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丨我与书的悸动

  科教新报   2024-01-09 09:34:14

文/石门县夹山镇官渡桥中学 聂欣怡 

生活中处处需要书,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也给我们带来知识和启迪。我的一生都离不开书籍,轻轻掀起那泛黄的一角,伴随着淡淡的书香,我听书中的人物喃喃低语,与书中的人物轻轻对话。

以往,我读《史记》,与太史公对话,听他诉说着“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的史实;读《乐府诗集》,听江南采莲女吟着“江南可采莲”的曲调......而今年春节,我打开了余华的《活着》,与里头的福贵对话,看他艰难的一生。

坐在家里烤火的我,百无聊赖地发着呆,突然看到不久前买的一本小说——《活着》,于是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看了起来。朴素而又优美,真实而又华丽的的文笔,让我对余华老师笔下的福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安静的烤火房里只剩下翻书的“沙沙”声,我越发看得起劲,许久维持着一个姿势,早己腰酸背痛,但依旧如痴如醉地读着。直到吃饭,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

飞快地吃完饭后又抱起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越看到后面内心越发酸涩,福贵的身边不停地有亲人离去,最终只留他一人。隐隐猜到结局的我已经不敢再看下去了,但好奇心驱使着我:万一结局不是这样?万一会有反转呢?于是我极力忍耐看了下去。直到黑暗笼罩了大地,我合上书,深吸一口气,没有反转,世上没有那么多美好,总归遗憾居多。孤身一人的福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能将悲伤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余华老师到底经历了什么呢?结果却发现了反转,他将快乐留给了自己,却将悲伤留给了读者。我尝试着从余华老师的角度去看,又有新的理解。福贵的家庭反映了过去中国所发生的种种灾难。接踵而至的打击从余华真实的笔墨中流淌出来,但他即使遭受如此多的打击,却仍有一样东西不曾磨灭——活着的意志。余华老师将他塑造成了一位黑暗中的英雄,在现代社会中,平凡地活着已是不易。

余华老师的《活着》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处于初三阶段的我一直为学习的高压恹恹不乐,但一想到孤身一人的福贵那么努力活着的样子,我又充满了动力。我也会像福贵那样,即使遭遇磨灭的打击,也依旧有活着的意志,决不放弃,努力向前。

指导老师:贺婷 文舜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