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天团”再添湖湘力量(下)

  《文萃报》   2023-12-01 11:43:17


彭慧胜

彭慧胜:“困难留给自己,集体才有凝聚力”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虽然带领团队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完成的“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自主研发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等成果不仅登上了《自然》等顶刊,还完成了产业化进程,但是他说:“我想再花30年做好的科学,在科研上实现重大突破,希望老了以后能够和我的后代自豪地说起我们做过的实验。这是我们科研人的追求。”

彭慧胜197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2008年从美国回来到复旦大学任教。第一年,虽然已是教授,但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学生愿意报考他的研究生。彭慧胜就给那些没有报考他但是被其他组拒绝的学生打电话“推销”自己,“我是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但是我可以一起和你做实验,认真地手把手教你,和你一起写论文,我的方向可能会很有前途……”很少的一些学生选择了相信他,这使他有了第一批研究生。

招到了学生,又经历经费难题。彭慧胜记忆犹深,他的工资每月7900元,公寓租金交完3600元后,“剩下的钱甚至拿出部分给学生发工资,当你尽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时,整个集体才会有凝聚力,才会大家一起去做值得做的事。”在他的课题组,学生可以和他为了任何话题进行争论,甚至可以拍桌子,拍完桌子继续争论,他说:“任何人都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

为了争取经费,彭慧胜申请过很多项目,包括一些3万、5万元的项目。他还记得,当时他提出纤维电池的概念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形成突破,“但做的另外几个小课题,每当取得一些小小进展,学生的科研热情和信心也会更多一点,这些都支撑我和学生共同熬过难关,去做更多的探索”。

方小敏

方小敏:寻一粒沙石 解万年之谜

方小敏,1963年7月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在方小敏的办公室里,一张十分详细的青藏高原地图占据着半个墙壁,他时常独自一人伫立在地图之前,脑海中进行着关于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遐想”,一旦迸出点想法,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团队,兴致盎然地前往青藏高原这个“天然实验室”,寻找证据,寻一粒沙石、一方水土,破解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演化奥秘。

2001年,方小敏正在做百人计划项目。他带着学生专门到阿尔金山采集古地磁和古气候的地层样品。当时地图上标的是有一条路可以到达作业点芒崖沟。但实际发现根本没有这条路,可能是洪水或泥石流把路冲没了。

“我们就背着水,带着干粮和工具步行前进。”走了16公里,才到达作业点。那是8月份,沟里的海拔有3500多米。等采完样回去时,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他们找不到进来的路了,也找不到汽车了,直到深夜两点多才找到汽车。没有被冻死,他们都感到万幸。

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执着追求,刻苦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有时要冒着生命的危险也绝不是一句空话。

方小敏从事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40年,围绕高原隆起-季风/干旱格局形成演化-剥蚀风化-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这根主线和前沿科学问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包括Science、Sci. Adv.、Nature、Nat. Rev. EE和PNAS在内的SCI论文314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24篇,总引18752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全球千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高影响科学家榜单,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分别排第一和第四)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次,是我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气候-构造相互作用和地貌与环境学领域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文萃报》3300期综合人民资讯、澎湃新闻、极目新闻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