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铺子丨 看完《年会不能停》,是谁在汗流浃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18 09:26:47

撰文/曹茜茜

音频/万丽君

这段时间,电影《年会不能停》如同一匹“黑马”领跑市场。影片从豆瓣开分的8.0分,逐渐上涨到8.2分,堪称近5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喜剧片;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上映19天总票房破8亿。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这部电影有什么魔力?

“荒诞但不悬浮”,是大部分人的观后感。该影片讲述的是职场菜鸟胡建林在集团裁员之际被阴差阳错调入总部,犯错的人事经理马杰为了保住饭碗被迫为其周旋而引发一系列笑料的故事。电影中,诸如将“优化”理解成“升职加薪”的错位,“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底层逻辑”等“职场黑话”,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相互糊弄”,以报销车费为诱饵鼓励加班等情节,如同一面“职场照妖镜”,照出了众生相。

结尾处主角三人合唱改编版《我的未来不是梦》,讽刺职场潜规则和黑心老板的RAP词,更是大声喊出了“打工人”无法言说的心声。不少网友评论区留言,“简直是我司的‘纪录片’”“太真实了,笑不出来”“看完之后,是谁汗流浃背了”……

近年来,《我,到点下班》《凪的新生活》《我是余欢水》《新闻女王》等透视职场生态的影视剧,目之可见地变多了,也更加接地气了。无论是艺术风格的“荒诞”,还是叙事主题的“荒谬”,这些作品在与观众的“磨合”“对话”中,都在渐渐成为人们“挑战现实,释放理想”的投射物。

那么,影视剧真的是“万能解药”吗?

它或许可以缓解“阵痛”,但不能彻底拔除“病根”。正如部分观众所言,电影《年会不能停》是一部喜剧外壳下包裹着严肃内核的“成人童话”。之所以被定位成一部童话,是因为电影中主角们面临的职场压力,不仅仅是主角个人的问题,也是被艺术化后的集体困惑。不同的是,主角可以通过一番“升级打怪”收获“皆大欢喜”的结局,但现实中的个体却难以轻易消化日积月累的职场压力。

前几天,“‘90后’‘95’后涌入装修工人行列”的新闻冲上热搜。月入三四万的高薪和自由不被约束的工作环境,让不少年轻人放弃“体面”只想“搞钱”。表面上看,“凭劳动挣钱挺光荣”,但这种“自我和解”背后,是不是也有“被现实毒打”之后的清醒与无奈?个中况味,这群独辟蹊径中途转行的年轻人知道,仍坚守在CBD的万千白领内心或许也在品啧。

“西方‘好莱坞’在美国,东方‘好莱坞’在香港”,公众对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评价,道尽了那个黄金时代的港片之精神意蕴。这种精神,不仅仅表现在香港电影的体量上,也体现在香港电影人对电影的态度上——高质量的剧集要有人性的温度,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就拿电影《年会不能停》来说,看主角团“整顿职场”固然热血,但清醒的现代人也深知“当老板也很不易,且行且珍惜”“一部电影无法改变职场生态”。不过,将电影当成一把“手术刀”,剖开个人对立场的坚守、对正义的追求、对内心的直视等议题,也算是一种收获。正如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生活可以变得更好,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价值观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重新建立信心。”

不能停的是年会,更是大家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千年之前,诗仙李白入京前曾高诵“仰天大笑出门去”,而今,《年会不能停》以喜剧的手法映射现实,也算是同主旨的延续。新年已至,我们需要尽情狂欢,更期待在狂欢之后迈向更美好的现实。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