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域美术史梳理的展览实践:记“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30 17:30:01

陈礼

2023年11月7日由湖南省文联指导,湖南美术馆、湖南省美协主办,湖南省工笔画学会承办的“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展览在湖南美术馆顺利开幕。本次展览以作品和文献相结合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工笔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是湖南工笔画近年来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一、展览背景及缘起

在湖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工笔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上溯至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此后,湖南工笔画一直沉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白一、郑小娟等老一辈艺术家筚路蓝缕引领着湖南工笔画不断开拓进取。湖南工笔画历经七十余载的沉淀与洗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83年3月,“湖南工笔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让美术界眼前一亮,其后应邀到世界各地展出近30次。次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湖南工笔画入选23件,并获得一银二铜的佳绩,入选作品数量也位列工笔画类别全国第一。1996年5月,“湖南中国工笔画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湖南工笔画精品180件。奠定了湖南工笔画大省和强省的地位,被当时的美术界称之为“湖南工笔画现象”。但纵观20世纪湖南美术书写史,对于湖南工笔画这样一个贡献卓著的画种至今也未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在省内完整呈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19年建设的湖南美术馆作为当代湖南地域美术的重要建构者和梳理者,主动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在已经成功举办的“湖湘百年美术之路(1899-1999)”展览基础上,联合湖南省美协及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策划组织了此次“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旨在全景展现1949年后湖南工笔画70余年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弘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以此开启湖南工笔画的时代新篇章。

二、展览策划思路

湖南工笔画家,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群体,在陈白一、聂南溪、郑小娟、邹传安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承有序的艺术矩阵。他们的作品“远溯楚魂,近传湘情,立足湖湘精神,图式大胆创新,笔墨语言化古为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如何用历史性的角度来呈现这样一个力图创新、风格多样的画家群体,又不失湖南工笔画创新活泼、语素多元的艺术底色是策划展览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整体上来说湖南工笔画家群体可大致分为老中青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代”所涵盖的艺术家名单也在不断更新。从今天回望过去70余年湖南工笔画家群体,这“三代”可以大致分为:第一代为1949年以前出生的老艺术家群体,第二代是1949年之后至70年代出生的中青年艺术家,第三代则包括7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受时代和现实条件的影响,其整体艺术风格大有不同,但图变求新一直是这三代艺术家的共同底色。第一代艺术家以陈白一、聂南溪、郑小娟、邹传安等艺术家为代表,他们成长、成熟于物质和信息匮乏的年代,视觉图像多来源于年画及民间美术,因此作品风格整体上受民间美术影响较大,画面较多地体现出民间美术的活泼、热情,富有生活气息,如陈白一《闹元宵》、郑小娟《山雀》等。第二代艺术家以朱训德、莫高翔、吴荣光、谭智勇等为代表,他们出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日益丰盈的物质生活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部视觉图像让他们的作品面貌更为多元,作品图式在继承前辈的经验基础上更精研传统,同时也更具现代气息和外来文化的痕迹,如朱训德《瑞雪》、吴荣光《鱼跃》等。第三代艺术家以周玲子、姜贻华、卿可钧等为代表,成长于开放包容的时代,互联网的兴起让世界充斥着让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图像,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也剧烈冲击着工笔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坚定自己从事工笔画创作的信念似乎成了大多数工笔画家必须要思考清楚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这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以看到对新语言的迷茫、思考、融合及创新。

有了对湖南工笔画家群体的基本认识后,如何挑选参展艺术家成了另一难题。综合考虑展厅空间及学术水准,预估展览作品不宜超过120件。经过与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展览筹备委员会专家们多轮讨论,最后决定将参展艺术家分成邀请和评选两大类。第一类邀请艺术家由展览筹委会的专家综合考虑湖南工笔画发展历史中影响重大的艺术家及作品,形成一份应该参展的邀请艺术家名单。对邀请名单内的艺术家一一邀请确认后再行发布征稿通知,征稿完成后组织展览筹备委员会的专家对投稿的175位艺术家进行不记名评选,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45位入选艺术家。将两部分名单汇总后形成一份106人的参展艺术家名单,并邀请其中10位成就卓著、贡献突出的前辈艺术家每人展出2件作品。参展艺术家及作品确定后结合湖南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及观展路线将一楼的1、2、3展厅分别对应上述的三代工笔画家并分别题名为“探源立象”“开源拓流”和“依源注我”。观众在观看展览时沿着展线前进,便能完整感受到湖南工笔画7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及艺术家的风格变化。

作为一个历史梳理型展览,如果只呈现作品是非常单薄的,文献梳理是这类展览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湖南工笔画发展70余年来文献纷繁复杂,如果事无巨细地进行呈现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经过与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的各位专家商议后决定以大事记年表的形式对文献内容进行呈现。通过对过去70年间湖南工笔画的文献梳理和老艺术家的走访后形成大事记年表初稿,再与筹委会专家共同讨论后挑选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展览、出版物、学术活动、重要事件等内容形成“湖南工笔画70年大事记”且将大事记与文献实物和第一代工笔画家的作品并置于1号展厅,让观众在观看第一章节时就能切身感受湖南工笔画的巍巍气象。

三、丰富展览体验

历史梳理型的展览既要厚重深沉,也要活泼有趣,如何将两者有机平衡值得每位策展人深入思考。为了营造丰富多元的观展氛围,本次展览的海报挑选了色彩轻快但不失稳重的蓝绿色,底纹选择富有历史厚重感的《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线描稿。整体的设计风格力求将历史的厚重感无声地融入现代视觉审美当中,以此体现工笔画清新、素雅、简洁但不失稳重的气息,让观众在进入1号展厅时不会产生一种沉重感。

除了作品、大事记年表和文献实物外,现场使用了两处影像。一处置于年表结尾,用于播放2012年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与湖南卫视国际频道合作拍摄的“世界看湖南·工笔——一个精美的湖南”纪录片。该片由湖南卫视制作发行,介绍了湖南现代工笔画的演变历史,我们截取其中的精彩部分让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纪录片直观了解湖南工笔画家们的创作状态。另一处位于2号展厅内,用于播放专为本次展览制作的一个宣传视频。视频截取了湖南工笔画的重要历史影像并邀请三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解读本次展览,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观众了解本次展览。

为了丰富观展体验,在设计展览手册时设计师特意在手册最后设计了一个集章页,集章页上有打印好的底纹,观众可将准备好的《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线描印盖在手册上就能获得完整呈现的两幅历史画作,让观众在活动中加深对湖南工笔画历史渊源的了解。

展览配套的公教活动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姜松荣教授和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第一届会长吴荣光先生在展厅现场举行讲座。由姜松荣讲述湖南工笔画的历史,吴荣光讲述他的工笔画创作历程。展览期间还由湖南省工笔画学会的副秘书长谌骏通过雅昌艺术网进行直播导览,让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本次展览。

整体来说,本次展览比较系统地呈现了湖南现代工笔画70余年来的主要成就和整体面貌,但在实际展览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作为一个历史梳理型的展览理应将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艺术家或作品都囊括其中,但本次展览仍有部分重要的艺术家如邹传安、曾正明、张雁碧等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展,虽经多方努力仍未如愿,实为可惜。其次,展览的大事记年表及文献实物仍有待完善,受限于各种原因,文献整理总不能尽善尽美,本次展览的文献实物也较为单薄,无法支撑起湖南工笔画70年这段深厚的历史,还需要我们在今后不断完善。再者,展览的空间及平面设计略显简单,不能充分承载湖南工笔画70年的厚重与辉煌。

回顾历史,湖南工笔画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南工笔画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希望本次展览能开启湖南工笔画在新时代的美好未来!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