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从长沙走出去的清官大吏

章资超     2024-01-08 12:38:12

文/章资超

从省城长沙往东,沿S207线前行,进入长沙县春华镇百熙村,遇村民一问,很快就能找到张百熙的墓园。这里叫做泉井冲,青山萦绕,绿树滴翠,溪水潺潺,山谷幽静。在长沙市政府所立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碑文:“张百熙(1847—1907),同治进士,曾任清廷六部尚书及政务大臣,在任管学大臣时,奏请变更科举,兴办学堂,各府均设中学堂,各县均设小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张百熙的历史功绩。

一人任尽六部尚书

张百熙,字埜秋,亦作治秋。1847年出生于这山村乡野。年少时,正值中国多事之秋,他耳闻目睹了帝国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土地、抢占资源、欺凌人民,而清政府却腐败无能,无力抵抗。故早在城南学院读书时,他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理想。他30岁中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并一路官至朝廷高位。

当时清朝只有六部尚书,张百熙先后担任刑部、礼部、工部、户部、吏部共五部尚书,后又补任了邮传部尚书。一人任尽六部尚书者,历代政坛罕见。

因其几十年亲勉勤政,抚恤平民,政绩显现,朝野民间呼声甚高,清廷曾赐赏黄马褂,并赐在紫禁城和西苑门内可骑马等殊荣。上世纪40年代,张百熙的后代还完整保存着光绪皇帝及西太后在张百熙六十寿辰时所赐“平和锡福”之巨匾。

△191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开学,政府官员及中外教职人员合影,前排右四为张百熙

近代教育改革先驱者

张百熙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他是名副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后被尊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清廷派时任吏部尚书的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负责筹办大学堂事宜。上任伊始,他就领先喊出办学要“开拓”“创新”的口号,并大刀阔斧,力废封建科举,创建新型学制。是年7月,他亲自主持拟定一整套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堂章程,被朝廷批准后称为《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从此,数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废除,中国翻开教育新纪元。

张百熙还力排众议,创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这是张百熙倾注心血最多的事业。他深谙办学人才是关键。因此,提出要“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对主持大学的总教习人选,他尤为重视,他毫不犹豫地将美国籍总教习辞去,经多方物色,他选定“桐城派”著名学术领袖吴汝纶担任总教习。而吴始以年事已高为由,不愿出仕。张百熙亲去吴住所,身穿大礼服长跪不起,他恳切地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朝廷高官,这样衣冠跪拜,吴深为感动,即应允赴任而去。

士为知已者死。张百熙思想维新,又如此器重人才,当时海内外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一时云集京师大学堂,著名翻译家严复、名士屠敬山、王瑶舟、蔡元培等,都先后到大学堂任教。

由于张百熙推新政,废旧制,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尤其是在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他重用大批开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引起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至光绪三十年初,在他上任两年之际,即被朝廷解除管学大臣职务,使他更大的兴学救国抱负,再也无法实现,遭此变故,其深为悲愤。张百熙是儒官,擅诗工书,著有《退思轩诗集》,其多忧国忧时之句,他曾诗云:“乾坤扰扰事未已,风雨潇潇秋可怜,万里不敢忘报国,诸君应用力回天。”

一江湘水动悲风

张百熙一生清廉,在京城,在家乡,都流传着他为官清正的诸多故事。他任吏部尚书时,到湘考察,顺途回家省亲。他专程去拜访了昔日的同窗好友卢晓亭夫妇,待他走后,邻居们都围聚卢家,争睹这位大官送来的厚礼。因为他们知晓,卢是张百熙在家乡读书时最好的朋友,张去京城后,仍书信频繁;再则卢家其时家境贫寒,如今官居朝廷一品的学友前来探访,肯定会有厚礼馈赠!想不到,张百熙相送的,仅只有一幅字画——一幅亲笔题字的画像,画中题字:“卢公晓亭大人乃家乡善士也,品行端庄性情浑厚;卢母冯恭人乃女中君子也,德性贞静。”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卢公夫妇的无比尊重。当时卢公感慨:“张无财宝相赠,有此字画,我足矣!朝廷有如此高官清吏,国之幸也!”这幅珍贵的字画,被卢氏后人作为至宝,代代相传。

张百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清廷谕曰悼念,其灵柩回籍时,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以 “用示笃念荩臣至意”。

斯人已去,后人景仰。张百熙的逝世,令许多开明官吏和知识界人士十分悲痛,纷纷撰联悼念。其时仍任教于京师大学堂的名士林琴南的挽联中有一句“一江湘水动悲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其逝世的悲恸情怀。

其门生痛悼恩师,众助捐七千两银子,拟于京师大学堂铸铜像以作纪念,后因见其家境清贫,遂将此款存于北京商号“义善源”生息,以养遗属。

2005年后,张百熙墓被长沙市政府、湖南省政府相继公布为市、省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