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个岗位参与“上新”新职业!逾800个旧职业消失

  劳动报   2023-12-26 09:32:41

民宿管家、调饮师、易货师、无人机驾驶员……近年来,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不断涌现。

10月下旬,人社部组织开展了新职业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共有400多个职业参与申报,最终评选结果不日将对外公示。

究竟什么才算新职业?它们是怎么评选出来的?其存在哪些特性?又有哪些旧职业随之消亡?

近日,劳动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人社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范巍,带你一起走近新职业!

一再扩容

已新增74个新职业

什么才能算新职业?简单来说,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之外。

1999年,国家首部职业分类大典颁布,其中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它曾对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实在太“老”了。

范巍表示,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

2010年后,国家启动了大典修订工作。先是颁布了2015年版大典,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2022年时再次对外发布了新的2022年版大典。

记者查询发现,从2019年到2022年之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五批共74个新职业:

■2019年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

■2020年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等25个新职业;

■2021年发布了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等18个新职业;

■2022年则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今年,人社部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新职业征集工作,要求新职业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未收录的,或者虽已收录但职业活动内涵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职业。范巍称,“最终通过的数量预计和前几批公布的差不多。”

并非够“新”

就能成为新职业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诸如“ai立体成衣设计师”“超空间场景设计师”“元宇宙建筑师”“虚拟人设计师”……但它们并未进入“职业分类大典”中。那么,这些新“360行”到底算不算新职业?

新生岗位不等同于新职业,在范巍看来,新职业至少要“五性四化三期”的要求:

■职业性特征,以获取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例如志愿者虽然有很多人从事,但它是公益性的,就不能成为一个职业。”

■社会性特征,新职业是从业人员需要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稳定性特征,新职业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

■规范性特征,新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群体性特征,新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不能只有寥寥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范巍表示,很多看似很新的职业,其从业人员寥寥无几,那就达不到进入大典的门槛。

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在遵守以上原则和技术规范外,还要重点考虑三方面:

■专业化,指该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独特性。

■社会化,指职业活动的社会通用性和国家对该职业的呼应程度。

■国际化,指职业定义和活动描述的国际可比性和等效性。

同时,职业的发展演进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将职业的演进阶段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稳定期,当一个职业业态进入“稳定期”,就初步具备了进入“职业大典”的标准。

“我们对于‘新职业’的认定是非常严谨的。”范巍指出,新职业的发布有严格的过程,未出现在大典内的只可能用“潜在新职业”等措辞表述。

逾800个旧职业

已经消失

当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诞生时,也有不少的旧职业从职业大典中消失了。

数据显示,201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版相比,新增347个职业、取消了894个职业。2022版大典再次修订时,又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

如果对比查询就会发现,这些消失的职业大多已经“过气”了。例如,曾经的“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这些岗位都随着技术或社会发展的进步,逐渐被取代或是废弃了。

同样,还有很多中老年人曾非常熟悉的“bp机寻呼员”“电报收发员”“电话接线员”“唱片工”“修钢笔”等,一度甚至很“吃香”,但终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国的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了改变,也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不能盲目“逐新”就业

警惕风险性

新职业的出现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致,为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就业形势。

范巍提醒,新职业虽然存在着人才的缺口,但并不意味着求职者要一味“求新”,更不意味着有了新职业就能“闭着眼把钱挣了”。

“从短期来看,新职业的确有其风口期;但是从长远来说,任何职业都会有其固定的从业人群,本质上还是技术技能水平决定高下。”范巍指出,社会各界对于新职业的关注要理性、客观,避免盲目和追风,还是需要以技术技能为导向来培养人才,从而真正发挥其“就业调节器”的作用。

范巍还指出,不少新职业由于太“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缺憾,例如在社保、职业培训、职业评价和发展等方面,现阶段依然存在较大不足,这也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职场人

你的职业“上新”了吗?

责编:曹婕妤

一审:潘文秀

二审:詹娉俏

三审:熊佳斌

来源:劳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