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湘潭!

    2023-12-21 19:31:35

文/陈琳

这里是湘潭。湘潭是湖湘学派的发祥地,曾国藩、毛泽东、齐白石等名人大咖们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回到他们奋斗人生路的起点、今天的湘潭,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仔细端详着湖湘文化这朵生机勃发、瑰丽无比的花朵时,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从空中的视角俯瞰城市的轮廓,你看见了什么?看见一条弧线 --湘江在这里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在弧线附近的窑湾,有一栋建造于1925年的碉堡式圆形建筑,它是中国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的砖和钢筋砼结构汽车站,它见证了水运时代的没落、开启了一个新的交通时代。看见一座桥 ——千里湘江第一座公路桥。1961年湘潭一大桥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湘潭人渡轮过江的历史。今天,她屹立挺拔的身姿依然是那么美丽。此刻,她正凝望着湘江、拥车流入怀、和这座城市相互守望。60多年的风雨始终无法撼动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她已经成为湘潭的一个精神符号。看见一个圈 ——建立在连环成网轨道系统上的长株潭都市圈。它是中国首批率先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的城市圈,这个圈没有闭环始终开放。圈内人可以高效便捷地抵达心中的诗与远方。看见一种速度—冲破束缚努力向外的速度。 在这种越来越快的速度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湖湘精神。

从时间的这头遥望历史的尽头,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一种厚重。 一本《湖湘文化史》,拿在手,沉甸甸。中国有两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湖南道县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址距今1.4万年。今天当你走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湘潭县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的田间地头,看到金黄的麦穗低垂着果实、回忆起袁隆平院士最后一次在这里考察时的音容相貌、遥想一万年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思考今天我们还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时,你怎能不感叹!发现了一种火花。 它是本土的荆楚文化和南迁的中原文化碰撞产生的绚烂火花。三面环山的闭塞环境、寒来暑往的恶劣气候赋予了湖南人霸蛮刚烈的性格特质;而来自中原文化的正统儒学被本土化之后又赋予了湖南人一种担当敢为的人格魅力。如果你读过《曾国藩传》,一定会被曾国藩自我修炼时所追求的“血诚”“明强”所折服,无湘不成军,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正是在这种融合文化的滋养下,近代中国的湖南诞生了一大批影响历史进程的响当当人物,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湘潭,他们的故事和经历被写进历史,被后世的人们反复研读,成为今天湘潭最有特色的IP。

从纷繁的外头探究深邃的内心,你窥见了什么?窥见了一颗真心。 今天,隐山依旧被苍松翠柏环绕,碧泉书堂旁的莲花依旧盛开,虽早已不见那位著成《春秋传》、开创湖湘学派的青山先生胡安国,但他当年倡导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湘乡东山学校的年轻学子们会在一块石碑前驻足思考,石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洲。谁曾想到当年那个第一次在这里看到完整的中国地图、第一次在这里上英语课、音乐课的长衫少年,会成为一位震烁寰宇的伟人。窥见一颗信心。 进入隆冬时节,在湖南的极寒山区,我们依旧可以欣赏到傲立雪中的寒梅。遥想当年在最寒冷的季节,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毛泽东写下了“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湖湘文化基因里的那种文化自信会给予一个时代中一群人战胜困难勇毅前行的力量。窥见一颗丹心。 以毛泽东、彭德怀、陈赓为代表的一大批湘籍革命先辈们,他们虽然来自三湘四水的不同地域,但他们有着一颗相同的丹心。如果文化可以用一种颜色去描述,那么红色就是湖湘文化的底色,那种热烈而奔放的红色,那种随时间的沉淀越发深刻的红色。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