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地名故事:花明楼镇

陈先枢     2024-02-04 11:17:36

文/陈先枢

花明楼镇位于宁乡市东南部,东与道林镇相连,南与大屯营镇和韶山市接壤,西临东湖塘镇,北连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该地域原有老地名“花门楼”,1930年民国元老周震鳞改为“花明楼”,后成为乡、镇名。

花明楼镇面积113.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05万人,常住人口3.97万人。今辖刘家1个社区,花明楼、炭子冲、靳源、朱石桥、靳江、联新桥、杨林桥、常山 8个建制村。镇政府驻刘家社区。

高速公路花明楼服务区 陈先枢

花明楼,原为乡名,今为镇名。据文史专家陶子林先生的考证: 今宁乡四中的前身为原私立靳江中学,原为陶家产业地,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振威将军陶云亭在此建宅屋,名花门楼。光绪年间,两江督标罗绶森回乡后在“花门楼”西边购地建宅。1930年,石家湾靳江学校校长杨剑雄等与多位乡贤商讨,购罗宅地及水田70亩建新校。私立靳江中学第一届董事长是民国元老周震鳞。1932年新式教学木楼落成,周震鳞 从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得到了灵感,遂 将其命名为“花明楼”。 陆游诗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因此,“花门楼”改为“花明楼”是周震鳞的巧妙构思。1949年后,该地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先“二区”,再“三区”,又“麻山区”,1956年6月定为花明楼乡。

花明楼人文荟萃,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清嘉庆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太平天国名将朱衣点,近代雕刻家周义,著名湘绣画师杨世焯、杨应修,刺绣大师杨佩贞, 抗日名将齐学启等 都诞生于花明楼这块风水宝地。

刘少奇故居位于花明楼镇炭子冲,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故居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3年,15岁的刘少奇考入宁乡县玉潭高等小学校时,就显露出诗赋才华。今流传下来的二首诗,为家乡人民广为传诵。诗中既有“成栋梁材”的远大理想,又初现“狂风刮来毛不动”的坚韧不拔精神。《玉潭校门前栽树》诗云:

小树两边栽,

浓荫一条街。

他年成大树,

便是栋梁材。

玉潭学校是宁乡县城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前身为玉山书院,创立于明嘉靖二年(1523)。1902年改为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13年,刘少奇考入该校读书,曾作《南门桥铁牛》诗云:

南门桥上双铁牛,

瞪目竖角望河洲。

狂风刮来毛不动,

暴雨淋时汗竞流。

青草遍地常闭口,

金鞭抽身不回头。

牧童空有绳和索,

昂首江边孰敢收。

南门桥又名玉潭桥,位于宁乡县城关镇南门口的沩江河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桥上建有石亭、石狮,并有两个大铁牛,为宁乡一胜景,现均不存。

花明园景区 陈先枢摄

1988年,花明楼镇建成刘少奇纪念馆。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诞辰百周年,宁乡人民将革命纪念地与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依托纪念馆开辟花明园,修建“花明楼”,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来此瞻仰、观光和旅游的海内外人士与日俱增。

2022年,炭子冲村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摘自《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湖南地图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