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年乡村读书经历

  《文萃报》   2023-12-14 10:53:31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他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同时,在毛泽东身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成为毛泽东一步步成长,直到成为伟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是读书和实践哺育了毛泽东的成长,同时养育了他的豪气。

外婆家的藏书室

毛泽东出生在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这里交通不便、风气闭塞。他2至8岁在外婆家唐家坨度过。在整个少年时代,他经常去外婆家。尤其是1906年到1909年间那一段辍学的时间,外婆家的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极大地慰藉和丰富了毛泽东的少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从读书方面来说,直接影响毛泽东的是八舅文正莹。文正莹是一名正直而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外婆家有一间藏书室,藏书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百家经典及明清小说等,八舅是毛泽东幼儿时的启蒙老师,八舅的书斋就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座图书馆。

在毛泽东一生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他读得最多,受影响最大的书籍,其初读极有可能就是从他八舅的藏书室开始的。至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十三经》这些国学经典,也颇早进入到毛泽东的阅读视野。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在他不断地往返于唐家坨与韶山冲期间,他是阅读甚至深读过的。

东茅塘藏书的熏陶

1909年,毛泽东开始跟着毛麓钟读书。

毛麓钟的家在东茅塘。其祖父毛兰芳在这里创办了一所私塾,叫面山楼,这是韶山冲最出名且育人成果最大的私塾。毛兰芳给面山楼留下大量诗书及他自己的手稿(包括一套完整的《毛氏族谱》)。

毛兰芳之后,毛麓钟等人又添置了许多经史子集,结果这里成了一座小型图书馆。毛泽东遍览群书、大开眼界,尤其还读了一些带有新潮意味的书籍。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在韶山冲接触各种书刊最多的一次,由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毛兰芳留下的面山楼,毛麓钟慧眼识才,将毛泽东收为学生。于是,继八舅的“乡村图书馆”之后,毛泽东又在他人生的第一阶段得到第二座“乡村图书馆”,他在这里受到了毛麓钟的精心培育和指引。正是有了面山楼里书籍的熏陶,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强烈关注,并下决心离开韶山冲,走向外面的世界。

少年毛泽东读书的经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韶山冲的非正规“乡村图书馆”到湖南省城的图书馆,再到京城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养育了毛泽东的豪气,读书成为毛泽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

《文萃报》2881期摘自《新湘评论》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