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长沙逛老街

  《文萃报》   2023-11-29 10:57:17

湖南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街老巷多。而长沙在老城区有机更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地方文化传承和古风古貌保护,黛瓦白墙、仿古屋檐、麻石板路……一砖一石皆古色古香。假期有时间的话赶来“打卡”吧!

文昌阁 最潮的菜馆开在文庙旧址上

在长沙老地图上,文昌阁这个地名,曾经有3处。如今黄兴北路边的文昌阁,是唯一一处留存下来的古迹。

600多年前,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长沙县学宫就设立在今文昌阁一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文昌阁一直就是长沙县生员们弦诵、科考之地。直到明末崇祯年,张献忠攻破长沙城,北门外的长沙县学宫及文昌阁,被农民起义军纵火烧毁。

清代初期,长沙县学宫一度迁建驿步门外(即大西门,今橘子洲大桥旁五一大道北侧)。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反叛,长沙县学宫再度毁于战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长沙县知县朱前诒来到长沙,深感地方执政首要在于移风,于是在文昌阁旧址上修复了学宫,本地的士绅也将长沙北门外的菜地、田园买下来,捐给文昌阁及长沙县学,作为文昌阁及长沙县学养护的开支。

在文昌阁附近,现在有一家叫“文昌阁”的餐厅。这里曾是文庙旧址,古人在此地祭祀祈福才子高中,万福平安。民国之后祭祀之事渐渐减少,庙宇也随之荒芜。近几年,在政府有关部门和非遗爱好者共同努力下,文昌阁修缮与重新利用计划启动,以旧文庙为主体,保留了屋顶和大部分横梁,并专门搭建了戏台,通过现代化施工加固和简单改造,取“文昌阁”本名,创建了这家长沙市井菜馆。菜馆的定位是一个保留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地道的长沙美食主要还是为留住客人,“没有人会拒绝在聚餐的时候听戏,看表演,哪怕是对长沙弹词、戏曲毫无兴趣的人,也愿意在享用美食的时候听上一段。”

清末民初的长沙,人们在文昌阁完成春夏祭祀,祈福全家生活无忧,预祝学子高中。夏日午后,泡上一盏茶,在这文昌阁的老戏台下坐好,万众瞩目的艺人师傅携月琴端坐,说唱结合,铿锵婉转,一出好戏娓娓道来,台下的观众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叫好,生活的乐趣大致如此。 

时光回拨至今,非遗传人一袭古装,聚光灯下仿若前世轮回。

湘春路 油墨咖啡奶茶香

在开福区望麓园街道湘春路与蔡锷北路交叉口西南角街边有着这样一家中国邮政联名咖啡店。阅读区满墙杂志格调满满,制作间咖啡香气扑鼻,整体环境干净整洁,不时有市民游客前来探店并拍照打卡。让报刊的油墨香和咖啡、奶茶的香味,飘荡在城市的角落,让年轻一代接受中国邮政的文化元素,真是一件好事。

潮宗街区 中国首条“电影步道”

潮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得名,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水脚夫,街头终日淌满河水,所以后来将“朝”改为了“潮”,又名草场门正街。它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麻石古街之一。如今,这里正被打造成保留长沙城根和老城记忆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小青瓦坡屋面,小青砖山墙,镂花木窗棂,麻石板悠悠雨巷……徜徉在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北正街、连升街、三贵街、如意街、福庆街、一路吉祥等街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城市的古风古韵。

从连升街上,从一堵民国老屋风化剥蚀的残墙被恢复成了历史建筑景观“楠木旧事”,到有古长沙城保存最好里门的九如里公馆群,再到再现老街故事、老街故人、老街名宅和老街新貌的“老街记忆陈列馆”,走在这片街区,就像走进了一座历史记忆的博物馆。

据悉,随着街区有机更新深入开展,这里将打造中国首条“电影步道”,创新性植入文化主题,为网红长沙增添新的活力。

电视剧《扫黑风暴》中的“小鱼馄饨”餐馆就曾在此街区取景,位于潮宗街区的连升街中段,楠木厅的斜对面。电影《硬核爸爸》正在筹拍。目前,电影步道商户服务中心正就地引导组织培训群众和商户,积极在经营空间植入自己喜欢的电影元素,同时引入创作团队策划街区电影场景氛围。

登隆街 曾经“万人空巷看梅郎”

“铜铺街的敲打叮当响,登隆街的灯笼亮堂堂……”这是一首曾经流传在长沙老街巷里的歌谣。

在繁华的解放西路,一街之隔,一侧是长沙第一高楼国金中心,另一侧是古色古香的登隆街,现代与古朴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登隆街北起解放路,南止苏家巷,旧时街上以糊制灯笼的店铺较多,故称“灯笼街”,后被雅化为“登隆街”,取生意兴隆之意。它还有一个俗称——“亮壳子街”,亮壳子即旧时长沙人对灯笼的习惯叫法。登隆街糊制最多的是家用的灯笼,到夜晚时,点根蜡烛提着就能照亮路面到处行走。当时的街上,传统红灯、流行花灯都能在这里找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登隆街只是长沙一条寻常小巷。抗日战争后,庆丰米厂原址改建为长沙剧院。长沙剧院是目前长沙唯一一个保留在原址的历史最长的老剧院,是老长沙人记忆中文化生活的见证。京剧、湘剧、话剧、越剧及花鼓戏曾经在这里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梅兰芳等曾在此演出,长沙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场面。

寿星街  藏着好多老寿星

长沙有条寿星街。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条百余米长的老街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198人,90岁以上的老人达20人。

寿星街,南接潮宗街,北接通泰街,百余米长,小巷深处的小巷子,深藏在通泰街历史文化步道处,传说辛弃疾在此建营而得名的营盘路将不长的小巷切分成两部分。

寿星街街名取自寿星观。寿星观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因轸宿星官旁之长沙星主寿而得名。寿星观命运多舛,建成后百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如今,观已不可见,但后人可从元代理学家虞集的《潭州重建寿星观记》知其当年鼎盛时期的恢弘气派。

如果古代也有“流量”一词的话,寿星街绝对算得上“热搜榜”上的常客。晚清朝廷中枢重要人物瞿鸿禨就出生于寿星街。瞿鸿禨为官数十载,官至军机大臣,居高位常自省,两袖清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政见不合,瞿鸿禨被弹劾免职,回到长沙。瞿鸿禨一生爱国护国,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晚年退休之际,又婉拒袁世凯返聘议政之约,是一位响当当的湖南汉子。

2018年,借长沙历史步道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契机,市政府在公馆残墙处修建“鸿禨坪”,以此纪念这位一生廉洁奉公、精忠报国的历史人物。

寿星街还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红色文化在这里扎下了根。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派徐特立、高文华在寿星街2号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文夕大火时,周恩来、叶剑英正宿于此。

《文萃报》3134期综合《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今日女报》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