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古镇: 岳阳市陆城镇

陈先枢 邓红云     2023-12-26 09:59:32


陆城镇全景(陆城镇供图)

文、图/陈先枢 邓红云

陆城古镇位于岳阳市云溪区今陆逊社区所在地,地处湖南东北部,北濒长江,南邻洞庭。今为建制镇“陆城镇”镇政府驻地。全镇今辖道仁矶、陆逊2社区和陆城、香铺、枫桥湖等8村,总面积94.43平方千米。

城区为狮子山、太和山、灵官岭、学宫岭、跑马嘴、龙船嘴等十多座低山矮岭连成的岗地,占地3.8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历来是军事上的重要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屯兵于此操演水军,陆城由此而得名。


△陆城中学内陆逊雕像 (易松 张小平摄)

陆城镇历史悠久。1987年陆城铜鼓山考古发掘出商代遗址,打破了史学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表明商代这里就是从中原到江南的重要商贸通道。据史料记载,尧舜时陆城隶属三苗国地,夏商时期属荆州地域,汉属下隽县。三国初期,陆城属蜀国,后属吴国长沙郡巴丘管辖。西晋太康元年(280)起至唐朝末年,属巴陵县辖域。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楚王马氏在陆城设置王朝场。

自商周到五代后唐两千余年间,陆城的地域优势一直很明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水上商贸通道的枢纽之地。盛唐时期以来,随着江南的逐渐开发,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往南迁徙。陆城土壤肥沃,出产富饶,是各类物产及商品的集散地。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得许多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继而得到开发。当时,本地出产的竹木、茶叶、稻米及各类水产运往外地销售,老百姓所需要的布、绸、纸、盐、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是经陆城通过水运完成的。在设置为王朝场的数十年间,陆城就成为今湘北、鄂南一带的茶叶集散地,江南一带的茶叶从陆城起运经长江、汉水到中原、西北等地。起到了“便民输纳”的作用,收到了“富盛一方”的效果,为后来设置王朝县,并成为王朝县、临湘县的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城古镇为千年县治。宋淳化元年(990)王朝场升格为王朝县,陆城为县治。至道二年(996)改王朝县为临湘县,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县署迁出。陆城古镇为县治长达940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先后为王朝县与临湘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修筑城墙、城楼可以起到防御、防盗、防洪等作用,是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政绩工程。设立县治初期,陆城尚无内城外廓。明成化十一年(1475),知县唐绢倡导筑土为城,覆以陶盆,分东、西、南、北四门。成化十八年(1482)和弘治十六年(1503),知县张浚与黄嵩先后重修。正德元年(1506),知县刑思敬增修“引圻、瞻岳、望荆、会江”四门。到了清朝中期,四门依次叫“旭阳门、镇安门、阜财门、拱辰门”。后改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一直沿用至今。及至清末,城楼和城墙频遭毁坏,不曾修复。迄今为止,仅古镇南门保存有一段60米的明清城墙,墙高2.9米至3.3米。整个基脚由一块块长条石砌成,高1.8米。从基脚到墙身皆为明清时建筑。四座城门也先后遭到破坏。古镇城墙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沧桑,幸存下来这段残垣,作为历史见证,弥足珍贵。

△陆城镇残存古城墙 (邓红云摄)

明代中叶至清乾隆初期,陆城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县治的各项设施更加完善,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北正街建有县署、按察司、布政司、便民仓、儒学廨等县署官衙。商铺主要分布在东、南正街。西正街建有文庙和学宫。城内主要建筑有:山川坛、城隍庙、莼湖书院、跑马岭、游乐场、节孝牌坊、先农坛、普济寺、天官府、三闾大夫祠、刘公祠。还有文昌宫、文庙、武庙、宗祠、观音阁、崇圣堂等大小庙宇48座。

陆城素有重农崇本的传统,除北门的先农坛外,还有县知事春耕劝农的示范田。每年迎春之日,知事扶犁,百姓观景,热闹异常。位于城西的文现案既是敬奉儒医王文衡的处所,又是城中文人新春时聚集欢娱之处,俗称游乐场。每逢正月的上九日或元宵夜,许多读书人喜欢去文现案扶乩、斗文比诗。借诗词唱酬,或针砭时弊,或讴歌美德,正如案前楹联所云:“文笔凌空光射斗,现身说法案生香”, 给县治增添了活跃气氛。

城南的万寿宫则是著名的江西会馆,因城里大多数人的祖籍在江西,故建此宫更有利于论乡帮情义,求诚信团结。三闾大夫庙是人们怀遗风、仰先哲的地方,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舟、朝屈原庙等活动。城里和乡下前往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从南门外到桥头的水上岸边,人山人海,赛船如龙、执扇如蝶,江城鼓震、旌旗挥舞,盛极一时。

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南门外又扩建了1条主街道和3条小巷,并在新街口修建了一座极为气派的南楼,给古镇平添了几分壮观。古镇街巷纵横,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主要街道有:学宫岭至汤家巷的东正街,沈家坪至东门的东门街,汤家巷至坳上的西正街,学宫外泮池至西门的西门街,坳上至南门的南正街,南门至南楼的南外正街,学宫岭北麓至北门的北门街,学宫岭西北麓至常平仓的仓门口街,以及县署南至刘公庙、东至沈家坪、西至学宫岭下的三岔街。

小巷自东正街开始,经西正街、南正街,至南外正街共四条。正街东侧,依次有蓝公巷、萧家巷、何车管巷、王家巷、刘家巷、狮子巷和许家巷;正街西侧依次有汤家巷、花线巷、罗家巷和学田巷。城内外的大街及沿街对称性平行分布的小巷错落有致,形成了“鱼骨状”空间格局。街巷中除有七大茶庄和九大盐铺外,临街到处都是京广南货、布米油醋店和风味小吃摊,小贩叫卖,客来客往,甚是繁华。古镇大街小巷的格局虽历经千年沧桑,仍然保持着宋明时期依山傍水建城、因地就势建街设巷的鲜明特征。

陆城镇老街(邓红云摄)

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大体相近。侧墙多系砖石结构的风火山墙,山墙形制为“小马头墙”,垂脊略高于两坡屋面,并与正立面的墀头连接起来,山墙中间为三角形。多数民居内设置有天井,前后建筑多围合成四水归池的形式,天井内设有暗渠排水,或采光或蓄水亦可兼顾。内部构建均为抬梁式框架及木质鼓皮墙,进深较长,开间偏窄,其建筑小墙与屋顶样式多为湘北地区传统商业建筑形制。南正街至今还保留一栋称作“朝门”的明代建筑,前后两重。前重呈门楼式结构,檐下斗拱呈弓形布局,梁柱间雀替构件造型各异,木刻精巧,石质门楣、门槛,及天井周围的石刻花草、动物浮雕栩栩如生。建筑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艺术的载体。

传统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上。街区古民居建筑,人字山墙融合了湘北传统民居的特点,并在墀头部位做卷草造型泥塑,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有些民居正面挑枋下的托板雕刻有吉祥图案,如卷云、书画等艺术样式。这不仅体现了传统工匠的建造智慧,也反映了房屋主人希望家族兴旺、富贵、吉祥的审美情趣。这些历史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体现在建筑中是不同风格,体现在营造中是多样的工艺。古镇作为湘北门户与湖北隔江相望,民居风格融合两地特点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宜技术,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陆城镇民居(邓红云摄)

2013年,位于陆城镇中心的南北正街公布为岳阳市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岳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湖南古镇》,湖南地图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