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 2024-01-13 09:05:01
■洋中鱼
从零陵潇水西岸的朝阳岩零虚山往东北方向走,沿台阶进入上洞的篆石亭(俗称“八角亭”),回首一望,但见来的方向岩洞石壁上有“何须大树”四个大字,旁有七行小字:“丙辰伏日,天久不雨。流金铄石,忧心如焚。避暑朝阳岩,凉风飒然,不减箕踞长松下矣。题此志慨。彝陵望云亭。”可以说,这是整个朝阳岩保存最完好、字体最具气势的榜书。
篆石亭是我年少时经常去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我在柳子庙读初中,每天往返都要经过朝阳岩,彼时公园还没有建设,我们时常去游玩。特别是在夏天,喜欢去“八角亭”小憩,或者寻找枯枝干草扎成火把游岩洞,以此降温纳凉。儿时的我们望着朝阳岩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只感觉有点好奇,还不明白各方石刻的来龙去脉及含义。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和视野的逐渐开阔,朝阳岩众多摩崖石刻那些原本冷冰冰的文字在我眼里渐渐变得温暖起来,甚至复活成金光闪闪的文化瑰宝。
最近这些年,虽然我去朝阳岩的次数不太多,但每次去到那里,免不了去篆石亭溜达一下,看看“何须大树”四个大字题榜。看着看着,眼里居然有了不少幻觉,那四个榜书逐渐淡去,变成一些小字题刻,由是幻化成一群人,冒着炎炎烈日,从朝阳岩零虚山上沿着青石台阶走下来,进入上洞的篆石亭。
这群人中有地方官员,也有军人。领头的是一个将军,仪表堂堂,双眼炯炯有神,言行举止颇为斯文。他在大家的簇拥下,走进篆石亭之后,感叹道:“好一个天然避暑胜地,到了这里,就好像到了古松下,凉风习习,一路上的酷热就消失了。望某自去年(1915年)八月七日到任,驻守永州近一年,因为忙于军务,还是第一次来朝阳岩游玩呢。”
原来,此人乃大名鼎鼎的零陵镇守使望云亭。
望云亭,本名文祥,字桂丞,湖北宜昌人。他从小长在长江边,水性颇好,年少时以驾船为业,后来当兵入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历了诸多战火。早年随左宗棠入新疆,因功升守备。中日甲午之役,赴朝鲜作战,以功补游击,授镇远军副将。此间,曾因李鸿章弹劾徐得摽而受到牵连。民国初年(1912年),望云亭任内蒙古伊克昭盟宣抚使。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汤芗铭被任为署湖南都督兼查办使,并暂兼理民政长。望云亭就在这个时候受汤芗铭召请,出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官兼道县知事。1915年,望云亭授零陵镇守使,晋升陆军中将,一直干到1917年,因胃病辞职进京治疗,后病逝于北京。
随行中有一个对朝阳岩颇为了解的官员给予介绍:“将军,当年柳宗元可能也像我们今天这样,郁闷时外出闲游,从愚溪步行来到这朝阳岩的。”
望云亭笑道:“这是你个人的想象吧。”
那官员笑道:“我是根据柳子诗文推测的。其实,朝阳岩自中唐道州刺史元结发掘并命名以来,成了一方山水胜迹,历代慕名前来游览的人不少,而且有的人还在这里留下了题刻和诗刻,您看这方就是黄庭坚侄子黄虨的题刻。”
望云亭凑过去边看边念:“主郡吏南昌黄虨彪父,暇日携倓、裧、㴴、榮、犖、檆、鎣,游朝阳岩,摩拂苍崖,观伯父太史题刻,叹慨久之,表姪九江夏孝章同来。乾道辛卯百五日。”随即点头赞道:“不错,好字!历经七百余年而恍若新迹,颇为难得。”
那官员又道:“这多亏前永州刺史杨翰杨海琴的良苦用心,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被授永州知府,没想到抵达湖南境内时,又接到朝廷命令,未赴永任而权常德。咸丰七年(1857年)春,朝廷又令杨翰权沅州。搞了一年多,接到命令再次出任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六年,曾遭受过巨大压力。特别是咸丰九年元宵节之后,匪石达开部自江西攻取湘南郴州部分县城,进入永州宁远县境后分兵三路:南路由赖裕新率领,经宁远、江华入广西;中路由肖华、张士谋率领,经宁远花桥进军永州;北路主力由石达开率领,经宁远黄土源取祁阳。三军分头进击,约定在宝庆会师。而杨翰在永州被肖华、张士谋围攻了七天七夜。所幸军民同心,城池固若金汤,未曾被破。不仅如此,杨翰生活十分节俭,还将自己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修缮永州文物胜迹,包括朝阳岩、柳子祠、绿天庵、元颜祠等。这篆石亭就是他重修的。”
望云亭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海琴知府在战乱时期倾心文物保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陪同的军官看见朝阳岩有众多的石刻,于是向望云亭建议:“将军,你既然来到这里,何不效仿前人,也留下一方石刻?”
望云亭笑道:“这里都是先贤和名家题刻,我若涂鸦,未免自取其辱。”
那军官道:“卑职跟随将军征战南北,经常看见将军练字,却不见留下一方石刻,未免可惜。在道县时虽然建了一座亭子,也以将军的名字命名,但终究比不上石刻这样永恒啊!”
众人附和,建议望云亭留下题刻。
有人说此山此水应当写一首诗为好,有人说像黄虨一样写上我们今天这些人到此一游未尝不可,还有人说可以写上将军的征战简历。望云亭听了,摇头说:“不妥。”
还是那位颇有学问的官员想到了一个点子,他说:“之前将军说在这里乘凉,好比坐在古松下。我记得汉代有一个偏将军叫冯异,他为人谦让,出行时与诸将相逢,习惯引车避道。每次打了胜仗,诸将并坐论功,而他经常独坐树下进行反思总结,将士们称他为‘大树将军’。这‘大树’二字,浓缩了冯异忠、孝、仁、爱的高尚品格,冯氏家族就把这种品格作为家风代代相传。文祥先生也是一名将军,何不在此题写一幅与‘大树将军’有关的榜书?”
望云亭一听,赞道:“好主意!”就问对方:“请讲具体一点,什么内容为好?”
那官员道:“此上洞能遮蔽酷暑,如同天然树荫……”
望云亭突来灵感,说道:“我明白了,就写‘何须大树’四个字!你们看,这个岩洞,即便没有篆石亭,也很阴凉。我们于暑日来此,凉爽宜人,根本不用大树遮挡烈日。再者,这里景物幽绝,水石甚佳,历代文人骚客之建树都不如这大自然之建树;三者,自推翻满清以来,军阀割据,很多人渴望攀上朝中‘大树’,而望某不以为然。四是望某以古之大树将军自拟自励,特立独行,任由后人评说。”
话一落音,众人称赞不已。
望云亭又道:“我还得题跋,把久晴不雨跟我们的忧心表达出来才好。”
回到军营之后,望云亭写下“何须大树”四字榜书,并附加题跋四十二字(无标点),后人请人镌刻在朝阳岩上洞入口处石壁。题榜为楷书,一行四字。题记及署款计七行,行书。石刻尺幅 240公分,高75 公分。
题跋所云丙辰,暨民国五年(1916年)。彝陵,即夷陵,清初避讳改“夷”为“彝”,顺治五年,改称宜昌,乃望云亭家乡。
1917年,望云亭因胃病赴北京就医;1919年11月,病逝于北京延寿寺街30号。其好友、康君有的同榜进士、前桑植知县雷以动获悉,撰挽联云:
识公于英雄未遇之年,勋业晚成,德政详亭记一篇,俾使君遗爱长留,文字聊酬知己感;
代我以嗣息久艰为虑,风尘物色,聘钱拚明珠十斛,幸昨岁啼声初试,泉台足慰故人心。
责编:陈程
一审:陈程
二审:李礼壹
三审:戴勤
来源:永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