄星主城区只是老涟源县一因工矿而兴的小镇,它的经济幅射和影响力偏低,在湖南的14个市州中,其行政区划单立的历史相对较短,没有形成认同强劲的区域文化和民众群体性格,造成了娄底撤地建市后归宿感不强,一直存在的“三国四方”旧俗,成为娄底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目前展示娄底形象的宣传口号有“蚩尤故里,湘中明珠”“湘军故里,传奇娄底”等词汇,但它们表达的仅仅是娄底历史的某一阶段或者是某一特定区域,缺少整体性全面性。

从娄底的区位和人文历史构成出发,推动湘中地区由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转变,推动湘中地区在文化上的认同,将各种资源因素整合考量,涟水流域文化似乎更全面,更能成为娄底和湘中地区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最近,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和湖南省两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都一再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区域性、流域性的历史文化整体保护和跨区域、跨流域的文化线路保护”,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带领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娄底所辖的一区两县两市,呈规则性地自西向东排列,与涟水上下游走向惊人一致,沿河流上下游左右岸星罗点缀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国保省保单位、各层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涟水流域文化的丰富载体,每一件实物都见证了一段历史,每一处景观都串起了娄底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发掘涟水流域文化资源,高标准制定建设和保护规划,为娄底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此文为湖南省社科规划办2022年度重点委托项目“涟水流域文化研究”(22WTB06)的成果主报告。

(作者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一级巡视员)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