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湘江绝唱:落花时节又逢君

陈先枢     2023-12-21 10:29:14

文/陈先枢

杜甫(712—770),祖籍湖北襄阳,因流落剑南时,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律诗写得极为严谨却又肆意自如,被称为“诗圣”。

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秋天,杜甫在穷困潦倒中从四川来到湖南,准备投奔旧友,但因为遭遇意外,贫病交加的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人生最后两个年头。从入湖南,到魂归湘江,杜甫作诗100余首,与湖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甫是从洞庭湖进入湖南的。小船停靠岳阳时,杜甫带着家眷上了岸,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这宏伟壮丽的景象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来凄凉的境遇,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离开岳阳后,杜甫逆湘江而上,进入了长沙县境的乔口镇,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入乔口》诗:“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杜甫从乔口继续前行。一天午后,突发大风,杜甫在船中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经船夫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曾是楚国铸钱之地。目睹此景,杜甫写下《铜官渚守风》。此诗写江岸春耕前景物,诗风亲切自如,“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寥寥十字,给人们留下了千多年前潭州先民们勤劳耕作的场景。后人建有守风亭,刻此诗于亭内。

几经漂泊,小舟进入了长沙,杜甫嘱咐船夫绕过橘洲头,到河西古渡登岸,径直来游岳麓山。在古麓山寺前,杜甫发现一方巨碑——《麓山寺碑》,是阔别二十余年的故友李邕撰文并书写的。

进入古寺殿堂,他又读到二十年前诗人宋之问的题壁诗,字迹清晰可辨,诗中的忧愤亦感同身受,这些引起了杜甫意外的惊喜与感慨。于是,他写下了《麓山道林二寺行》。其中云:“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诗人在写岳麓山的广阔视野,深藏林壑之中的麓山寺竟与几百里外的赤沙湖融成一体了。

杜甫在长沙停留数天后,急着赶去衡州投奔好友韦之晋,韦之晋此时正担任衡州刺史。杜甫本想在韦之晋手下谋一份差事,但等他到了衡州才知道不久前韦之晋已调到潭州去了。杜甫转身又赶回长沙,谁知命运捉弄,韦之晋突然得了急病不治而亡了。国家不稳,湖南也不安宁,一天夜里,潭州发生兵变,干戈动地,火光冲天,“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这使杜甫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杜甫初到长沙时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便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杜甫两次送别刘判官,写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的诗句。后来杜甫租住在湘江边的一栋楼房里,他自称为“江阁”。杜甫《江阁卧病走笔》诗中有“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之句,把江阁的简陋、诗人的潦倒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段时间唯一值得杜甫欣喜的是,遇到了一位旧友、大音乐家李龟年。李龟年很擅长唱歌,因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爱而红极一时。杜甫年少时在洛阳多次听过李龟年的歌唱,没想到在长沙又能相遇,欣喜之下,杜甫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七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少年时期家境优越,才华出众,经常出入王公贵族的府邸,得以和李龟年相识。可如今,国家因战乱而转入衰落,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自己也晚景凄凉,前途未卜。短短四句,概括了几十年的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

告别旧友,杜甫抱着最后的希望去投奔郴州的舅父,可还未到郴州又突然改变南下郴州的计划,掉头北归。可能这是诗人思乡心切,是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让他预感人生大幕将落,于是期望回家落叶归根。可是,还没来得及赶回家乡,诗人就病逝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上。民间传说,杜甫是吃了腐败变质的牛肉,食物中毒而亡。葬于衡州耒阳,另说葬于岳州平江,因而湖南有了两座杜甫墓。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