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1-08 10:26:50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洁
应该与学生建立怎样的关系?攸县四中正高级教师张敏敏在她的执教生涯中,一直在思考。
学与教,是硬币的两面,教师为学生设立目标并提供指引,要如何让教学更好地触及另一端的学生,张敏敏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在三尺讲台探索。但关于教育为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个问题,她想先抛给自己。
张敏敏很认可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言:“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她从对自己的反思出发,串联起职业生涯中的各个角色。
教授语文学科,最吸引张敏敏的一点是青少年身上旺盛的生命力和求知欲。学生们爱看些什么书,近来又关注了哪些话题,听些什么歌都能引起她的兴趣。几十年的从教生涯,张敏敏的课堂形式只有一个特点:把学习还给学生。505班学生彭诗琦曾在教师节给她发来信息:“三年里我从您的课堂中收获最多的是真正的语文能力。您的课堂让我上台讲话不再那么怯场,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
致力于培养有自信爱分享敢表达的学生,是张敏敏一直的教育追求。在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时,她反复琢磨一个问题,“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借助语文教育这个载体能抵达什么地方。”也因此,她将“三爱语文”教学主张凝练为三句话:爱生活、爱语文、爱表达。
打开内心的一万台发动机
张敏敏曾在县域内唯一一所省示范性高中攸县一中执教25年。学校位于湖南省东部的攸县。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周边乡镇中学,能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进入这所学校已经是区域内的佼佼者。这一部分学生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将考取一个好大学视作核心目标,聪明且肯下苦功夫,他们天然地接受传统意义上老师和家长设置的高要求。
老师如果只恪守“教”的一面,可能会错过很多学生成长的细节。张敏敏想在她的课堂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我想要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张敏敏认为,语文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拿起书本,翻开全世界。
张敏敏的课堂经常由学生启动,分享一本书的读后感,谈一谈最近看电影的体会、或者网红人物和一些热点新闻。课堂的包容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无论你讲什么,她总能知道,甚至在你的讲话结束后还能作出延伸与总结。在这之前她可没有一点准备,凭的就是她平常的热爱学习。我们都很佩服她。”550班易明璋这样评价张敏敏的课堂。
了解学生的兴趣,也让张敏敏收获成长。她会坐在公交车上听学生推荐的歌曲、在碎片时间翻翻最近班上同学都在讨论的那本书籍。她关注个体的成长,享受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光。几乎每一天,张敏敏都会在课外休息时间带着学生散步、观花、打球,甚至会接受学生的邀请,参加亲子运动会。学生们不爱喊她老师,而是管她叫“敏敏姐”。管她叫“敏敏姐”的人有还未毕业的05后,也有05后的父母们。
教语文,也是教人文,是和学生一起认知世界的过程。张敏敏教学主张里,爱生活排在第一位,在她看来,爱生活的内涵非常丰富,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然充满了生命力和探知欲,对自己满怀期待。
2022年,张敏敏转岗到攸县四中任教。学校位于乡镇,比起城区的县一中,农村学生的占比更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所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竞争力相对弱势一些,更隐性的困难在于学习观念上的差异。张敏敏并不回避这些问题。作为正高级教师,三十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她的评价维度并不单一。
“评价是最好的引擎,要让成长看得见。”张敏敏每周都会赠予学生“敏敏寄语”,鼓励他们“打开内心的一万台发动机”,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学期末,她会组织学生们给自己写“颁奖词”,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强化正向反馈。更重要的是,她希望引领学生关注现实和人生,懂得怎样爱自己、爱家人和爱生活,张敏敏称之为幸福力。
这其实是张敏敏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恰好借助教师这一职业身份,将它内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我的“三爱”语文观》获得湖南省2023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论文省一等奖,《谈美》等3个课例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省级优课。
看到教育的另一面
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直是触动张敏敏的地方,如果只看考试这个单一维度,问题未见得浮现,但外在世界的评价体系从来都是多方面的,缺乏自信、羞于表达这些性格会让孩子们升学或者进入社会之后感到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攸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学留守到高中的家庭结构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引领是缺位的。张敏敏看到了问题所在,因其灵活的施教方式,张敏敏往往能与学生建立一种流动的关系。她善于捕捉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生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有许多学生毕业多年,还时常打来电话和敏敏姐聊一聊。
近年来,攸县教育局设立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立家长学校总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以此为契机,张敏敏被聘任为全国“家校社共育”智库师资团队成员暨北京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团讲师。
张敏敏作为攸县家庭教育团专家经常在学校、机关以及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公益讲座。这是张敏敏拓宽语文教育边界的一次尝试。造成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很复杂,因为县城生态的特点,这些年来与张敏敏相处的学生有不少就是来自留守家庭。她深知家庭对于塑造孩子性格的支撑性,即便有些孩子的父母就陪伴在身边,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又成了另一个课题。
张敏敏经常受邀开展读书分享会和公益讲座,围绕家庭教育的主题,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张敏敏将学校教育的触角伸向家庭,正如她常常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一样,即便课文讲解了无数遍,课后的延伸依然多种多样。《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是语文课本上的经典名作,课后张敏敏布置了两个作业,陪爷爷奶奶说话,对爸爸妈妈作亲情采访。
家庭关系,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面。505班刘桓希妈妈曾经激动地告诉张敏敏:“我看了你在群里发的话,我带有感情地把你的话语念给儿子听,你的语言太有感染力,所以他敞开心扉跟我聊天!”
追逐光,成为光
张敏敏的教育随记每天都在更新,有和学生的互动,有教学反思,也有与课堂设计有关的灵感。积累经验很重要,但是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终身成长的思维方式。老师栽培老师自己,对于学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领。这是张敏敏的信条,也是她一直践行的工作方法。
张敏敏曾花四个月的时间反复读《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将教学实践经验凝结成教育理念,这是她朝着专家型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在张敏敏看来,这是她的追光之旅。2023年11月,张敏敏的《逐光之旅》获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国培计划”优秀教师成长案例。
作为基层正高级教师,张敏敏承担了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要听课随时去,不用打招呼。我的教案都在桌上,你随时去拿。那里还有很多书,想看都可以拿去。”面对青年教师,张敏敏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收到青年老师的手写信,张敏敏很感动。她认为这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褒奖。“老师,我也想要一个敏敏”,这是徒弟贺洪爱在给张敏敏的手写信里,记录她和学生分享关于张敏敏的二三事后得到的反馈。2014年到2023年,张敏敏辅导的青年老师们,在省市县地区的赛课中均有获奖。“敏敏老师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予我在人生路上和职业生涯勇敢前行、不断攀爬的勇气。她是良师,更是益友。”这是株洲市第八届“教坛新秀”易青兰对张敏敏的评价。与青年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张敏敏并不仅仅是指导老师的角色,她总能突破教与学的边界,转换身份变成对方一个真诚的朋友。
对于张敏敏而言,成长还在继续,乡村教育是新起点。她始终记得湖南省基层正高级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尹川的寄语:“你们将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支点,联结成片,铺开服务乡村教师成长的学习网;是乡村孩子的贵人,言传身教,成为照亮人生的航灯。”
“我的幸福感来源于学生”,张敏敏把幸福力带来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乡村孩子们。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