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三角”转向“绿三角”

曹娴,彭雅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23 09:36:46

花垣河流经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资料照片)龙恩泽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彭雅惠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晴朗冬日,地处湘、黔、渝三地交接处的花垣县边城茶峒,游人络绎不绝,尽享沈从文笔下的秀丽风景。

绕边城静静流淌的这条花垣河,发源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流经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汇酉水、沅水,入长江、奔大海。

这一区域,锰资源丰富,尤以湖南花垣、贵州松桃、重庆秀山为重点,有中国“锰三角”之称,其电解锰产量一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曾经,“锰三角”高歌猛进,锰产业成为该地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花垣河一度严重污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两次点名批评。

党中央高度重视“锰三角”污染治理,湘、黔、渝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展开多轮整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锰三角”治污和发展探索创新。

11月底,记者深入“锰三角”调查发现,三地兼顾保护与发展,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高质量发展。其中,花垣县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啃“硬骨头”、求“最优解”。而今绿水青山重现,在花垣河畔的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点,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显示,花垣河边城断面今年10月水质为Ⅱ类。

锰污染治理长期而艰巨——

因地制宜,在科学发展中攻坚

花垣县花垣镇,花垣县兴银锰业责任公司坐落在半山腰上。

记者来到厂区看到,以前的原料、生产设备早已清理干净,车间周围有建好的雨污分流沟,部分厂房拆除后的覆土层上已长出新绿。

今年67岁的麻兴刚是企业负责人,1998年当上了矿老板。在“国有民采,有水快流”背景下,“锰三角”地区洞洞开采、户户冒烟,矿老板们过得“风光”,却留下了乱采滥挖、散小乱污等隐患问题。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麻兴刚坦言,“环保、安全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一旦出事就不是小事。”

(花垣县兴银锰业责任公司整治前后对比照片。花垣县生态环境局提供)

从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经过三轮整治,1195个矿洞永久性封堵,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逐步退出。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明确要求加强渝、湘、黔交界的“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

一矿连三地,三地各不同。看资源储量,松桃最多,境内锰矿探明储量7.3亿吨,而其他两地均是三四千万吨;看产业支撑,秀山最少,锰产业在当地GDP比重约为3%,而其他两地的锰产业均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整治令下,各方发力。

重庆秀山,29家锰矿开采企业、19家电解锰企业全面淘汰退出,锰产业退出历史舞台。

贵州松桃,“一企一策”治理涉锰企业,淘汰关闭一批,停产整合一批,升级改造一批。

湖南花垣,4家锰矿开采企业整合为1家,6家电解锰企业整合为1家,在整合基础上推进锰锌产业升级。麻兴刚第一个在退出协议上签了字。

“选择保留1家矿山企业、1家电解锰企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综合考量。”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花垣既有锰,又有铅锌。铅锌冶炼产生的副产品硫酸,正是电解锰提取过程所需原料。从发展背景看,锰是高端合金的重要原料和工业战略物资,“一关了之”并非上策;从地方经济着眼,矿业经济一度占据花垣县税收近七成,高峰时带动全县5万多人就业,矿业整治也需考量地方发展。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大家的思想与行动逐渐从分歧走向统一。2022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在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重点整治任务;2025年底前,有效解决花垣县锰产业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标本兼治和绿色转型。

2023年11月底,停产整改2年多的湘西福阳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福阳锰业”),静待复工复产。

福阳锰业位于花垣县民乐镇,有民乐、猫儿、石栏3个矿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

“近两年来,企业投入治理资金超过1亿元。”福阳锰业副总经理龙秀兵介绍,资金主要用于矿区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生态恢复等。

龙秀兵告诉记者,3个矿区各配套建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因最初设计的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超标排放。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并交办矿涌水重金属锰超标问题后,3个污水处理厂分别进行改扩建,日处理量增加一倍,在线监测系统每2小时将水质数据发送至生态环境部门。记者采访时看到,污水处理厂排水锰浓度0.224毫克/升、COD为7.181毫克/升,均远低于排放标准。

整治“锰矿卖出去、污染留下来”的后遗症,从国家到地方都付出高昂代价。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累计已投入9.39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仅污水处理一项,锰矿涌水日处理费用就达7万元;处理锰渣库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厂,年费用高达3000万元。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专家一直关注“锰三角”整治,他们认为:“锰污染治理长期而艰巨,只有走开发性治理途径,以产业科学发展推进持续整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花垣县民乐镇,经过治理的衡民锰渣库。曹娴 摄)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科技攻关,加快突破锰渣治理难题

初冬的花垣分外清冷,自称花垣“矿二代”的石朝军却内心火热。他在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矿业)负责推进的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最近有了可喜进展——

厂区一角,“氨氮处理成套系统”成功进入中试。两条小型试验线交替运行,可从锰渣中提取出硫酸铵、氨水、石膏、碳酸镁等资源化产品。

作为花垣唯一保留的电解锰企业,东方矿业自重组以来累计投入68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和环境治理。

在生态环保“高压线”下,身为东方矿业技术总监的石朝军坦承企业压力大。尤其是电解锰价格一路走低,目前价格不到高位时的三分之一,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大。

“市场逼企业开展锰渣资源化利用,现在不是‘要我改’,是‘我要改’。”石朝军介绍,锰渣含有锰、镁、硅、钙等成分,在建材、化工等行业甚至农业领域都有较大需求。

锰渣是固体废物,处理不好是污染,利用好了就是资源。11月底,贵州松桃的贵州三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处置100万吨的电解锰渣回转窑高温焙烧改性制作胶凝材料(水泥掺和料)项目试生产。经过焙烧活化等技术处理的电解锰渣,变身轻质砖、承重砖等建材产品,或用作水泥掺和料、矿山充填料。

这种采用“火法”工艺产出建材和胶凝材料等的方法,在松桃得到大力推广。记者了解到,这种处理模式“照搬”到花垣县却可能“水土不服”。因为运输距离远、电价相对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实际情况,花垣县探索锰渣资源化利用须另辟蹊径。

锰渣处理,传统填埋方式占地多,还存在渗漏等生态风险隐患。花垣县现有20座锰渣库,堆存锰渣达932万立方米。今年4月以来,我省编制了矿渣资源化利用、尾矿库风险管理和产品外输等3个方案,计划对20座锰渣库分类分级系统治理,“一库一策”确保风险可控。

既要“不添增量”,还要“消减存量”,如何攻关突破?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锰渣更低成本的治理与利用。”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恢告诉记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带领下,“揭榜挂帅”锰渣与矿涌水低成本治理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今年11月正式立项。未来两年,中南大学将联合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冶长天、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东方矿业,携手打通锰渣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及污染防治的创新技术路线。

石朝军介绍,按照科研团队“中试”成绩,采用这种“湿法”处理工艺实现量产后,1吨锰渣可提取70公斤碳酸镁、100公斤碳酸锰、240公斤硫酸铵,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能产生600至800元利润。以企业计划年产5万吨计算,刨去处理成本后,一年可盈利三四千万元。

转行与转型——

跳出“阵痛期”,实现战略资源安全利用

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隔壁”秀山与松桃青山叠翠,近看茶树绵延伸展,层层叠叠。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从“矿老板”成功转行的麻兴刚满脸自豪。

作为民乐镇麻拉村的能人,麻兴刚被请回来当村党支部书记。麻兴刚回村后,修路、开荒、流转土地,成立了巴傩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领大家发展茶叶产业。

(花垣县民乐镇麻拉村的黄金茶种植基地。曹娴 摄)

这些年,花垣曾经的“矿老板”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纷纷转行。曾经天天开山炸矿的严德忠创办德农牧业,大力发展湘西黄牛产业;龙清泉将做矿业积累下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富民产业,打造“十八洞黄金茶”系列茶产品。

对于花垣县,“转”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过去,花垣县是湘西州的经济“龙头”,工业产值年度增速曾居全省县域前列,到2022年却跌落到全省倒数第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前只管拼命发展,现在要高质量发展。”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表示,不破不立,要尽快跳出锰矿治理带来的“阵痛”就不能盯着眼前排名,从省部署、州布局到县推进,都得锁定一个长远发展格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跳出“一矿独大”困局,全县谋划发展“四新”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农业、新文旅,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全县铺开。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摸清桑蚕经济门道,不仅实现生态修复,还实现村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

围绕十八洞村、边城等热门景区,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重点文旅项目相继建成。2022年全县吸引游客421.97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超34亿元。

(花垣县边城茶峒景区,游人络绎不绝。曹娴 摄)

发挥国家锰矿资源供应核心区优势,以锰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锰三角”真正蝶变为“绿三角”。

“先把家里打扫干净,再请客人进来。”花垣县副县长龙光平说,按照“一个矿产、一家企业、一条链条、一个园区”的思路,聚焦精深加工,引进优质企业,加快锰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临近年尾,花垣省级产业开发区里,湖南兆科动力新能源公司订单饱满、生产忙碌。生产线上的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仅支撑铁塔基站、太阳能路灯运行,也用在常见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家电等产品上,畅销海内外市场。

“我们在这里发展空间大、前景好。”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自2020年8月投产以来,企业年产值从4000多万元稳步上升至2.1亿元。看好市场来势,企业正在建设二期厂房,并准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锰酸锂领域进军。

“花垣锰产业发展的路子越发清晰。前端开采冶炼逐步规范,末端电池企业培育壮大,发力填补‘中端’正是当前产业招引的‘重头戏’。”龙光平说。

责编:邓玉娇

一审:彭彭

二审:周红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