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3-12-11 08:09:55
黄炜信 龙钰鑫
据传,醴陵近代瓷业先驱熊希龄把醴陵釉下五彩瓷进贡给慈禧时称:“江西瓷已有千百年历史,醴陵瓷仅数年之功。”确实,在中国千年瓷史中,醴陵陶瓷只是“小弟”。然而,从1905年成立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到1915年“扁豆双禽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醴陵陶瓷不仅以“数年之功”惊艳世界, 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产业之道在于得人。醴陵陶瓷“破圈”并开启一个多世纪的传奇,其中关键之处在于1908年问世的釉下五彩瓷烧制技法。让醴陵瓷业实现后发赶超的决定性因素,则在于人才。研发五种高温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首创“三烧制”……博采众长,后发制胜,一批又一批工艺大师不断创新釉下五彩技法,铸就了醴陵陶瓷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在吴寿祺、林家湖、唐汉初等老一辈陶瓷人的努力下,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得到恢复,醴陵瓷业迅猛发展;醴陵成为全国陶瓷八大重点生产基地之一。
人才之力何以转化为产业之兴?一个“聚”字道出个中真谛。重视人才培养,聚人才而用之。近年来,醴陵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底座,聚大师、聚文化创意人才、聚工匠,以人才聚集洼地成就了产业发展高地。目前,醴陵有陶瓷从业人员近23万人,陶瓷高端人才有143人,其中“国家级大师”20人、“省级大师”123人。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薄施淡染”工艺传承人陈利、主攻山水瓷的郭清平,专攻瓷版画的徐建章……大师们在互鉴中精进,不断为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能,产业发展的人才底座也持续夯实。
产业之兴何以赋能人才之盛?打通市场是王道。大师之作,一笔一触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精妙。将创新成果转换为受市场青睐的“商品”,还应做好将大师级作品更好对接市场、走进生活这“下半篇”文章。由此,研发平台不仅要做创作、科研平台,更要成为转化的平台,解决大师们的市场后顾之忧,增添他们坚守创作的底气。今天的醴陵陶瓷,日用瓷、工业用瓷、陶瓷文创……品类更多、科技含量更高、市场化程度也更高。将眼光拉长,不仅聚大师之力打造精品,更帮助大师对接市场;不仅为产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也不断吸引、培养产业的管理经营人才,助力产品、市场的全面对接,产业才始终保有蓬勃的生机。这,或许也是醴陵成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闪亮名片的秘诀。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千帆竞发中寻找后发优势,在锻造后发优势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人才始终是其中关键因素,这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道。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12月11日07版)
责编:颜青
一审:颜青
二审:廖义刚
三审:罗毅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