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集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2-02 10:09:21
文/蒋集政
洪河村地处长沙县青山铺镇东部。2004年,原早耕村与金山桥村合并,由于两村地处捞刀河流域支流洪家河两岸,取名洪河村;2016年4月,原洪河村与梅数村合并,仍名洪河村,村域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41个村民小组4500余人。2024年初,首访洪河村。
水美田绿的美丽洪河
翻开长沙地质史册,经历亿万年多次地壳运动的巨大变迁,现代长沙地貌在5000年前基本形成,湘江由南而北横穿长沙,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靳江河等多条河流分别自东、西两翼汇人湘江,构成繁密的树枝状水系,河流沿岸形成了诸多狭长的河谷平原。长沙地区的亚热带气候也在这时期逐渐形成,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暖。优越的自然条件,带来森林茂密,虎豹猿猴出没;灌丛繁茂,野生猪牛羊兔繁衍;江河湖沼水肥物丰,各种鱼类游曳其中;河谷平原土质肥沃松疏,花草植被遍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长沙先民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
洪河村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据考证,1988年12月发掘的长沙县广福乡(今青山铺镇)梅数村腰塘遗址,距今大约5000年前。洪河村党总支书记范超介绍,腰塘遗址是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的代表,这时的长沙先民已能烧制鼎、豆、留、盘等器形复杂的陶器,磨制扁平小型的石器并在上面钻孔。从发现的一座面积16平方米的半地穴式房基看,房子坑基深入地面 l米,呈椭圆形,士坑四壁为墙,屋顶以茅草覆盖,这种房屋虽然还十分粗糙简陋,却是长沙先民摆脱穴居野处状态的一个巨大进步。
洪河村自古就有种粮的传统。“洪河村可谓长沙原始农业和稻作文化的起源”,青山铺镇人大副主席李晓东告诉我,腰塘遗址出土大批陶器、石器,还有一些鹿角、兽骨,说明历经沧海桑田,这时期的长沙先民捕猎手段和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特别是出土的物品中有状似粟米的农作物颗粒,说明这时期洪河村周边区域已进行稻粟种植,粮食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
腰塘遗址的发掘,不仅是洪河村的财富,也是长沙县的名片。长沙县由此打造了长沙腰塘遗址农耕文化节,2023年农耕文化节于春耕时节在洪河村举行。“农耕文化节以泥土作舞台,群山当混响,紧扣乡村风光和农耕文化,以音乐舞蹈为媒,不仅有农耕插秧体验、创意农耕集市等农耕活计,更有乡村音乐会、山歌演唱等文艺表演。”镇党委宣传委员,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朱硕娓娓道来,特别是开幕式上的原创歌曲《青山美》、本土山歌《心中的赞歌唱不完》、舞姿曼妙的《庆丰收》……让观众尽情享受5000年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乡土风情,感受青山铺的田园“烟火气”。
农耕文化节当日,在创意农耕集市的“稻梦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湖南农业大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技术集成团队首席科学家黄璜,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专家刘建丰教授现场访谈,认为腰塘遗址农耕文化与旅游体验相融合,是促进洪河村及青山铺镇发展的有效途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挽起裤脚,脱掉鞋子,抱起秧苗走进水田,教孩子动手插秧与泥巴亲密接触,纷纷表示:“插秧的场景唤起小时候难忘记忆。”
农耕文化节的举办,是5000年农耕文化的当下传承。近年来,洪河村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发展战略,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范超介绍,洪河村土地肥沃,机械化种植程度高,素有长沙北部“小粮仓”美誉。同时,挖掘腰塘遗址多元价值,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拓展精细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充分融合农业、旅游资源及传统文化,留住青山碧水绿稻,保留乡风乡韵,是农耕文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蜿蜒流淌的麻林河滋润两岸肥沃的土地,全村现有耕地面积近5000亩,历年来保持双季稻种植,是长沙县水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走进洪河村,立即被“金山万亩良田”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范超说,金山片是洪河村稻田最集中、最肥沃的种粮区,片区2300余亩,由南往北涉及5个村民小组,是长沙县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区的核心示范片区。
沿金山路前行,两厢是一块块标准化农田,翻耕后的稻田里一片新绿,一看就是正在生长的油菜苗。田园里依次可见“忆春耕”“观稻浪”“归仓廪”的宣传标示牌。此时离春耕还有不少时间,却勾起孩提时家乡春耕的记忆——
那时春耕,犁田、耙田全靠牛,将弧形的“牛扁担”套在牛肩上,再从两旁用粗绳与犁、耙相连,牛拖着犁耙在前面俯首躬行,人扶犁掌耙跟在牛后。犁田耙田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犁扶得稳不稳,耙掌得平不平,犁头入泥深还是浅,耙齿“吃泥”浅还是深,关系到泥土翻耕是否到位,泥浆耙得是否细平,影响春插后秧苗的成长。高中毕业后,每年暑假回家参加“双抢”,我曾经犁过田、耙过田,也算熟谙其中“诀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现代农耕虽然早已不靠耕牛改用“铁牛”了,但农耕始终是粮食生产第一道工序。朱硕说,洪河村能够获评长沙市特色产业村庄,“金山万亩良田”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镇村一年多的共同努力,金山片农田全部改造成为标准化农田。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洪河村的资源优势,发展高质高效农业。经过支村“两委”认真讨论研究,同时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洪河村的发展,要在“绿色”稻田资源和“河”字上做文章,种植彩色水稻,打造洪家河沿河风光带,复原腰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建设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走传统种养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
首先粮食生产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通过“大户流转、散户打包”的方式,将沿洪家河两厢的三个片区集中整合,实现双季稻种植率100%、机械化作业率100%,形成纵穿南北5公里的金山万亩粮食示范片。同时种植彩色水稻,吸引城里人观光旅游,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我们来到明畅农机合作社,这里也是种粮大户王稳根的家,门前一片池塘,远处一脉青山,风景优美。明畅农机合作社是洪河村最大的种粮大户,流转耕地2000多亩,有85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承担周边1万余亩耕地储备秧苗任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粮食深加工厂房,满足5000余亩粮食烘干加工所需,培育“梅兰杉生态米”特色品牌。在王稳根的示范引领下,全村农户积极性明显提升,老百姓出门就能在田间地头务工干活,不仅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还带动村民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泥秋塘组袁正青原本是一名畜牧兽医,村党总支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鼓励他成立健元农机合作社,流转耕地300多亩,成功实现职业转型。目前,洪河村有9家种粮大户成立了农业公司,流转全村80%的耕地。为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洪河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洪河大米”品牌,将全村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统筹管理,并推荐进驻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乡村振兴馆,2023年“洪河大米”年销售约200吨,销售额近120万元。
万亩田稻香驿站
稻香驿站是洪河村围绕“金山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辐射带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益探索。通过整合村民闲置资源,依靠“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合力打造集稻香文化、旅游观光、餐饮民宿、农产品展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园经济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品牌化、项目化,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
伫立“金山万亩良田”,范超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这个季节农田“最没有看相”,嫩绿的油菜苗还没有完全覆盖翻耕后泥土的本来面目。等待春天油菜花开时,草长莺飞,成片的油菜花浪起伏,蝴蝶翩翩飞舞;春插后禾苗满田,和风吹煦,绿浪翻滚,蝉叫蛙鸣;成熟的稻穗沉甸甸、金灿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个季节虽景色不同,但美丽一样震人心弦。我不禁期待稻菽千重浪的日子再来洪河村。
青山绿水村庄美,稻花香里游洪河。洪河村紧靠麻林河,洪家河穿村而过,在以河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这里是物产富足的鱼米之乡,麻林桥市镇更有“小长沙”之称。美丽的山水,肥沃的土壤,洪河村具有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洪河村依托金山路沿线田园风光及特色民居,以稻作农耕文化为轴,打造集田园观光、农耕体验、自然研学、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金山稻作观光走廊,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新标杆。
秋收前的“金山万亩田”
金山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沿线,涉及8个村民组151户,实施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包括民居外立面改造,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清除路、田、塘、山、菜园边杂草杂物、沟渠池塘,拆除旧房危房、拆围透绿、拆散乱污等。通过搭建党群“连心桥”,村民从“要我拆”到“我要拆”再到“主动拆”“帮忙拆”,让地投劳支持项目建设,整个片区实现净化、亮化、美化。
吴家咀位于金山路沿线,“连心驿站”前有两口池塘,池水清澈,形状如腰。范超说,此处虽然非腰塘遗址所在,但状如“腰塘”,意在传承腰塘农耕文化。果见“腰塘”旁的“清风亭”内,竖立着农历24节气与农耕紧密相关的宣传牌,比如“春分”节气,上书“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又如“雨水”节气,上书“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兰春塘美丽宜居村庄则为腰塘遗址所在地。兰春塘原有一个“岚嵩山莊”,俗称岚嵩堂。后人取其谐音为兰(南)春塘,一直沿用至今。兰春塘地貌呈环形,沿线点缀着党建文化走廊、稻田文化展览、村民议事中心、美丽庭院、水景游道、农机展览等。这里有荷花池、摸鱼池、钓鱼池、小岛池、生态池等特色水域,是周末假日孩子们摸鱼、捉虾体验的理想之所。小岛池旁建有一座浮岛,岛上陈列腰塘遗址半地穴式房屋,是长沙地区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
范建华是兰春塘组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开始后,他辞去城里的高薪工作,回乡承担起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无偿捐献房屋、石磨等,全身心投入,为家乡建设作贡献。来到兰春塘,发现这里既传承古址(腰塘遗址)、古树(古樟)、古风(民俗)、古韵(农耕文化),又展现新貌(乡村振兴)、新风(文明风尚)、新学(组级治理)、新事(现代农业),文明古风蔚为大观。
麻林河是洪河村的生命河、母亲河。洪河村以建设美丽幸福河流为契机,开展麻林河洪河段(洪家桥至杨家桥水闸)及主要支流治理、金山湖生态治理,对4.8公里河道实施清淤扫障、生态护砌、景观建设,实行水岸同治,既保证河道岸坡稳定,又满足农田灌溉需求,以河为线串连田园美景,打造了风吹稻浪、希望田野等5个主题景观节点,成为休闲游玩打卡的好去处。范超告诉我们,已将金山湖畔一片20余亩山地流转,准备引进开发民宿。
以沿河风光带形式打造的党建文化园,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陶冶情操于一体,以党建历史为主线,以景观、墙面、标牌等为载体,辅以夜景灯光、园林音响等现代传播设施传播党的知识,对党的历史、党的大事、党的思想、党的教育等进行诠释。文化园内有3本石书和4只石脚印,3本石书将“党章、准则、条例”镌刻于石上,4只足迹踏石留印,寓意着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辉煌发展历程……
走在以乔木、挺水植物营造的麻林河边,踏着青石逐水而行,几只野鸭在河水里嬉戏,一派水清河畅的美丽景色。越过“金山万亩良田”回望昔日的穷山村,现已蜕变成和美乡村、幸福家园,从20岁读书回乡就担任村干部、任村党总支书记达20年之久的范超,为自己始终如一的坚守感到欣慰。我们真诚祝福范超、祝福洪河的明天……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