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1831年后

张守涛   《书屋》   2024-02-02 16:01:07

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文/张守涛

1831年,魏源父亲病逝,魏源请假回家丁忧守制,之后参加会试未中,便入两江总督陶澍幕中,并与陶澍在南京龙蟠里比邻而居,过从甚密。魏源写下《湖广水利论》,认为水灾不断的原因在于人与水争地,应退耕还湖;又辅助陶澍在淮北改革盐政,推行票盐制,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盐票卖盐,借此废除原来垄断专卖的引商制。魏源自己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带头做起了盐票买卖,刚开始因为他是一介书生,不谙世事,亏本不少,后来他找到一个善于经营的合伙人又赚了不少。当时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魏源曾两次应邀到林则徐府中进餐,并代林则徐阅卷。

1835年,魏源第五次参加会试,而这届会试的主考官正是他得罪过的穆彰阿,魏源自然再次落第。五次落第,魏源心灰意冷诀别考场,写诗《下第过旧阿县题壁》道:

出都一旬不见山,今朝山色何孱颜。

岱宗支陇所尽处,车马如度井陉关。

霸王虞姬在此间,虎豹不敢号空山。

杜默江东来痛哭,鲁戈不挽斜阳还。

当炉酒雏解挟瑟,日厌泰山压门侧。

闻客江南山最青,载侬往看吴山色。

这诗大体意思是说,奸人当道,自己怀才不遇,日落西山,不如看山玩水去也。于是,魏源动用买卖盐票赚的钱在扬州买下一座别墅,命名为“絜园”,在园中寄情山水,又娶了一个小妾,倒也悠然自在,“池鱼行树影,阶鹤爱书声。使婢烹晨汲,呼儿课夜更。理家无惰政,带月扫柴荆”。但他闲居在环境优雅的絜园时也并未忘记国事,编写了《明代食兵二政录》七十八卷,意在借鉴明代兴衰经验教训,救治清朝时弊,认为“法久弊生”“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提出清廷应广用人才和改变官风学风,可惜此书后来失传。魏源还继续协助江苏推行盐务改革,建议参考淮北票盐办法在淮南推行盐票制。好友龚自珍在辞官后多次路过扬州,居住在魏源的絜园,为絜园题写过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当他得知魏源在编写《圣武记》《海国图志》时大为赞赏,认为这才是经世致用的真学问。

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去世,魏源写了七千多字的文章《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以示纪念。同时他也一直密切关注着好友林则徐此时在广州督办的禁烟情况。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曾受邀审讯英俘,写成《英吉利小记》,概述了英国的地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风俗、殖民等情况。如夏剑钦在《魏源传》中所言,通过几个月来对鸦片战事的观察,魏源“深刻感受到了清王朝上层集团的昏聩、腐朽和不堪一击,留下了《金陵怀古》八首和《寰海》十章等诗歌,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愤和对统治者失望的情怀。如《金陵怀古》八首之二‘照残今古秦淮水,磨灭英雄晋石头。地气辄随王气尽,前人留与后人愁’,就隐指石头城的地气也像清王朝一样气数将尽”。魏源还在诗歌《寰海》中指出,应严禁鸦片但不应拒绝正常外贸,认为战争的失利正是由于朝廷举棋不定战和摇摆,“功罪三朝云变幻,战和两议镬冰汤”。

裕谦出任两江总督后,魏源又到裕谦幕下效力,参与了浙江防务,提出应集中兵力防守镇海、宁波等浙江海岸,且应修建外城,但不久他感觉到自己人微言轻,便辞归扬州。途经镇江时,魏源正巧遇到被发配新疆的林则徐,两人相见感慨万千,在破旧小旅馆的一盏昏灯下披肝沥胆谈至天明。临别之际,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手稿都交给魏源,委托他编撰《海国图志》。林则徐已察觉到中国与西方相比的落后,意识到可怕的并不是鸦片而是思想愚昧闭塞。这次相遇没有改变林则徐、魏源的命运,却改变了中国以及日本的国运。

离别时,魏源含泪赋诗《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相送林则徐,其诗曰: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时林公属撰《海国图志》。)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匡蘋。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

魏源自林则徐走后,便根据林则徐所托收集资料,准备编撰《海国图志》,同时继续关注鸦片战事。这时广州爆发三元里数万民众自发抗英斗争,但不久厦门、定海沦陷,英军又攻陷镇海,亲自在镇海指挥战斗的两江总督裕谦自杀殉职,兑现了他的誓言:“城存俱存,以尽臣职,断不肯以退为辞,离却镇海县城一步。”接着浙江提督余步云弃城,宁波沦陷,道光侄子扬威将军奕经迷信“虎克羊(洋人)”而找来虎骨沉入海底,道台宋国经招募乡勇戴上纸糊面具装成鬼怪“跳舞而前”,自然也都一败涂地。魏源心情沉重,对战局悲观失望,写诗《自定海归扬州舟中》其一道:“到此便筹归,应知与愿违。狼烟横岛峤,鬼火接旌旗。猾虏云翻覆,骄兵气指挥。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

1841年八月,龚自珍再次来到扬州絜园,住了很长时间,与魏源谈经说佛,不亦乐乎。但天不假日,龚自珍返回丹阳后不久便突然去世,收到消息无比悲痛的魏源赶到丹阳操办丧事。他回忆起龚自珍的一生以及他与自己的交往,百感交集,撰写挽联道:“天下谓奇人,骂座每闻惊世论;文坛摧异帜,剪窗犹忆切磋时。”上联说龚自珍是天下奇人惊世绝伦,下联忆两人切磋琢磨亲密往事,无一字含“悲”却有无限悲痛。魏源根据他与龚自珍生前“孰后死,孰为定集”的约定为龚自珍编辑文集,并在序言《定庵文录叙》中评价龚自珍道:“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其中“逆”字准确概括了龚自珍的人生、思想,其实也是魏源夫子自道,他们都是时代的“逆行者”。

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鸦片战争的失败,让许多感世忧时的有识之士感到震惊、愤慨,开始思考救国良策。如扬州秀才黄钧宰认为鸦片战争是“古今之变局哉”,《中西纪事》作者夏燮认为鸦片战争“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也”。魏源则“不胜漆室之忧”,一方面写诗痛斥统治者昏庸误国:“争战争和各党魁,忽盟忽叛若棋枚。浪攻浪款何如守,筹饷筹兵贵用才。”另一方面他抓紧编撰《圣武记》《海国图志》《夷艘寇海记》,表达他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圣武记》开始写于鸦片战争之初,“告成于海夷就款于江宁之月”,即《南京条约》签订之日,很明显魏源就是因为受鸦片战争刺激而写此书,其目的也很明显,是“弘扬清初圣祖之武功”,为对外战争提供借鉴。这本书总结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军事方面的“丰功伟绩”,许多观点则针对当时社会现实而发,认为社会弊病和朝廷昏庸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提出国家富强须发掘人才,振奋人心,改革弊政,尤其应允许民间开采银矿和改革币制,方能“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魏源还在书中提出了“洞悉夷情”“师夷长技”的主张,成为后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声。此书首开清史研究之先河,且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面世后多次翻印,“索观者众,随作随刊”,还流传到韩国、日本,对无数仁人志士有重要影响,如曾国藩就多次研读《圣武记》,该书为他带兵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1842年7月,魏源在写完《圣武记》后开始根据林则徐所托和提供的资料编撰《海国图志》,历经五个月编成五十卷。《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倍内容,共五十七万字,包括历代史志、华人的海外见闻录、外国著作、时人有关海外著作等,卷首则是魏源写的《筹海篇》。在《筹海篇》中,魏源反思了鸦片战争,认为若能扬长避短、防守得宜,是能够打败英国的,对外应通商互市“以夷款夷”,“筹夷”的根本在于“自守”自强自立。“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认为应主要学习“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还在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等情况,主张发展工业,允许民间办厂,甚至认为美国民主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魏源相信只要中国注意学习外国,很快即可富强,即会如他中《筹海篇三·议战》中所言:“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夏剑钦在《魏源传》中指出:“《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这对当时的国人来说,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海国图志》完成的这一年,英国工业化还在进行中,美国尚处于南北分裂状态,法国则有暴乱,中国仍然还有迎头赶上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虽然启蒙了一些国人但并未引起清廷重视,“师夷制夷”之说尤其“举世讳言之”。反倒是此书传入日本后,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不仅受到日本知识分子重视,也受到统治者重视,日本大量进口、印刷《海国图志》,到1856年,各种版本达二十几种,明治维新中坚人物多受《海国图志》影响,使得日本开眼看世界并调整了发展战略,开始“师夷长技”。乃至于日本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将此书译为日文的盐谷世宏对此感慨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夫!”

在鸦片战争期间,魏源还根据自己参战经历写了历史上第一本有关鸦片战争的专著《夷艘寇海记》,此书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当代史’”。因为这本书内容太过真实、犀利,当时并无署名,但学者普遍认定此书就是魏源所作,因为其内容、风格与魏源其他著作完全一致。该书全面记录了鸦片战争历史,赞颂了林则徐等主战派,痛斥了求和派其首鼠两端的行为,在结尾中愤慨写道:“夷寇之役,首尾二载,糜帑七千万。中外朋议,非战即款,非款即战,从未有专议守者。何哉?且其战也,不战于可战之日,而偏战于不可战之日。其款也,不款于可款之时,而专款于必不可款之时。其守也,又不守于可守之地,而皆守于不可守不必守之地。”即是说鸦片战争持续两年,浪费七千万两白银,最终败于战和摇摆。魏源还深刻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政治腐败所造成的,“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魏源的这一观点准确点明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于道光的举棋不定战和多变,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廷的昏庸及中国与英国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国力差距。

魏源书法作品

因为刻印《圣武记》《海国图志》等书,魏源家中积蓄耗费殆尽,无奈之下,五十多岁的魏源再次进京参加会试,如他在致友人邓显鹤的信中所说:“中年老女,重作新妇,世事逼人至此,奈何?”这次魏源文章“劲扫三军,倾倒三峡”,本已中会试第十九名,却被考官以试卷字迹潦草为由判罚停止殿试一年。魏源写诗感叹道:“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即是说只要书法好,能诌几句歌功颂德的诗,就能出将入相,而他和龚自珍满腹才学却因书法不佳屡试不中,如此能选拔出什么人才呢?

魏源不甘心,次年再参加会试,这次终于考中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魏源没有留在大有前途的翰林院,而是去扬州府东台担任知县,因为他想与其在翰林院写小楷作骚诗,不如去地方切实为老百姓做些善事。魏源本想励精图治大干一场,一展才华,可刚干半年母亲就病逝了,他只能回家守孝。

为生计所迫,守孝不久,魏源便又入江苏巡抚幕府做起幕僚,继续建言江苏漕运改革,在闲暇之余又修订他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还进行了一次“半年往返八千里”的南方旅行。“客到岭南疑谪宦,文非海外不沈雄”,魏源竟然还去了澳门、香港,不仅收集到《海国图志》的资料,更大开眼界真正“开眼看世界”,“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

守孝期满后,魏源奉命任扬州兴化县知县。刚上任时,正逢暴雨如注,督河官员要开坝放水,魏源趴在堤坝上大哭以身护堤,帮工民众十余万人相随,终于护提成功,在场的两江总督陆建瀛对此感叹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次年,兴化附近水稻大丰收,时人称之为“魏公稻”。魏源还大兴水利,修筑了两个堤坝,一劳永逸解决了兴化水灾问题,当地民众为此纷纷要为魏源建生祠,被他严厉制止。此外,魏源还修建学宫,扩建书院,注重文教,被当地县志称赞道:“淮扬保障,千载寡俦。”他时常默默伫立在兴化的范仲淹祠堂,激励自己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政绩突出,魏源不久升任海州分司运判,主抓淮南盐票制施行,又于咸丰初年升任高邮知州,在他离开兴化后,兴化民众将他立像于范仲淹祠堂。

担任高邮知州期间,虽然魏源依旧为官勤勉公正,尤其是“简恕”为政,以诚感人,但他身心渐疲,对官场已无多大兴致,于是抓紧时间勤奋著述,完成了《蒙雅》《禹贡说》《辽史稿》等书,并将《海国图志》从六十卷增补到一百卷。在《海国图志后叙》中,魏源阐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编纂《海国图志》的原因:“惟是诸志多出洋商,或详于岛岸土产之繁,埠市货船之数,天时寒暑之节,而各国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能以各国史书志富媪山川纵横九万里、上下数千年者,惜乎未之闻焉。”

“故园安稳非前世,新梦飘零失太平。喜得南来衡岳雁,故园水陆已销兵。”就在魏源埋头著述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兴起,并很快攻占了南京、扬州、镇江等地,与魏源所在的高邮近在咫尺。魏源一向同情民众,了解民间疾苦,认为农民起义多是“官逼民反”,如他在《嘉庆川湖陕靖寇记》中曾直言道:“‘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因此他对太平天国隐隐地持同情态度。他曾写诗道:“秦淮歌管变鼓钲,长爪巨牙街衢行。可怜今夜月,曾照庐州堞。八公草木风鹤声,沟垒高深为谁设。”不久,他被以“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为由“革职”。

虽然魏源很快又官复原职,但已心灰意冷、无心仕宦而辞官回家,他一边像老友龚自珍晚年时一样钻研佛经向往“净土”,一边“闭目澄心,危坐如山”,“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述”。他修订了原来写的《诗古微》,撰写了研究《尚书》的《书古微》,还修撰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传世史书《元史新编》。在《元史新编》中,魏源认为“贫极江南,富归塞北”,即贫富悬殊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其实是在警示清廷,后来他拟将此书交由浙江巡抚何桂清上奏以供清廷参考。可惜清廷依旧并不重视他的“良苦用心”,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大清这艘破船依旧在不停覆没中,中国近代化在艰难中不断前行……可惜魏源看不到这些了,他于咸丰七年(1857)三月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临终对友道:“君且休,吾将逝矣!”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书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