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指导作用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29 17:22:11

衡阳市衡南县三塘镇雁西小学 王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提出,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对于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校本课程《印象雁城》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指导作用 

前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成为爱国爱家的人才。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学校在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印象雁城》设计了传说故事讲述、传奇人物书写、风景游记欣赏、民俗美食记忆、诗词歌赋诵读等多个单元章节,从衡阳历史文化长河中撷取具有真实性、亲切性和启发性,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吸引力的素材,以孩子们易学易懂的语言施教。此类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取向 

(一)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 

校本课程的一切开展和进行,都是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课程类型,还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指向性。国家统一编制的课程,由于要考虑全国性因素,就不能对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使得教育没有显著的指向性。学校应切实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师生的个别特性,根据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要求,开展相对应的校本课程,从而提高家国情怀的适用性。第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独特性。学校在自己的基础上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学校发展的历史及特点、设计课程的需求及因素等都有机整合到对校本课程的设置中,从而体现家国情怀教育的独创性。另外,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合理性。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的且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发展而进行的校本课程,不仅符合学校及师生的发展特点,还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就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合理性[1]。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首先,校本课程中包含了广泛的情感教育元素,能积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对历史传承、古迹文物以及文化传统等各方面材料的深入挖掘,运用这些元素作为引导学生家国情怀发展的优秀题材,并且校本课程运用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园和国家的感情。其次,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涵,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感情,对国家、民族以及文化拥有正确的视角, 建立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2]。

二、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指导作用 

(一)制定正确的课程目标 

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执行正确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的方向决定课程的内容形式的编制和构建及开展策略。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价值体现及大众化为基准,设计了《印象雁城》校本课程。在知识水平上,通过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衡阳历史的发展历程及衡阳的文化传承,如我们的衡阳有记载的历史文化名人超越百位,星汉璀璨,蜀国大司马蒋琬、吴国大臣谷朗、东晋文学家罗含、南朝高僧慧思、唐朝宰相李泌、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等;在能力水平上,通过课外实习调查,掌握课外实习活动的基本学习方法和技术;在道德素质上,指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另外,校本课程的目标还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突出学校的特性[3]。 

由于校本课程是其他基础课程的补充,所以国家教育采用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此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更精准,要考虑到不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以保证其适用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可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和个人情感培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课程中生动有趣结合了学生的心理感知,加深了解。并随着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开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提升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突出强调学生的国际愿景和责任感培养,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4]。 

(二)构建课程框架

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学校应结合需求分析、现有资源、位置和学校发展特点,以学生品质为出发点,建立校本课程的组织架构,丰富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如以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层次学习能力为基点,学校选择与衡阳历史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以版式的形式展现衡阳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特性,学生通过学习衡阳人物、衡阳美景、衡阳美食及衡阳故事板块,来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培养家国情怀[5]。 

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创意、实用和开创性。对于《印象雁城》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首先要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选择资源,以课程的价值取向选取衡阳地区的历史古迹、 传统文化遗产及风俗习惯等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感。其次,将衡阳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复杂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资源分类,根据区域条件选择性开发利用,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6]。 

(三)通过课程优化培养家国情怀 

开展校本课程的过程是将教育课程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实现教育课程目标的核心, 是制定教育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是在一夕之间就能实现的,而是在特定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配合完成的。《印象雁城》校本课程首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程进行中关注学生的课程现状,根据课堂学习、课外实习、 假期探索作业等学生的学习规则,设计多样的课程开展途径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接受家国情怀教育;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按照校本课程的内容特性,设计出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 促进文化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对衡阳文化较多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免出现家国情怀教育的乏味现象;第三,提高对校本课程的探索,引领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时体验生活和经验,时加强课程探索,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探索生活,感受衡阳的乡情文化。此外, 还可以运用网络、媒体等多媒体形式来辅助教学。学生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来培养认识,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积极传播课程知识及实践活动内容,扩大了课堂的受众和参与度。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有趣的、有价值的、易于宣传的资源整理成微课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做以优化设计,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7]。 

(四)通过课程评价的完善指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展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校本课程目标实现的完整与否进行分析评价,以此促进校本课程更好地实施。一般是从完成目标、课程开展过程、学生的发展等进行评价。首先,对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对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以及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其次, 对学生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过程进行评估。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进度,以及过程中的方法能力、感情培养等。另外,还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方式及思维模式等等。在对校本课程做评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引导学生更深层的进行探索,提高对于家乡和国家的文化传承及发扬,培养家国情怀[8]。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家国情怀教育是目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定、组织架构规划、课程资源优化和评价,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柏晶. 依托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城市的记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现代教学, 2020,10(05):277-279. 

[2] 龚哲山. 守望乡土风情培育家国情怀——基于"家国情怀"的智慧课堂之校本课程研究[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05(04):101-103. 

[3] 张幼琴. 根植地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以"印象湖塘"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21,10(11):48-52. 

[4] 蒋春华. 毓秀课程:基于家园情怀的幸福体验——浅谈小学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07(10):175-179. 

[5] 杨颖. 浅谈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以《常州市古运河桥梁文化历 史的研究》研究性学习课为例[J]. 2020,22(06):188-192. 

[6] 周刘波. 家国情怀:历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以\"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 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 中国教师, 2019,11(09):499-502. 

[7] 赖海波. 浓郁乡情 家国情怀——依托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初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12(08):277-283. 

[8] 黄毅江. 融入乡土历史文化的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索——以增城区荔城中学校本课程《增城历史与文化》为例[J]. 科学咨询, 2020,15(30):77-85.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琼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