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文萃报》   2023-12-04 10:59:24

在中国工业版图上,湖南株洲举足轻重,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293项“第一”,催生出闻名中外的“中国动力谷”,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湘江无声流淌,城市日新月异。伴随着呼啸而去的高速列车,人们对株洲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忆也变得日益模糊,但那一个个古老而又鲜活的地名却依然在诉说着这座城市那或喜或悲的故事。

火把冲的“火把”

“火把冲”位于今天株洲荷塘区果木园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株洲市工业学校和湖南工业大学东校区那一片区域。火把冲的“冲”在湖南方言里指的是“山区的平地”。《株洲市志》记载,“火把冲”在历史上是醴陵到长沙的必经之路,因为长沙和醴陵的商业联系非常密切,这个地方成了一个十分繁华的小商埠。

谈到“火把冲”名字的由来,要从太平天国起义说起。1852年9月,太平军北上攻打长沙正是选择了这条交通要道。为了便于行军时的指挥和联络,太平军兵卒手里的火把照亮了整个天空,随手丢弃即将燃尽的火把时却意外地引燃了附近的莲花山。这把大火烧了整整七天七夜,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火把冲”。

凿石浦与庆霞寺

凿石浦,又名凿石埠,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天元区湘水湾和楚天花园。凿石浦曾经建有一座著名的庆霞寺。据《凿石浦志》记载,庆霞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香火曾经一度十分的旺盛。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仲春,诗人杜甫溯湘江而上,途经凿石浦,留宿在凿石浦边上的庆霞寺。夜深了,在庆霞寺的孤灯下,伴着悠长的钟声,杜甫轻声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斯文忧患馀,圣哲垂彖系。”

《凿石浦志》记载:南宋时,书法大家米芾钟爱杜甫的诗文,曾沿着当年诗圣的足迹溯湘江而上。在凿石浦,米芾曾挥毫写下“怀杜崖”三字,遗憾的是,如今,凿石的庆霞寺和怀杜崖石刻早已湮灭无存了。

芦淞区的由来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作为株洲发祥地的芦淞区就此发端。1997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在南区的基础上设立芦凇区,因为该区的政府所在地设在芦淞路,故命名为“芦淞区”。

芦淞两个与抗战有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此期间大量涌入的难民让株洲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了繁荣。1937年9月至1939年9月,日寇对株洲进行了多次轰炸。为阻断日寇南下进攻,国民党军队拆毁了当地一座桥梁。1941年,大桥修复。为了牢记历史,修复者从“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中各取一字,将新修复的铁路桥命名为“芦淞桥”,而毗邻的街道也就被称为“芦淞街”了。

《文萃报》3300期摘自《株洲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