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校学子用数字艺术擦亮雷锋精神时代底色

  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07 20:42:53

“这颗焦黄的星球是我们的地球。起初,只有一滴水环绕在四周跳动,而后有千千万万滴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充溢着地球。眨眼间,焦黄褪去,满目深蓝。”问鼎今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赛特等奖的“薪火湘承”团队负责人樊明焱正在介绍“雷锋七问”的可视化数字作品。

雷锋七问,是雷锋短暂而伟大一生的精神内核诠释。此经60年赓续历程,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将是永恒的议题。近日,笔者了解到,长沙理工大学“薪火湘承”团队活学活用数字艺术,以融入青年圈层的表达方式具象化雷锋精神,为其提供了新时代创新传播路径。

上色,从黑白电影到填色游戏

“从小,我们就深受雷锋精神的熏陶,而我真正走近‘雷锋’,是三年前。”“薪火湘承”团队指导老师潘晓霞说。

2021年寒假,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在各大高校招募30名青年志愿者修复《雷锋》电影,一心想带学生用专业技能做些实事的潘晓霞立即组织了学生响应报名。77分钟,115597帧画面,430个镜头……潘晓霞和学生基于AI智能上色所导致的颜色溢出、色调失衡等问题进行了逐帧优化。这年春节,23名学生没有回家,埋首在电脑桌前进行电影上色工作,最终赶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前完成了电影修复工作。

《雷锋》是1965年3月5日上映的经典黑白电影,此前,观众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银幕上雷锋形象的真实色彩。2021年3月3日,红色经典数字修复影片《雷锋》展示片在湖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发布仪式上亮相。身着军装的雷锋形象跃然在屏幕上,立刻吸引全场目光。

回顾这次修复经历,潘晓霞坦言:“有时候,一个2秒的镜头需要回看几十次,其中,‘5毛钱维系生活用品,却为灾区掷出200元捐款’等电影中温暖的情节更是深深触动了我们。”正是这次修复实践,让潘晓霞和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雷锋“向上向善”的精神。

修复期间,潘晓霞带领学生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对“雷锋”IP进行了二次创作,以湖南雷锋纪念馆提供的黑白照片为原型设计出“有声有色活雷锋”亲子填色小游戏。“给雷锋叔叔上个色吧!”游戏上线后,自主搭配色彩的填色设定让拥有丰盛想象力的孩童们乐于创作,雷锋精神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悄然传播。游戏大受好评,潘晓霞和学生开始思考:能否借势在青年群体中找到一条雷锋精神的创新传播路径?

年轻化,让“雷锋叔叔”摇身变成“雷锋哥哥”

课堂思考、暑期实践、毕业设计……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潘晓霞带领学生围绕“数字艺术赋能雷锋精神创新传播”进行了不懈探索。2021年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因半数学生作品都与雷锋精神相关,评委老师戏称潘晓霞所带的小组为“雷锋组”。由此可见,对于“雷锋精神”的研究,已经深入师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为了寻求面向青年群体的新时代雷锋传播路径,团队在雷锋纪念馆调研实践了一个月。展馆内,一张张黑白照片拼接,影射出雷锋伟大的一生。然而黑白照片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一层薄薄的情感沟壑横在年轻人心间。团队意识到,要实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数字艺术创新传播,关键在于年轻化表达。

面对冗杂沉重的历史资料、展馆重建的现实难题,团队另辟蹊径,联手企业搭建了云上雷锋展馆,将黑白展品上色重构,并借助数字影像、互动游戏等方式重现雷锋故事。在团队的自发创作下,Q版雷锋、卡通盲盒、童趣化海报等以“雷锋”为载体的数字艺术作品频频出圈。

通过网络就能随时随地实现“云观展”;动动手指,能操作雷锋小人完成助人指令;抽盲盒收集特定故事场景中的雷锋形象……这些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数字化表达形式,让黑白照片带来的情感沟壑随着色彩和技术的构建陡然消失,雷锋故事及其精神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趣味和魅力。

作答,在数字探索中播种雷锋精神

“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这是六十年前雷锋在日记开篇提出的第七个问题,“雷锋七问”是雷锋叩问初心之作,蕴含着他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带领学生在湖南雷锋纪念馆进行数字孪生设计暑期实践时,潘晓霞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雷锋七问”,“当时我大为震撼。提到雷锋,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想起他的‘做好事不留名’‘为人民服务’,殊不知,雷锋的思想高度早已超越了一个时代。”

停驻在“雷锋七问”前,团队负责人、学生樊明焱也若有所思。她的毕业作品便是以雷锋日记开篇中的“七问”为基点进行可视化设计:饱满圆润的水滴冒出地球表面浸润万物;一线光芒努力穿透水晶从黑暗中破晓……各个元素的动态呈现展现出“雷锋七问”的艺术诠释过程,让雷锋精神顷刻间鲜活起来。文字传情的方式远不及视觉冲击直抵人心,樊明焱说:“雷锋精神的内核是深奥的、抽象的,利用水、阳光、粮食、螺丝钉这些可视化的元素将雷锋精神内核具象化,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理解的桥梁。”

数字化探索外,32堂生动艺术课程,72场社区宣讲活动,10次社会专题采访……三年间,团队自发组建起“艺术化”红色轻骑兵志愿团队,开展常态化、艺术化志愿服务活动。“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事迹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受到感召自发加入到践行雷锋精神的行动中来。有趣的艺术作品和丰富的实践宣讲活动,也让团队成员在其中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延伸。

从电影修复、游戏填色到展层上色,让黑白的世界浮现斑斓色彩;从二维平面到数字重塑,探索出雷锋精神的年轻化表达;从抽象的内核到具象化再现,搭建起雷锋精神与时代相融的艺术通道。

今年,团队在“挑战杯”问鼎国家级特等奖,潘晓霞感慨道:“过程异常艰辛,我们曾跨越三十公里只为修改展板色差,也曾不断挑战视力和身体的极限,熬过数个不眠之夜,不断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最终使雷锋精神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这是同学们跨越六十年山海向‘雷锋七问’的最好回答!”(何兴如)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